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對在家人的教誡▪P5

  ..續本文上一頁,如此也不足以回報及報答父母。諸比庫,就算將父母擁立于能自在支配此大地富饒七寶的王位,諸比庫,如此也不足以回報及報答父母。爲什麼呢?諸比庫,父母辛苦撫養、養育兒女,使兒女得見這個世間。諸比庫,若人勸導沒有信仰的父母確立、住立于信具足,勸導沒戒行的確立、住立于戒具足,勸導吝啬的確立、住立于舍具足,勸導沒智慧的確立、住立于慧具足。諸比庫,唯有這樣才能回報及報答父母。”

  《大吉祥經》本經譯自《小部》的《小誦5》和《經集2.4》。根據該佛經的義注:古印度曾發生了關于“什麼是吉祥”的爭論,結果分成叁派,一派認爲看到的爲吉祥,一派認爲聽到的爲吉祥,一派認爲想的爲吉祥。叁派各持己見,相持不下。後來有位天人到佛陀處請示此事,于是佛陀用偈頌的方式教導了叁十八種最吉祥事:

  1. 遠離愚人,2. 親近智者,3. 尊敬值得尊敬者,4. 擇地而居,5. 過去曾經修福行善,6. 自立正志願,7. 博學多聞,8. 技術精湛,9. 善學于律儀,10. 言談皆善語,11. 孝順父母親,12. 愛護妻子、兒女,13. 做事有條不紊,14. 布施,15. 法行,16. 接濟親族 17. 行爲無過失,18. 不作惡事,19. 遠離惡事,20. 不服用煙酒等麻醉品。

  21. 不放逸地修行,22. 恭敬,23. 謙虛,24. 知足,25. 感恩,26. 適時聽聞佛法,27. 忍耐,28. 柔順,29. 谒見諸出家衆,30. 適時討論佛法,31. 克製,32. 梵行:過清淨的生活,33. 如實知見四聖谛,34. 證悟涅槃,35. 接觸世間法時心不動搖,36. 無憂慮,37. 無汙染,38. 內心安甯。

  這叁十八種吉祥事是在家衆和出家衆的行爲准則與修學指南。直至今天,這些教導仍然對提升現代人(無論他是否佛教徒)的道德品質、心靈素養和生活品味有很大的幫助。在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本經作爲家喻戶曉的一部經文而被編爲《護衛經》之一。在許多場合,比庫們都喜歡通過念誦和教導本經來祝福信徒們。

  經文: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沙瓦提城的揭德林給孤獨園。當時,在深夜,有位容色殊勝的天人照亮了整座揭德林,來到世尊的地方。來到之後,禮敬世尊,然後站在一邊。站在一邊的那位天人以偈頌對世尊說:“衆多天與人,思惟諸吉祥,希望得福祉,請說最吉祥!”世尊說:“不親近愚人,應親近智者,敬奉可敬者,此爲最吉祥。居住適宜處,往昔曾修福,自立正志願,此爲最吉祥。博學技術精,善學于律儀,所說皆善語,此爲最吉祥。奉侍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做事不混亂,此爲最吉祥。布施與法行,接濟諸親族,行爲無過失,此爲最吉祥。”

  “遠離.離惡事,自製不飲酒,于法不放逸,此爲最吉祥。恭敬與謙虛,知足與感恩,適時聽聞法,此爲最吉祥。忍耐與柔順,得見諸沙門,適時討論法,此爲最吉祥。苦行與梵行,徹見諸聖谛,證悟于涅槃,此爲最吉祥。接觸世間法,心毫不動搖,無愁.無染.安,此爲最吉祥。依此實行後,各處無能勝,一切處平安,是其最吉祥!”

  《應作慈愛經》收錄于《小部》的《小誦9》和《經集1.8》。本經共由十首偈頌組成。開頭兩首半偈頌教導一位禅修者通過聽聞等而以世間智領悟到涅槃境界的寂靜之後,爲了善巧于自己利益,應當修行戒定慧叁學,應當具足有能力、正直、誠實、順從、柔和、不傲慢等十五種素質。接著的叁首半偈頌把一切衆生分爲七種不同的組合來散播慈愛。不但通過祝願衆生快樂安穩來散播慈愛,而且還通過不欺騙、不輕視,不互相以忿怒、嗔恚想而希望對方受苦來修習。就好像母親會用生命來保護自己的獨生子一般,把慈心無限量地散播到一切世界,並且在行立坐臥等姿勢中安住于慈愛。

  最後一首偈頌教導以慈心禅那爲基礎,修觀斷除邪見,具足出世間戒和正見,再繼續修行至斷除欲貪,最後證悟阿拉漢,不會再投胎輪回。如同《大吉祥經》一樣,本經作爲上座部佛教家喻戶曉的一部經文,也被編爲《護衛經》之一。在許多場合,比庫們喜歡通過念誦本經來作爲祝福之用。本經之所以備受重視,固然與該經優美的內容與實用的教導有關,同時也顯示出散播慈愛在佛教傳統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經文:“善求義利、領悟寂靜境界後應當作:有能力、正直、誠實,順從、柔和、不驕慢;知足、易扶養,少事務、生活簡樸,諸根寂靜、賢明,不無禮與不貪著居家;只要會遭智者譴責,即使是小事也不做。願一切有情幸福、安穩!自有其樂!凡所有的有情生類,動搖的或不動的,毫無遺漏,長的或大的,中的、短的、細的或粗的,凡是見到的或沒見到的,住在遠方或近處的,已生的或尋求出生的,願一切有情自有其樂!”

  “不要有人欺騙他人,不要輕視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以忿怒、嗔恚想,而彼此希望對方受苦!正如母親對待自己的兒子,會以生命來保護唯一的兒子;也如此對一切生類培育無量之心!以慈愛對一切世界培育無量之心,上方、下方及四方,無障礙、無怨恨、無敵對!站立、行走、坐著或躺臥,只要他離開睡眠,皆應確立如此之念,這是他們于此所說的梵住。不接受邪見,持戒,具足徹見,調伏對諸欲的貪求,確定不會再投胎!”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佛陀對在家人的教誡》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