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本雅難陀尊者主講:
禅修在佛教中有兩個方法,一個是止禅,一個是觀禅。觀禅是毗婆舍那,而止禅是薩摩他。
修止禅有四十種方法,
一、十遍:白遍、黑遍、黃遍、紅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光明遍、虛空遍。
二、不淨觀(屍體的十種不淨相):膨脹(腫大)、青瘀(發黑)、膿爛、斷壞(分開)、食殘(動物咬)、散亂(被動物撕咬而散裂開)、斬斫離散(被砍或斷折)、血塗(血肉模糊)、蟲聚(布滿屍蟲及蛆)、骨(白骨觀)。
叁、十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念自己持戒清淨的功德)、天或信心隨念(念自己來世不再辛苦的信心,可達到近行定)死隨念、身至念(叁十二身分)、安般念(看出入息)、寂靜念、布施或舍隨念(念供養的業力及功德,可達到近行定)。
四、慈、悲、喜、舍:慈、悲、喜都可以進入到叁禅;而舍心觀只可以進入四禅。
五、四無色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六、四大的業處:有止禅及觀禅的修法。根據佛陀的說法,修四大的觀禅之前必須先修止禅爲基礎。
七、對于喜歡吃的食物,你必須生起厭惡的感覺,可達致近行定。
上面說過禅修有四十種業處,但是在這裏,我們主要是以安般念(出入息)的業處來開始禅修。因爲其實有很多禅修者的過去世都已經看過出入息了,所以你們應該要先試試修安般念的方法。若不行或看不到呼吸,可換修另一種業處。這樣換修業處(禅修的方法),並不是有什麼問題。
甲之一.禅修的環境及姿勢:首先,佛陀說禅修者要打坐,必須找一個安靜,沒有聲音的地方。因爲對剛開始禅修的人而言,聲音是一種幹擾。他們在看呼吸時,心會常常禁不住地想要聽聽周圍的聲音,聽聽別人在說什麼,然後定力就退了。禅修時,必須坐下來先盤腿、閉起睛睛;若腿痛的話,可以更換雙腿的位置使它舒適,換腿是沒有什麼關系的。身體也要保持正直,不要前俯或後仰。因爲後仰的話,會對呼吸感覺不清楚,若出入息不清楚時,妄想就會湧現出來,並且越來越多。身體若是前俯的話,不只會越來越累,同時呼吸也會越來越急促、越來越快,這樣是不能打坐的。除了身體要正直,頭也一樣要正直。至于手要怎樣放,並沒有一定的姿勢,所以手的姿勢並不重要,可以隨意放,只要舒適就好。最重要的是身體的姿勢,因爲身體不正,是會很容易疲倦的。打坐時要閉起眼睛,將心念專注在鼻孔周圍的呼吸,保持知道呼吸在一個比較清楚出入的地方。有些修行者爲了讓自己不要有妄念,以便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他就會緊緊抓住呼吸、控製呼吸,導致身體越來越痛、緊繃,頸項也會緊繃,甚至有些禅修者只要一閉眼睛,就會感覺頭硬硬的,很痛。所以剛開始禅修時,不要控製呼吸,雖然問題在開始時不是很大,但後來就會變得很大。以後一閉眼睛就會有緊、硬的感受,那是很辛苦的。甲之二、四個專注呼吸的方法:
A.看呼吸-觀息:若要修安般念,首先只要知道自然的出入息(呼吸)就可以了。在剛開始時,一定要決定(默念):“我要專注自然的呼吸”:然後,息進入──知道;息出去──知道,就可以了;不要抓或控製呼吸。什麼方法都不會的禅修者,開始時應該要嘗試──數息:“進、出、一;進、出、二;……進、出、八。”一到十也可以,或五到十都可以。但不要算太多,像十一、十二、十叁等,因爲會越數越不清楚;而且也不能算太少,好像一、二、一、二這樣,定力無法生起,也就不能成功。若一開始無法數息者,不應勉強數息,只要知道自然的呼吸進出就可以了。接下來,若你能成功專注呼吸五分鍾,你就要開始決意:“現在我可以專注五分鍾,我要專注十分鍾。”這樣的慢慢、逐漸決定,可以的話,就決定十五分鍾、二十分鍾,甚至半個小時,讓能專注的時間逐漸加長。有時候,有些禅修者能專注長達半個小時,禅相會出現,但不要理它。這階段的禅相若時時刻刻不一樣,而且很明亮又一瞬間就會不見,這還不是真正的禅相。錯誤的例子:
a.有些的禅修者,他知道的是呼吸推動的感覺,因爲他注意的是鼻孔周圍,一直快速推動(鼻翼翕動)的力量。但是他本身其實知道這是錯誤的,因爲出入息太快了,一點也不像呼吸的感覺。所以若是不小心注意到推動力的禅修者,就要自己決定:“我不要注意呼吸的推動,我要專注自然的呼吸而已。”這個時候,推動的感覺就會轉弱,最後會自然消失。
b.禅修者一開始就注意到鼻孔周圍有一點點冷的感受,並感覺很平靜。其實他是注意到冷。結果過兩、叁天後,他就會感覺鼻孔裏有越來越熱的現象,像火燒似的,感覺很辛苦。爲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爲他在開始時所注意到的觸點並不是呼吸而是身體上(鼻孔)的感受。人的身體具有十二種感受──硬、粗、重、軟、滑、輕、流動、粘結、熱、冷、支持、推動,而他注意到的是其中的冷、熱。剛開始時只有一點點的感受,甚至覺得很平靜,結果感覺越來越清楚時,就會越來越難以忍受,直至一閉上眼睛,就有很熱的感覺,很辛苦,最後就無法繼續靜坐。我們知道安般念能令禅修者修到四禅,但方法並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任何感覺上,也就是不要理會呼吸時的冷、熱、硬、推動等十二種感覺(特質),而只要把全部注意力專注在自然的呼吸,就可以了。一心正念:“我要專注自然的呼吸而已”,這樣即使有感覺到冷、熱等感受,只要一概不理,種種感覺自然就會不見、消失掉。
c.有些禅修者看到呼吸後,就把心專注得越來越往鼻孔裏,結果專注到鼻孔裏面,導致鼻孔越來越緊,到最後還會發痛。所以禅修者要決定:“我不要專注鼻孔裏面的觸點,我只要專注鼻孔前面一點的呼吸。”這樣做,剛開始也許會很困難,這時候他可以閉起眼睛,然後把手放在鼻孔前面一點去感受呼吸,等做到了以後,再把手放下(拿開),去知道自然的呼吸,這樣地用功的話,呼吸就會漸漸地越來越清楚,也就可以成功修得安般念的業處了。
d.有些禅修者專注鼻孔周圍息的觸點,他專注“觸”專注得越清楚,那觸點也就越來越硬、越來越痛,這樣也不能成功修得安般念。這就是爲何說禅修者只要知道自然的呼吸就好。
e.更有些禅修者,他專注呼吸時,把注意力專注在離鼻孔很遠的地方,這樣他的呼吸會不清楚,也就不能專注很久。所以禅修者不要專注太遠的息,只要專注在鼻孔周圍的呼吸就好。
f.如禅修者專注呼吸進出所經過的地方,心隨著呼吸進到腹部,又隨著呼吸出去到很遠的地方,禅修者的專注力是不應該跟隨著息的。所以我們的心不要隨著呼吸旅行,而應該只是知道自然呼吸的進出就好。
初學者會面對的問題:
1.爲何禅修時不容易專注?
答:剛入門的禅修者,也會因爲妄想太多而不能專注,這是因爲我們住的世界,心對外面涉獵太多、欲望太多,喜歡事先作很多計劃。所以一閉上眼睛打坐,心裏就會不斷思想過去、未來。所以禅修者若想要成功入禅,一定要很用功,因爲禅修不是輕易能成功的。雖然我們也許在過去世也有打坐的業力,但它畢竟離現在太遙遠、力量也太弱了,所以不是每個人都同樣能快速的成功入禅。每個人入禅所需要的時間長短,進步的快、慢都是因人而異的。
2.好老師對禅修者的重要性:禅修者如想要成功,好的老師對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們要常小參,有什麼問題就問。話說佛陀的弟弟阿難尊者,有一天在打坐時突然生出這麼一個妄想:“一個禅修者若要證入涅槃,一半是依靠老師的教導,另一半是依靠禅修者自己的努力。”但他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就去請問佛陀,佛陀回答說:“我的弟弟阿難!你不應有這樣的妄想,只有好老師爲依靠始能證入涅槃,而我就是一個最好的老師。如果老師的教法錯誤,學生就學到錯誤的方法。如果我沒有出現的話,你們是不會證入涅槃的。”
3叁種禅相:真正的禅相分叁種:第一階段是禅相剛開始出現時,是灰灰的取相;第二階段是似相,它還不是很穩,所以這個階段的禅相有時還會不見;然後第叁階段的禅相會繼續越來越穩並且不會不見,就算長達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也不會不見的,就是真正可以進入初禅的禅相。還有,要對治散亂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不要想、不要講太多話,即使行、住、坐、臥,也唯有繼續保持知道呼吸,這樣兩、叁天後,心思一定會越來越穩、越來越平靜,定力就生起了。
4.初學者應如何看待禅相?定力較穩定時,禅相就會生起,剛開始的階段,不應理它,包括形狀、顔色,都不要知道。雖然禅相在你面前,不理也是還會看得到,禅修者這時就要決意:“我不會理它”;但你如此決意時,禅相就不見了,也不要不高興,因爲禅相有時會在你前面,有時又會在你後面,有時又會很遠,所以它是怎麼樣?什麼顔色、形狀?都不要理它。禅相是光亮的,有些人因爲太亮了,眼淚也會溢出,但是不要理。這個階段只要繼續保持穩定,繼續知道呼吸會比較好。大概半個小時可以專注時(記得不要看手表,只是心裏有“大概”的念頭就好),就要決定專注四十五分鍾、一個小時,循序漸進。
B.長短息:如果不能專注長達半個小時、四十五分鍾的禅修者,可轉而注意長短息的階段。長短息是指:長息──緩慢而且長的息;短息──短促的息。即第一階段知道息的進出,第二階段是知道呼吸的快慢長短的這種自然現象。至于呼吸到底有多快?多慢?多長?多短?就不要理它,否則心會累。看呼吸和長短息兩個階段同時修,若這樣專注一個小時,禅相就會越來越穩,但也先不要理它,因爲這時的禅相恐怕有時會不穩定。
C.全息:若兩個階段可以成功的話,可換修第叁階段──全息:從呼吸的開頭到結束都能清楚知道,但卻不要去想它到了哪裏,…
《禅修法概說(緬甸本雅難陀尊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