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 正编下卷 第一章 死后之境界

  正编下卷 轮回中有教授

  皈敬偈

  皈命依怙尊 上师及三宝

  愿慈悲摄受 中有得解脱

  上卷中有教授,已至法性中有,兹当开演轮回中有解脱法。

  第一章 死后之境界

  前卷关于法性中有,经已详细导示。除已能了悟真实法相及具净行善业之人、如说实行而得解脱者外,然仍有未能了悟及具恶业之人,缘于业力炽盛,不解实相;或为业力所牵,恐惧怖畏;虽经导示,自失得度之机,延至二七终了、而仍未能证入者,当诵下文,印入其心。

  甲、中有身之生起及其特能

  作法者,先于三宝前,尽力设供,如法举诵启请诸佛菩萨加被等偈,悉照前卷“诵法实施”中所规定,应呼亡者之名,如下导示,三至七遍。

  导示一

  善男子(某某):谛听勿乱!人于死后,沦入地狱,或生天道,乃至转成“中有之身”,如是名为“超常之身”。汝于死后,初则经过三日半或四日之昏迷,迨汝苏醒,经历“法性中有”“寂相”“怒相”诸部圣众,智光炳照,种种示现,方便接引,惜汝愚而无知,惧不证入,蹉跎自误迄至今时,犹自以为如梦初醒,同时转成发光之体,类似生前所具之色身,此如密典教示偈云:

  当得相似幻色身 类乎前身当生身

  六根觉能齐赋有 行动无碍任游行

  具有业通神变力 同类天净眼见形

  此偈教示,即今汝之现在境相也。发光之体,经文解为“类乎前身当生身”,意指亡者将赋之身,恰如前世宿业所感,亦得相当福报庄严相似之身,名曰:“意生之身”。惟幻不实,随业而转。故如汝因己前业力当感生天趣,天趣境相,立即现前。或生修罗道、人道、傍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各道境相,无不随感而现,此皆由业感果,如影随形。所谓“类乎前身”者,“前身”二字,隐指汝死后三日半或四日前之血肉色身;“当生”二字,则指所感将来投生之处情景。是以经句“类乎前身当生身”,应即解为类乎已弃之色身,与夫将来重复受生应赋之色身。惟汝如遇有如是生身境相,无论如何,勿起贪求生身之念,亦勿怯弱;设因怯弱而生贪求,则汝又将沦入生死轮回之中,受苦无休矣。

  迄至昨日,汝仍不悟“法性中有”,以致漂泊至今,尚无归宿之所。今者汝当依奉上师所传教授,心不散乱,善自安止,任运无为,则自内证智,元明光照之境,自得现前。果能如是,自得解脱,不再蹈入受生胎门。设若不能,则当信乐虔敬,观想汝之上师本尊、或“大悲怙主”,在汝顶上,荫庇于汝,而以猛利欲乐之心,诚恳祷求,专一信仰,执持勿失为要。如上导示,彼亡者但能了悟,依说坚持,自得解脱,不再沦入生死苦海中。设因业力所牵,仍未了悟而证入者,当再呼亡者之名,念诵下文而告之曰:

  导示二

  善男子(某某):谛听勿乱!上偈所云:“六根觉能齐赋有”者,谓汝生前,或为目盲,或耳重听,或不良于行,乃至诸根残缺,今在“中有”境中,汝目能视,耳亦能闻,六根无损,聪明伶俐,一切具足,所以证明汝已离世,漂泊中有,了悟此理,记持勿失。

  复次,所谓:“行动无碍任游行”者,谓汝现今已受得中有意生之身,业已脱离质碍血肉之躯,故具种种特能,意念所至。通过磐石、山陵、丘垄、地土、房屋乃至须弥四洲,任汝游行,无有阻碍,惟除“菩提迦雅”(指印度金刚座,为贤劫诸佛如来共成佛道示现之处。)及母体子宫不净之门,不能穿过外,纵如须弥山王,往来穿过,亦无窒碍。即此可证汝已沦泊“中有”。惟汝今者,当善自了知,恳切忆念上师本尊,竭诚祈祷于“大悲怙主”,是为切要!

  导示三

  嗟!善男子(某某):所谓“具有业通神变力”者,此非谓汝修持功德或禅定所证之通所致,盖由业力所感之神通,属于业等流(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因果本末相类似,谓之等流。)一刹那间,能绕“四洲须弥”,于所意欲任游境地,一刹那顷,皆能应念而至,犹如壮士手臂伸屈之顷,即能到达。一切忆求,或忆或不忆,无有不能示现者。今汝已能无碍示现,当认取之,祈请上师印证。

  导示四

  嗟!善男子(某某):所谓“同类天净眼见形”者,此谓在“中有”时业力相等之同类,诸相毕见,又感生天道之同类,彼此互相能见,他趣亦然。惟汝对之不可贪恋,当观修“大悲怙主”。又所谓“以天净眼见形”者,谓由天等福德之力所成。又凡如实修习禅定之天净眼,固亦能见,然非一切能见,于所见前,专注则见,不专注则不见,若心神外驰,亦不能见。

  乙、中有身特殊状态

  导示五

  嗟!善男子(某某):汝将藉是中有之身,目观尘世熟谙之境,亲属故友,犹如梦见,汝虽目睹,就之而语,悉皆无闻,置之不答。但见汝家,已在举哀,亲属人等,悲号哭泣;遂自计曰:“吾今岂已死乎?为之奈何!”此念甫生,遂感极剧烈之痛苦,犹如热釜中被煎之鱼,汝今正已亲历矣!然汝今者,已经隔世,虽徒自苦,亦复何益,当勿贪恋!汝在生前,若有上师,则当祈请上师,同时观修本尊或“大悲怙主”而作祈请,则痛苦自止,怖畏自除。

  导示六

  嗟!善男子(某某):汝被业风吹送,鼓动追逐,甚难自主,失其自由,自内证智,无所凭依,正如风卷毛羽,任其起落;又如疾乘野马之上,颠苦奔驰,喘息不定,漂泊无依。忽又闻呼汝之名而哭泣者,汝虽止之勿哭,惟彼哭者,置若罔闻,终不理会;又自计曰:“我已死乎?”于是又感极大苦痛。惟汝今者,切勿悲痛。又汝所见之光,不分昼夜,皆如灰白淡色之曙光,如是逗留“中有”,或一七、或二七、或三七、或四七、或五七、或六七、乃至七七四十九日,惟普通“轮回中有”之苦,为二十二日,但随业力,久暂无定。

  导示七

  嗟!善男子(某某):在此时期,业海红风,极可怖畏,不堪忍受,自汝身后,猛烈推荡,吹送而来。汝当对之勿生怖畏,要知此实为汝自识迷幻境相所现也。又有极可怖畏之黑暗处,最难忍受者,今临汝前,此时发生“击”“杀”之声,种种怨敌怖畏,亦临汝前,汝当对之勿生恐怖。复次,又有罪大恶极者,出现肉食鬼啖人罗刹,各持种种兵器,口喊“击”“杀”喧声,呼啸汹涌,直扑而来,状极凶猛;又有种种可怖猛兽,作追逐相,亦复临前;狂风暴雨,大雪深雾,群众追逐,狂扑而至;又复发出巨响,有如山崩海啸,或如烈火喷轰,又如狂风怒吼,种种巨声,惊怖欲绝。于是汝四窜逃奔,不择去路,终遇三大绝壁,一白、一黑、一红,悬崖千丈,深不见底,生路俱穷,势将下坠三大绝壁之中,岌岌可危!嗟!善男子:三绝壁者,即“贪”“嗔”“痴”,非为实质,此时当知已为“轮回中有”,当念大悲怙主名号,称自己名,唱言:

  依怙大悲 圣观自在

  上师三宝 慈悲加被

  惟乞拯救 脱离险峡

  令勿随转 三恶趣处

  如是恳切祈祷,不可忘失!

  导示八

  复次,若有集积资粮,奉行佛教纯洁之士,则有以福德为后护,及以安乐为前导者,来迎于前。至若生前善恶相等者,则不受任何苦乐,唯是显现昏蒙愚昧平淡之相而已。

  善男子(某某):如是对于任何境相,凡是五欲色、声、香、味、触,随一安乐现前,汝当于彼,勿贪勿着,屏除一切贪求之想,惟自念言:

  以此一切善乐 供奉上师三宝

  此谓汝若得乐受,一心思维上供上师三宝,切勿贪求自受。若现不苦不乐平等之相,则自内证智以不修、不整、不散乱、安止于“大手印”境中,是为至要!

  导示九

  善男子(某某):尔时如遇桥梁,八大灵塔寺庙等处,仅能暂一停憩,不能逗留过久,以汝之神识、已与躯体分离、不能自主之故,因此,汝辄懊丧,烦恼悲痛,能知之识,恍惚不定,失所凭依,尔时遂自念云:“吁!我已死矣,为之奈何!”此念一生,心灰意冷,不胜悲叹,猛利痛苦,猬集于前。今者汝既不能逗留一地,必须他往,故勿作种种希求,惟当安住于自内证智本元无动之境。至于食品,若为汝特设者,始得享受;其他供物,无权尝食。此时亲朋,无一可以引为己助,凡此皆为“轮回中有”意生之身漂泊之相也。此时苦乐,随业起现,汝且自见家宅境地、亲属等人、乃至汝之尸身,又自痛念云:“我今已死,奈何奈何!”不胜绝望,遂生忧闷,自维:“若得我一身,何不能为?”如是作念,住复流荡,觅取色身,如是境相,汝今已有。惟汝之尸身,纵复趣入九次以上,然因所历“法性中有”已久,其尸在冬已冻,在夏已腐,否则已为亲属火化,或已土葬,或投水中,或施与鹏鸟野兽吞食,汝复欲住入,不可得也。汝因无处可栖,心极不乐,顿觉自身被推掷于山崖石缝之中,如是汝今备尝诸苦,即为“轮回中有”,汝寻自身,所得惟是苦耳。当勿起恋身之心,于任运无为上,坦然处之。

  如上导示,死者之灵识能依教奉行者,则于“中有”境中,自得解脱。

  丙、冥界裁判情景

  如上导示,然有缘于恶业之力,虽已指示而不能证入者,则又呼亡者之名,念诵下文而告之曰:

  导示十

  嗟!善男子(某某):善自谛听!汝今备受如是诸苦,乃汝自作之业,非他人所能代之也。惟有竭诚祈请三宝,始能救护。如是既不祈请,又不知观修“大手印”,亦不观修本尊,则有与生俱来司善之神,以白色石子,计量生前所作之善;又有与生俱来司恶之神,以黑色石子,计量生前所作之恶(按司善司恶之神,在藏密中,简称为俱生五神,即与生俱来不离自身司人,善恶身中五处之神,类似中国道经中之三尸神,在藏密中有修法专轨),前来引导。斯时汝对之极度惊惶失措,悚然战栗,试为谎言,我未作恶,于是阎罗王发言:“吾有业镜,可以鉴照”,遂与镜照,凡在生时所作一切善恶两业,悉于镜中朗然毕现,丝毫不爽,汝虽谎言,毫无利益。于是阎罗王以绳系汝颈,自后拖曳下堂,断汝之首,剖汝之心…

《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 正编下卷 第一章 死后之境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