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
孙景风敬译
目 录
流传本法莲华生大士应化事略
程宅安大阿阇黎序
心丰居士序
翻译缘起
例言
卷头语
正编上卷 死位中有与法性中有
前导和正述
第一章 命终时变化状态
第二章 法性中有业力幻象
概说
正编下卷 轮回中有教授
第一章 死后之境界
第二章 转生方式
附编
表解与咒轮
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藏名巴多脱卓)
西藏密教初祖莲华生大士心传宝典
取库藏者持明羯磨大师自黄金河畔堪波达山请出流通
诺门金刚乘弟子寿固金刚孙景风敬译
流传本法莲华生大士应化事略
南无金刚不生不灭莲华生大士
流传本密法莲华生大士,为西藏密教初祖,康藏一带,几于妇孺皆知。惟在汉地,知者甚少,由于藏密内传、为时甚晚之故。今介其应化事略如下:
观音、文殊、金刚手三菩萨共同化度之地,即莲华生大士应化之区域。盖由往昔康藏地方,多有类似修罗之“麻昌”及魔鬼等众,凶狡难调,舍密教究竟方便,莫由度化。释迦佛在世时,传显教“外三乘』(九乘次第中,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谓之显教外三乘)及密教“外密四部』(内三乘之作部,亦称事部,合外三乘、故称外密四部。请参阅后段宁玛派教法九乘次第说明。)其最深密之无上瑜伽秘密三乘,遂秘而未宣,盖缘深秘中降魔忿怒相与双身相、不适于当时声闻等众机所宜之故。其实无上密乘,在释迦佛应化以前,即已流布于世矣。
莲华生大士未出世以前,如《释迦妥觉察尔授记经》云:“佛涅槃后八年,地名“陀曩俱舍”海中,大莲华上,化生一佛,名“贝马炯列”莲华生处。一切密乘,由彼担荷”。又如《那密断宗经》云:“我涅槃后八年,我再出应世,名“贝马炯列”,世间第一,莫能敌比,最上密乘,由是传布”。又《甘杜渣威举经》云:“佛说与我同来教主,名“海生金刚”,传九乘教法”(即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又《涅槃经》云:“双林示寂时,摩诃迦叶他往,惟噶达雅那、准达、滚高三人在侧,佛累嘱曰:我涅槃时至,尔勿焦心,亦勿号泣,即住多劫,此身终当变灭,将来当有胜我者,出生海中”。诸经记载,信而可徵,释迦所说,侧重显教,密教金刚喇嘛莲华生,其应化神变,不可尽述,而非凡情所能测其高深也。
大士于佛涅槃后八年,降生于西印度“陀曩俱舍海”大莲苞中,时维申年申月,海中莲花,粗可合抱,放五色虹光,中出小儿,相好光明,端身趺坐,国王“因陀罗菩提”抱回宫中,以为太子。成年后,择“振渣果”国王女“文羌玛”妻之,而禅以王位。大士在位,具有轮王七宝之瑞,其后佯作疯狂,令国人易其王位,逊位出家,师事阿难尊者,受学释迦牟尼佛预嘱传付之法,嗣往菩提道场之东南尸陀林中,修法成佛,示现种种神通,降伏魔外,化度众生,事迹甚多,具载史乘。
西藏地方,古来笨教盛行(俗称黑教),本无佛法。于千年前,藏王“松赞干布”,始创造二小庙,各供一释迦佛像,一为大昭寺像,由唐文成公主带来,一为毕班寺像,由尼泊尔公主带来,此二公主,皆为藏王之后。至其子“赤松得赞”,大弘佛法,迎印度大德“菩提萨埵”入藏,传“四皈依”等法。尔时,藏魔甚盛,出而作祟,修寺不成,菩提萨埵以为非莲华生大士不能降伏,劝王往迎,王派七人入印,礼请大士至,以次降伏诸魔,于是菩提萨埵传小乘法,大士传金刚乘无上大法,译经布教,正法昌隆,极一时之盛事,并又迎请印度大密宗喇嘛五百人来藏,以相印证,故后世无间言者。
大士在印度应化九百余年,应聘入藏时,为公元七四七年,离藏时为八○○年。西藏佛教新旧派之分,是在公元九七一年以后。九七一年以前之旧派,即宁玛派,俗称红教,又名前弘期;九七一年以后是新派,又名后弘期。宁玛派之教义,依本净见(亦名自然智见,又名大圆满见),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须向外驰求,法尔如是,无有生死涅槃取舍垢染等,任运而住,诸法起时,刹那圆满故。
宁玛派教法、分“显”与“密”为九乘次第,以外、内、密三科分摄之。(甲)外三乘,内分“声闻”、“缘觉”、“菩萨”,此为普贤王如来遍满一切世间之应化身释迦佛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密”之法,名“具相三乘”,属显教。(乙)内三乘,分“尖雅”作部、“乌巴”行部、“约嘎”瑜伽部,此为普贤王如来之报身金刚萨埵在奥明天所说难行苦行修持之法,属下三部密法,其中作部,亦通显教。(丙)密三乘,分嘛哈约嗄大瑜伽、阿努约嗄随瑜伽、阿的约嗄极瑜伽,此为普贤王如来之法身佛所说,五毒即五智,不净即净,烦恼即菩提,名自在转变法门。九乘判教次第,为宁玛派所独有,亦为各派所公认。条分九乘,而能概括显密无遗,则大士之教法,自非执一经一论者可比焉。众生机感不同,法门各异,九乘次第,虽为诸法之会归,然不可执其总以废其别。要知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以上所述,略举其要,大士事迹,散见藏中未曾翻来之经甚多,据藏经记载,大小广略种类典籍,都万有九百,皆为接引未来有缘之用,后世供奉大士者,所有息增怀诛四法,如治病求权求财降魔等,皆能满愿。一切地水火风空诸多灾难,皆得免除,犹如摩尼宝珠,所求如意云云。
凡学佛者,信心真实,念诵真言圣号,随时随地,得见大士,特于农历每月初十日,为其殊胜日期,是日必乘愿而来视诸弟子。大士为海中莲华化生,不生不灭,金刚体性身,永久住世度生。据藏中传述,大士并未入灭,尚在世间。行者于时虔诚供养礼诵修法,即在面前,不离自身,随愿祈求,无不成就,如本经中“不二启请颂”(见附编)云:“当兹恶世惟依尊无他”,敬请读者深切长思三致意焉。
翻译缘起
人生在世,一死一生,是何等重大的事!愚者碌碌一生,转眼混过,既不知生从何来,更不知死从何去,这一类人,实占多数。智者觉悟到此问题重要,但又没法解决,就在宗教或哲学上寻找答案。于是佛教所说的“因果轮回”“无常迅速”种种警策的话,不啻当头棒喝,才知道人的一生过程,逃不出生、老、病、死四种苦处,特别是死的时候,四大解体,犹如生龟剥壳,苦不堪言。因此有些人,专为“怖畏生死”而学佛的;又有一类发大心学佛的人,体会到六道众生,都是我过去的父母,沉沦苦海,头出头没,无有出期,因而要依大乘教义,无我精神,由“观无常”,了生死,进一步发四无量心,学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愿众生都成佛,并愿众生先我而成佛,这才合乎佛教的为法为人的精神。凡此种种知见,都是佛教徒所知道的。但是生死问题如何解决?学佛要从何处入手?成佛有什么把握?提到这些问题,就无人能肯定的解答了。
佛教自东汉时传到中国,译出三藏经典,浩如渊海,古来高僧大德,依教奉行,成就的人确实不少,考诸史册,信而可徵。降及末法,佛法衰微,即普遍通行的“净土宗”念佛法门,也难方便实行,到了寿命终时,求其一心不乱舍报安详而逝者,更不多见。至于发大心、具悲愿、把生死大事放在心上的、而又为利乐一切众生都成佛的人,当然也有,但对于生死问题如何解决?学佛要从何处入手?成佛有什么把握?仍然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此《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是西藏秘密部中宝经之一,自从西藏密教初祖莲华生大士心印传承写藏在山洞中,无人知道,嗣由大士化身持明羯磨洲大师取出流通。相传在西藏密部中,有不修而成佛的法门两种:一为迁识往生的“颇哇法”;一即本法。但在中国大藏中所未见,并其经名字也无人知。我在三十年前,皈依金刚上师诺那尊者,粗知康藏佛教昌明,密宗殊胜,惟在当时,只知有“颇哇法”。嗣后听过蒙古宝堪布上师说:“我有一密而又密的宝贝经,凡是听过七遍的人,即不必修,只要心中常常想着经中的话,死后必定成佛。”可是经的名称,他不肯说出,当然是为尊重这部宝经而守密的。我在当时也有点怀疑,以为对于听了之后不修成佛,那有如此便宜事呢?
距今二十余年前,我见到一本《中阴救度密法》,藏名巴多脱卓英文译本,名西藏度亡法,是张莲菩提妙定居士根据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伊文思博士和喀齐达瓦桑杜喇嘛、在哲孟雄刚渡地方、由藏文译成英文,而由妙定居士转译汉文的。嗣又见到一本《中有闻教得度密法》,为山阴赵洪铸居士也是根据以上英本转译为四字一句偈文的。按,藏文“巴多”为“中有”义,“脱卓”为听闻解脱义。因此才知道从前宝堪布所说的密而又密的宝贝经,就是指这部密法说的。可是这部密法,早已传译到西欧,已无守密之必要了。我感想到这部宝经,何幸先已流传欧西,而我国素以大乘佛教自命者,竟无所闻,反向异邦展转重译,又何幸假张赵两居士之手,此经得与中土佛教界人士见面,两居士弘法的功德,是值得推崇的。惟是欧西学者,翻译东方高深的佛学,总不免有些隔阂。况且以不同的文字,展转重译,错文略义,势必改头换面,因而推想张赵两居士译文,与藏文原本稍有出入,亦所难免,纵使同一原本,然直译与义译或采兼译,即为一人前后重译,尚难尽同,况经过两次转译呢!
我既知本宝经之可贵,又因我粗知藏文,乃以觅求藏文原本加以核对为职志。如是耿耿于怀者多年,嗣于宝堪布园寂后,不料在他的经箧中,竞发现这本宝经,赏我多年的愿望,如获至宝。全经是手抄本,共有二二九梵页,内有十四种名目,比较英译本为多,其中如“答卓咒本”及“解业集颂”,在张赵两译本中,仅有其名,此则全有。又如密部诸佛名号,专门术语,遣辞定名,最感困难,张赵两居士由英转译,自难完善。因此核对以后,决心迻译。初仅译出草稿,复经多次修正,藏…
《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藏名巴多脱卓) 目录 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