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一七六、行禅经第五(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有关于四种行禅者:(1)炽盛而谓衰退,(2)衰退而谓炽盛,(3)衰退而知衰退,(4)炽盛则知炽盛。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世间里,真实有四种行禅的人。那四种呢?或者有一种行禅的人,炽盛而谓衰,或者有一种行禅的人,衰退而谓炽盛,或者有一种行禅的人,衰退,则知衰退如真(如实而知道为衰退),或者有一种行禅的人,炽盛,则知炽盛如真(如实而知道为炽盛)

  (1)甚么叫做行禅的人,炽盛而谓衰退呢?1.那位行禅的人,已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粗寻),有观(有细伺),有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如修习正思的话,就会从初禅而趣于第二禅,是殊胜的息寂(安息、寂止)。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现在离开本来之相,更趣于其余之处,而失去了初禅,而消灭禅定的了。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修习正思,为快乐的息寂的话,就会从初禅而趣于第二禅,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于如是而退转,其意便会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就是炽盛而谓衰退。

  2.其次,行禅者的觉、观已息灭,已内静一心,已无觉、无观,由于禅定而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习正思,从第二禅,而趣于第三禅,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者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离开了本来之相,更趣于其余之处,而失去了第二禅,已消灭禅定了。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修习正思,而得快乐的息寂的话,就是从第二禅而趣至于第三禅,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于如是而退转,其意便会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为之炽盛而谓衰退。

  3.其次,行禅的人,离于喜欲,而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为正念正智,而身觉乐,有所谓圣者所说,圣者所舍、所念、所乐住、所空,而得第三禅成就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习正思,从第三禅而趣至于第四禅,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者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现在离开本来之相,更趣于其它之处,而失去了第三禅,已消灭禅定了。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已从第三禅趣至于第四禅,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退转,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炽盛而谓衰退。

  4.其次,行禅的人,其乐已灭,苦也已灭,喜与忧则本来就已灭,已为不苦不乐,已为舍、为念、为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习正思,从第四禅而趣于无量空处,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会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来之相,更趣于其余之处,而失去了第四禅,而灭掉禅定了。那位行禅的人,乃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乃由于修习正思,而得快乐息寂,而从第四禅趣至于无量空处,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退转,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乃炽盛而谓衰退。

  5.其次,行禅的人,乃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碍之想,不念若干想,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习正思,从无量空处而趣至于无量识处,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来之相,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无量空处,已灭掉禅定了。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为修习正思,而得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趣至无量识处,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是如是而退转,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为之炽盛而谓衰退。

  6.其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的无量空处,为无量识,是无量识处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习正思,从无量识处而趣至于无所有处,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来之相,而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无量识处,已灭掉禅定。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乃由于修习正思,已得快乐息寂,已从于无量识处,而趣至于无所有处,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退转,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为之炽盛而谓衰退。

  7.其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无量识处,而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由于修习正思,而从无所有处趣于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殊胜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来之相,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无所有处,已灭掉禅定。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修习正思,而得快乐息寂,而从无所有处起至于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殊胜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退转,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者,叫做炽盛而谓衰退。

  (2)怎样叫做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呢?1.那位行禅的人,已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粗寻)、有观(细伺),而有了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游止于其中。他在此时,思其余的小想,而修习第二禅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于修习正思,而得快乐息寂,就从初禅趣至于第二禅,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却不知如真,而想:宁可思念与厌相应之想,而入于初禅,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第二禅。他不知如真后,并不觉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已衰退,而谓炽盛。

  2.其次,行禅的人,其觉与观已经息灭,已内静而一心,为无觉(无粗寻)、无观(无细伺),由于定而生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思其余的小想,而修习第三禅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于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而从第二禅趣至于第三禅,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却不知如真,而想:宁可思念与厌相应之想,而入于第二禅,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第三禅。他不知如真后,就不觉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谓炽盛。

  3.又次!行禅的人,离开喜欲,而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圣者所说,圣者所舍,圣者之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游止于其中。他思念其余的小想,而修习第四禅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于第四禅,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宁可思念与厌相应之想,而入第三禅,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第四禅。他不知如真后,不觉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谓炽盛。

  4.其次,行禅的人,已乐灭、苦灭,其喜与忧本来就已消灭,而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思其余的小想,而修习无量空处之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于修习正念,而快乐息寂,而从第四禅趣至于无量空处,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宁可思与厌相应之想,而入于第四禅,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无量空处。他不知如真后,不觉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谓炽盛。

  5.其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碍之想,而不念若干之想,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又思其余的小想,而修习无量识处之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而趣于无量识处,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宁可思与厌相应之想,而入于无量空处,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无量识处。他不知如真后,并不觉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谓炽盛。

  6.又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无量空处,为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思其余的小想,而修习无所有处之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习正思,而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而趣至于无所有处,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宁可思与厌相应之想,而入于无量识处,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无所有处。他不知如真后,并不觉察其心,而便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谓炽盛。

  7.又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无量识,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乃思其余的小想,修习非有想非无想处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修习正思,已快乐息寂,从无所有处趣于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殊胜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乃不知如真,而想:我宁可思与厌相应之想,而入于无所有处,不应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非有想非无想处。他不知如真后,并不觉察他的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谓炽盛。

  (3)甚么叫做行禅的人,衰退则知衰退如真呢?1.那位行禅的人,所行、所相、所标,都已度一切无所有处,而为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而成就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无所有处相应之念相与本来衰退具备。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已离本来之相,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非有想非无想处,已消灭其禅定了。他知如真后,对于如是而不退,其意也不会失去其禅,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2.又次,行禅的人,所行、所相、所标,都度一切无量识处,而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与标,唯行与无量识处相应之念想与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离开本相,更趣于其余之处,已失去了无所有处,已消灭禅定了。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3.又次,行禅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标,已度…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