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一七六、行禅經第五(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有關于四種行禅者:(1)熾盛而謂衰退,(2)衰退而謂熾盛,(3)衰退而知衰退,(4)熾盛則知熾盛。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世間裏,真實有四種行禅的人。那四種呢?或者有一種行禅的人,熾盛而謂衰,或者有一種行禅的人,衰退而謂熾盛,或者有一種行禅的人,衰退,則知衰退如真(如實而知道爲衰退),或者有一種行禅的人,熾盛,則知熾盛如真(如實而知道爲熾盛)

  (1)甚麼叫做行禅的人,熾盛而謂衰退呢?1.那位行禅的人,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粗尋),有觀(有細伺),有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禅,而遊止于其中。他的心,如修習正思的話,就會從初禅而趣于第二禅,是殊勝的息寂(安息、寂止)。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現在離開本來之相,更趣于其余之處,而失去了初禅,而消滅禅定的了。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修習正思,爲快樂的息寂的話,就會從初禅而趣于第二禅,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于如是而退轉,其意便會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就是熾盛而謂衰退。

  2.其次,行禅者的覺、觀已息滅,已內靜一心,已無覺、無觀,由于禅定而喜與樂,而得第二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從第二禅,而趣于第叁禅,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者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離開了本來之相,更趣于其余之處,而失去了第二禅,已消滅禅定了。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修習正思,而得快樂的息寂的話,就是從第二禅而趣至于第叁禅,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于如是而退轉,其意便會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爲之熾盛而謂衰退。

  3.其次,行禅的人,離于喜欲,而舍,而無求,而遊止于其中,爲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有所謂聖者所說,聖者所舍、所念、所樂住、所空,而得第叁禅成就遊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從第叁禅而趣至于第四禅,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者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現在離開本來之相,更趣于其它之處,而失去了第叁禅,已消滅禅定了。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已從第叁禅趣至于第四禅,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就于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熾盛而謂衰退。

  4.其次,行禅的人,其樂已滅,苦也已滅,喜與憂則本來就已滅,已爲不苦不樂,已爲舍、爲念、爲清淨,而得第四禅成就遊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從第四禅而趣于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會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來之相,更趣于其余之處,而失去了第四禅,而滅掉禅定了。那位行禅的人,乃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乃由于修習正思,而得快樂息寂,而從第四禅趣至于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就于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乃熾盛而謂衰退。

  5.其次,行禅的人,乃度一切的色想,滅除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幹想,爲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從無量空處而趣至于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來之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無量空處,已滅掉禅定了。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爲修習正思,而得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至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就是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爲之熾盛而謂衰退。

  6.其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的無量空處,爲無量識,是無量識處而成就遊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從無量識處而趣至于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來之相,而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無量識處,已滅掉禅定。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乃由于修習正思,已得快樂息寂,已從于無量識處,而趣至于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就于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爲之熾盛而謂衰退。

  7.其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無量識處,而爲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的心由于修習正思,而從無所有處趣于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來之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無所有處,已滅掉禅定。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修習正思,而得快樂息寂,而從無所有處起至于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後,就于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者,叫做熾盛而謂衰退。

  (2)怎樣叫做行禅者衰退而謂熾盛呢?1.那位行禅的人,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而有了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禅遊止于其中。他在此時,思其余的小想,而修習第二禅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于修習正思,而得快樂息寂,就從初禅趣至于第二禅,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卻不知如真,而想:甯可思念與厭相應之想,而入于初禅,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第二禅。他不知如真後,並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已衰退,而謂熾盛。

  2.其次,行禅的人,其覺與觀已經息滅,已內靜而一心,爲無覺(無粗尋)、無觀(無細伺),由于定而生喜與樂,而得第二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思其余的小想,而修習第叁禅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于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而從第二禅趣至于第叁禅,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卻不知如真,而想:甯可思念與厭相應之想,而入于第二禅,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第叁禅。他不知如真後,就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3.又次!行禅的人,離開喜欲,而舍,而無求,而遊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聖者所說,聖者所舍,聖者之念、樂住、空,而得第叁禅遊止于其中。他思念其余的小想,而修習第四禅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叁禅趣于第四禅,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而想:甯可思念與厭相應之想,而入第叁禅,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第四禅。他不知如真後,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4.其次,行禅的人,已樂滅、苦滅,其喜與憂本來就已消滅,而不苦不樂,而舍、念、清淨,而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就思其余的小想,而修習無量空處之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于修習正念,而快樂息寂,而從第四禅趣至于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而想:甯可思與厭相應之想,而入于第四禅,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無量空處。他不知如真後,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5.其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的色想,滅除有對礙之想,而不念若幹之想,爲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又思其余的小想,而修習無量識處之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而趣于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而想:甯可思與厭相應之想,而入于無量空處,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無量識處。他不知如真後,並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6.又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爲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思其余的小想,而修習無所有處之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而趣至于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不知如真,而想:甯可思與厭相應之想,而入于無量識處,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無所有處。他不知如真後,並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7.又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無量識,爲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乃思其余的小想,修習非有想非無想處道。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修習正思,已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于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禅的人,乃不知如真,而想:我甯可思與厭相應之想,而入于無所有處,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非有想非無想處。他不知如真後,並不覺察他的心,而便失去了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3)甚麼叫做行禅的人,衰退則知衰退如真呢?1.那位行禅的人,所行、所相、所標,都已度一切無所有處,而爲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而成就遊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所有處相應之念相與本來衰退具備。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已離本來之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非有想非無想處,已消滅其禅定了。他知如真後,對于如是而不退,其意也不會失去其禅,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2.又次,行禅的人,所行、所相、所標,都度一切無量識處,而爲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識處相應之念想與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無所有處,已消滅禅定了。他知如真後,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並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3.又次,行禅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已度…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