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一七八、獵師經第七(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獵師藏餌而捕鹿等事。第一群鹿食後而被捕,第二、叁群鹿雖然知道而有所警戒,但是不堪饑餓,也是爲食而被捕。第四群鹿就終能逃離被捕的災厄。世尊用獵師之餌比喻人的五欲,獵師譬喻爲魔王,鹿則譬喻爲沙門、梵志。第一乃至第叁沙門、梵志受用信施,但都以放逸而爲魔王所俘虜。第四沙門、梵志則已脫離魔王之境,故不被俘虜。魔王不能及之處就是: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滅盡定。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蘭哆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獵師之飼鹿,並不是有如是之心,如:令鹿得肥、得色、得力、得樂、長壽的。都是存如是之心去飼鹿的:唯欲鹿之近于食物,使其近食,而食後,便可使其憍恣放逸(會起憍慢,狂醉而陷入于放逸的動作)。放逸之後,則隨獵師、獵師的眷屬們之所欲望。獵師之飼鹿,都是存有如是之心的。
(1)第一群的群鹿們,近食于獵師的食物,牠們近食後,便會起憍恣而放逸。放逸後,便會隨著獵師、獵師之眷屬之欲望。像如是的第一的群鹿,便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的境界(會被捕獲,不能離開獵師們的魔掌)。
(2)第二群的群鹿們曾作如是之念:第一群鹿近食于獵師之食,牠們近食後,便起憍恣而放逸。放逸後,便隨著獵師、獵師之眷屬之欲望。像如是的第一群鹿就不能脫離獵師、獵師之眷屬的境界。我們現在甯可舍棄獵師之食,離爛恐怖之地,依于無事處,去食草飲水吧!第二群鹿作此念後,便舍棄獵師之食,而離開恐怖之地,依于無事處,去食草飲水。然而牠們乃在于春後之月(指秋冬),在諸草與水都盡之後,身體都極爲羸弱,氣力都大爲衰退,便隨著獵師、獵師的眷屬們之欲望。像如是的那些第二群鹿,也同樣的不能脫離獵師、獵師們的眷屬的境界。
(3)第叁群的群鹿,也作如是之念:第一、二群鹿們,一切都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們的境
界,我們現在甯可離開獵師、獵師的眷屬,依住于不遠之處,住在于不遠處後,就不會近食于獵師之食。不近食後,便不會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會隨著獵師、獵師的眷屬的欲望。第叁群鹿作這些念後,便離開獵師、獵師的眷屬,而依住于不遠之處,住于不遠處後,就不近食于獵師之食,不近食後,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隨獵師、獵師的眷屬。那些獵師、獵師的眷屬們,便作如是之念:第叁群鹿甚奇谄黠(指牠們乃非常的狡猾)!極爲谄黠!爲甚麼呢?因爲食我之食後,而不可得(指牠們在不遠處食,而不跳入其布置的陷阱的範圍內)。我們現在甯可作長圍罝(結一條長圍的網)爲是。如作長圍罝後,便能得第叁群的群鹿所依而止住的地方。獵師、獵師的春屬作如是之念後,便作長圍罝,作長圍罝後,便得第叁群鹿所依住而止的地方。像如是的,第叁群鹿也同樣的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的境界。
(4)第四群鹿也作如是之念:第一、第二、第叁等群鹿,一切都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的境界,我們現在甯可依住在于獵師、獵師眷屬所不至之處,如依住在于那個地方的話,就不會近食于獵師之食,不近食後,便不會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會隨著獵師、獵師的眷屬竹之欲望。第四群鹿作此念後,便依住在于獵師、獵師的春屬所不至之處,依住于那個地方後,便不近食獵師之食,不近其食後,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之故,便不隨著獵師、獵師的眷屬的欲望。那些獵師、獵師的眷屬又作如是之念:第四群鹿乃甚奇猛儁(隽,非常的矯詐)!是第一的猛儁(非常的猾俊)!如我們追逐牠們的話,必定不能得到,其余之鹿(所有的群鹿),當會恐怖而驚散,我們現在甯可舍棄圍罝,不管第四群鹿。獵師、獵師的眷屬們作如是之念後,就便舍棄圍罝。像如是的,第四群鹿,便得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們的境界(能逃離其魔掌)。
比丘們!我說此譬喻,是欲使你們了解其中之義,我現在要說此義,你們當觀其義。所謂獵師之食,應當要知道!是五欲的功德(功能、性能),爲眼根知色境,耳根知聲境,鼻根知香境,舌根知味境,身根知觸境。獵師之食,當知就是此五欲的功德的。所謂獵師,應當要知道!是喻爲惡魔王。獵師的眷屬者,當應知道!是魔王的眷屬是。所謂群鹿,就是指沙門、梵志。
(1)第一類的沙門、梵志,乃近食于魔王之食。所謂世間的信施之食,他們近于其食後,便起憍恣而放逸。放逸後,便隨于魔王、魔王的眷屬。像如是的第一沙門、梵志,乃不能脫離魔王、魔王的眷屬的境界。有如第一群鹿之近食于獵師之食,牠近食後,便會憍恣放逸,放逸後,便會隨著獵師、獵
師的眷屬的欲望,像如是的第一群,便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局的境界。應當要觀察那些第一類的沙門、梵志,也是如是的。
(2)第二類的沙門、梵志,也作如是之念:第一類的沙門、梵志,乃近食于魔王之食,所謂世間的信施之食,他近于其食而食後,便起憍恣放逸,放逸後,便隨魔王、魔王的眷屬,像如是的,那一類的沙門、梵志,乃不能脫離魔王、魔王的眷屬境界。我現在甯可舍棄世間的信施之食,離開那些恐怖之處,而依住于無事處,去食那些果樹的果子,以及其根爲妙!第二類的沙門、梵志作此念後,便舍棄世間的信施之食,而離開那些恐怖,而依于無事處,去食果樹的果子,以及其根。然而在于春季之後的月日時(指秋冬),諸樹果及根,都盡,身體就因不得食而極爲羸弱,氣力也衰退。氣力衰退之後,其心解脫、慧解脫,便也就隨之而衰退。心解脫、慧解脫衰退之後,便會隨著魔王、魔王的眷屬,像如是的第二類的沙門、梵志,也不能脫離魔王、魔王的眷屬的境界。有如第二群鹿之作如是之念:第一群鹿近食獵師之食,牠們近食後,便憍恣放逸,放逸後,便隨著獵師、獵師的眷屬,像如是的第一群鹿,便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的境界。我們現在甯可舍棄獵師之食,離開那恐怖之處,而依于無事處,去食草飲水爲是?第二群鹿作
此念後,便舍棄獵師之食,離開那恐怖之處,而依于無事之處,而去食草飲水。然而在那春後之月,諸草與水都盡,而不能得食時,其身體就極爲羸弱,氣力也衰退,便隨獵師、獵師的眷屬。像如是的第二群鹿,也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的境界。應當要觀察那第二類的沙門、梵志,也是如是。
(3)第叁類的沙門、梵志,也作如是之念:第一、第二類的沙門、梵志,其一切都不能脫離魔王、魔王的眷屬的境界。我現在甯可離開魔王、魔王的眷屬,依住于不遠之處,如依住于不遠處後,就不近食于世間的信施之食,不近于其食後,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隨魔王、魔王之眷屬。第叁類沙門、梵志作如是之念後,便離魔王、魔王的眷屬,而依住于不遠之處,依住不遠處後,就不近食世間的信施之食,不近信施之食後,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隨魔王、魔王的眷屬。然而卻受持二見,所爲有見,以及無見是(常見與斷見)。他們受此二見之故,便隨著魔王、魔王的眷屬。像如是的第叁類的沙門、梵志,也不能脫離魔王、魔王的眷屬的境界。
有如第叁群鹿之也作如是之念那樣,所謂:第一、第二群鹿,其一切都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境界,我們現在甯可離開獵師、獵師的眷屬,而依住于不遠之處,如依住于不遠處後,就不近食于獵師之食,不近其食後,便不會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會隨著獵師、獵師的眷屬。第叁群鹿作如是之念後,便離開獵師、獵師的眷屬,而依住于不遠之處,依住于不遠處後,就不近食于獵師之食,不近其食後,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隨獵師、獵師的眷屬。那些獵師、獵師的眷屬們,便作如是之念:第叁群鹿甚奇谄黠(非常的狡猾)!極爲谄黠!爲甚麼呢?因爲既食我食,而卻不可得牠們,我們現在甯可作長圍罝,如作長圍罝後,便能得第叁群鹿所依而住止之處。獵師、獵師的眷屬作如是之念後,便作長圍罝,作長圍罝後,便得第叁群鹿所依而住止之處。像如是的,第叁群鹿也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的境界。所謂所依,應當要知道!就是所謂有見是。而所謂住止者,應當要知道!就是所謂無見是。應當要觀察那第叁類的沙門、梵志,也是如是的。
(4)第四類的沙門、梵志,也作如是之念:第一、第二、第叁等類的沙門、梵志,一切都不能脫離魔王、魔王的眷屬的境界。我們現在甯可依住于魔王、魔王的眷屬所不至之處,依住于那個地方後,則不近食于世間的信施之食。不近食信施之食後,便不會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會隨著魔王、魔王的眷屬。第四類的沙門、梵志作此念後,
便依住于魔王、魔王的眷屬所不至之處。依住于那個地方後,就不近食世間的信施之食,不食信施之食後,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隨魔王、魔王的眷屬,像如是的,第四類的沙門、梵志,便得脫離魔王、魔王的眷屬的境界。
有如第四群鹿之也作如是之念那樣:第一、第二、第叁群鹿,其一切都不能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的境界。我們現在甯可依住于獵師、獵師的眷屬所不至之處,依住于那個地方後,就不近食于獵師之食,不近其食後,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隨獵師、獵師的眷屬。第四群鹿作如是之念後,便依住于獵師、獵師的眷屬所不至之處。依住于那個地方後,則不近食于獵師之食。不近其食後,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後,便不隨獵師、獵師的眷屬。那些獵師、獵師的眷屬又作如是之念:第四群鹿乃甚奇猛儁(隽,非常的奸猾)!爲第一之猛儁!如果我們追逐牠們的話,必定不能得到,余鹿則當會恐怖而驚散,我們現在甯可舍棄圍罝第四群鹿。那些獵師、獵師的眷屬作此念後,就便舍棄圍罝。像如是的,第四群鹿便脫離獵師、獵師的眷屬境界。應…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