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八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八

  雙品第十五(有十經,前五經屬于第四誦,後五經屬于第五誦,故曰雙品)(第四分別誦)

  馬邑及馬邑牛角娑羅林牛角娑羅林求解最在後

  (馬邑經,以及馬邑經,牛角娑羅林經、牛角娑羅林經,求解經在于最後面)

  一八二、馬邑經(上)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說:沙門既自稱沙門,就自當學如沙門法、梵志法,故爲說沙門梵志法。所謂可自身行清淨,依次而上學,以求行口清淨,行意清淨,行命清淨。如成就後,就應更進而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獨住于遠離,而除去五蓋,成就四禅,乃至解脫。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鴦騎國(十六大國之一,鴦伽國),和大比丘衆俱在,而往至于馬邑(鴦伽國的都城),住錫在于馬林寺,以及比丘衆都在那裏。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他人看見你們這些沙門,會認爲這些人是沙門。而如果有人問你們是否爲沙門?你們就自稱爲是沙門嗎?」諸比丘們白佛說:「是的!世尊!」

  佛陀又告訴他們說:「因此之故,你們就以此,而要以此沙門,當應去學習如沙門之法,以及如梵志之法。學習如沙門之法,以及如梵志之法後,要是真谛沙門(必定要完成爲一位沙門),不要虛爲沙門(不要只名沙門,而不是實在的沙門)。如果受人供養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以及若幹種的諸生活之具的話,則那些供給你們的人,必定能得大福,能得大果,能得大功德,能得大廣報。你們應當學習如是。

  甚麼叫做如沙門法,以及如梵志法呢?應行身業的清淨(身行清淨),要仰向發露,要護持而至沒有缺點。由于此清淨,也不自舉(不自誇),不下他(不輕蔑他人),無穢而無濁,能成爲諸有智慧的梵行者所共稱譽。如果你作如是之念:我乃身行清淨,我的所作的已辦完,不必再更學,已經成就德義,已沒有再上的事可作的話,比丘啊!我就會爲你們說:不可使求沙門之義而失去了沙門之義。如果欲求向上而學的話,則比丘其身如已清淨時,當應再作何等之事呢?應當要學習口行清淨(修行口業之清淨),要仰向發露,要善護而無缺。由于此口行清淨時,也不自舉(不自誇贊),不下他(不看輕他人),無穢而無濁,而爲諸有智慧的梵行者所共稱譽。

  如果你們作如是之念:我的身與口之行,都清淨,我所作的都已辦完,不再更學,已成就德義,已沒有再有更上之工作的話,比丘們!我就會爲你們說:不可使求沙門之義,而失去了沙門之義。如果欲求上學的話,則比丘的身與口之行已清淨時,再作何等的事呢?應當要學意行之清淨,而仰向發露,善護而無缺。由于此,而意行清淨時,也不自舉,不下他(不自贊毀他),無穢而無濁,爲諸有智慧的梵行者所共稱譽。如果你們作如是之念:我的身、口、意之行已清淨,我所作的都甩辦完,不再更學,已成就德義,已無須再向上去作的話,則比丘們!我就會爲你們說:不可使求沙門之義,失去了沙門之義。如果欲求上學的話,則比丘之身、口、意如行清淨時,就應當再作甚麼事呢?就應當要學習命行清淨(生活方式要符合戒律),應仰向發露,善護而無缺。因此而得命行清淨時,也不自舉,也不下他,都無穢而無濁,爲諸位有智慧的梵行者所共稱譽。

  如果你們作如是之念:我的身、口、意、命,已行清淨,我所作爲都已辦完,不再更學,已成就德義,不再向上去作的話,比丘們!我就會爲你們說:不可使求沙門之義,而失去了沙門之義。如果欲求上學的話,則比丘之身、口、意、命都行清淨時,當應再作何等之事呢?比丘當學習守護諸根,常念閉塞(不奔放外流),要念欲明達,守護其念心,而得以成就。要恒欲起如下之意:如眼根看見色境時,然而不納受其相,也不味于色境(不執著其好壞),所謂恐生忿诤(恐任眼根之所趣向而生事)之故,而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起貪伺(貪欲)、憂戚,以及惡不善之法,爲了趣向于此律儀之故,而守護眼根。像如是的,那些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同樣之理。而如果意根知道法境時,然而也不納受其相,也不味于其法(不執迷于法境),所謂恐生忿诤之故,而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戚,以及惡不善之法。爲了趣向于此境界之故,而守護意根。如果你們作如是之念:我的身、口、意、命,都行清淨,也已守護諸根,我所作的都已成辦,不再更學,已成就德義,無再向上去作的話,則比丘們!我就會爲你們說:不可使求沙門之義,而失去了沙門之義。如果欲求上學的話,則比丘的身、口、意、命都已清淨,也已守護諸根時,當應再作何等之事呢?比丘當應學習正知出入(應當具足正念正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日常生活都有威儀,所謂舉止動行,都應莊嚴而有秩序)。應善于穿著僧伽梨(大衣),以及其它之衣與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都能正知而正念。

  如果你們作如是之念:我的身、口、意、命之行已清淨,已守護諸根,正知其出入,我所作的都已辦完,不再更學,已成就德義,又沒有再上之作的話,比丘們!我就會爲你們說:不可使求沙門義,而失去了沙門之義。如果欲求向上之學的話,則比丘之身、口、意、命之行清淨,已守護諸根,已正知其出入,當應又要作甚麼呢?比丘應當學習獨住在于遠離處,在于無事之處,或者在于樹下,空安靜之處,或者在于山岩石室、露地穰積之處,或者至于林中,或者在于冢間。他已在于無事處,或者至于樹下空安靜之處,在那裏敷一尼師檀(坐具),而結跏趺之坐,正身正願,反念而不向(反念而念向于內收攝之,不念向于外去奔流),斷除貪伺(貪欲),心無有诤,看見他人的財物,諸生活所用之具,都不起貪伺,都不欲使其爲我所得,他就這樣的淨除其貪伺之心。

  像如是的,其瞋恚、睡眠、掉悔也和貪伺那樣的已淨除其瞋、睡、掉悔之心。同時斷除疑,而度諸惑,對于諸善法,並沒有半點的猶豫,他對于疑惑,已淨除其心。他斷除此五蓋、心穢、慧羸,而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已得如是的定心清淨,無穢而無煩,柔軟而善住,而得不動心,趣向于漏盡智通作證(向于漏盡通),他便知道此苦如真,知道此苦集如真,知道此苦滅如真,知道此苦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四谛的真理)。也知道此漏如真,知道此漏集如真,知道此漏滅如真,知道此漏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漏-煩惱的四谛)。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後,則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欲漏、有漏、無明漏之叁漏都解脫)。他解脫後,便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而知如真。這叫做沙門,叫做梵志,叫做聖者,叫做淨浴(淨行者)。

  甚麼叫做沙門呢?所謂息止諸惡不善之法,息滅諸漏穢汙,息滅爲當來之有之本,息滅煩熱苦報,息滅生老病死之因,就叫做沙門。甚麼叫做梵志呢?所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遠離諸漏穢汙,遠離爲當來之有之本,遠離煩熱苦報,遠離生老病死之

  因,這叫做梵志。甚麼叫做聖者呢?所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遠離諸漏穢汙,遠離爲當來之有之本,遠離煩熱苦報,遠離生老病死之因,這叫做聖者。甚麼叫做淨浴呢?所謂淨浴諸惡不善之法,淨浴諸漏穢汙,淨浴當來之有之本,淨浴煩熱苦報,淨浴生老病死之因,這叫做淨浴(洗浴者、淨行者)。這就是所謂的沙門,就是所謂的梵志,就是所謂的聖者,就是所謂的淨浴(淨行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八叁、馬邑經(下)第二(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說:沙門當學沙門的道迹。所謂如不止息貪、恚、瞋、不語、結、悭、嫉、谀谄、無慚、無愧、惡欲,以及邪見的話,則倘使如法而持僧伽梨衣,或無衣,乃至持水的苦行的人,也都不能稱爲是沙門。而如果息滅貪,乃至邪見的話,就爲之沙門道迹。所謂只要修行沙門道迹,則統統可說爲是沙門。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鴦騎國,和大比丘俱在,都往至于馬邑,而住在于馬林寺,以及比丘衆也一樣的住在那裏。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人們看見你們這些沙門,就認爲是沙門。人們如問你們爲沙門與否,你們就自稱是沙門嗎?」諸比丘們說:「是的!世尊!」

  佛陀又告訴他們說:「是以汝等要以此,要以此沙門,當學沙門的道迹,不可以不是沙門(因此之故,也就是人既稱你們爲沙門,你們也自認爲是沙門的話,就要由于此事而徹底的學習稱得起沙門之法)。學習沙門的道迹後,就必要成就爲真谛的沙門,不是虛妄的沙門。如果這樣的話,則假如受衣被、飲食、床榻、湯藥,以及若幹種的諸生活之具時,那些所供給你們的人,定會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的。你們應當要學如是。

  甚麼叫做非沙門道迹,爲非沙門呢?如果有貪伺,而不息貪伺,有恚,而不息恚,有瞋,而不息瞋,有不語,而不息不語(覆藏其惡),有結,而不息其結,有悭,而不息其悭,有嫉,而不息其嫉,有谀谄,而不息其谀谄,有欺诳,而不息其欺诳,有無慚,而不息其無慚,有無愧,而不息其無愧,有惡欲,而不息其惡欲,有邪見,而不息其邪見,這就是沙門之垢,就是沙門之谀谄,沙門之詐僞,沙門之曲,爲趣至于惡處而未盡已息之學,這就是所謂的非沙門道迹,就是非沙門。

  有如鐵斧,新製作之物,乃極爲銳利,有頭而有刃,而被裹在于僧伽梨那樣。我會說他爲愚癡,其學習沙門之道,也是如是,所謂有貪伺,而不息止其貪伺,有恚,而不息止其恚,有瞋,而不息止其瞋,有不語,而不息止其不語,有結,而不息止其結,有悭,而不息止其悭,有嫉,而不息止其嫉,有谀谄,而不息止其谀谄,有無慚,而不息止其無慚,有無愧,而不息止其無愧,有惡欲,而不息止其惡欲,有邪見,…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