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双品第十五(有十经,前五经属于第四诵,后五经属于第五诵,故曰双品)(第四分别诵)

  马邑及马邑牛角娑罗林牛角娑罗林求解最在后

  (马邑经,以及马邑经,牛角娑罗林经、牛角娑罗林经,求解经在于最后面)

  一八二、马邑经(上)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说:沙门既自称沙门,就自当学如沙门法、梵志法,故为说沙门梵志法。所谓可自身行清净,依次而上学,以求行口清净,行意清净,行命清净。如成就后,就应更进而守护诸根,正知出入,独住于远离,而除去五盖,成就四禅,乃至解脱。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鸯骑国(十六大国之一,鸯伽国),和大比丘众俱在,而往至于马邑(鸯伽国的都城),住锡在于马林寺,以及比丘众都在那里。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他人看见你们这些沙门,会认为这些人是沙门。而如果有人问你们是否为沙门?你们就自称为是沙门吗?」诸比丘们白佛说:「是的!世尊!」

  佛陀又告诉他们说:「因此之故,你们就以此,而要以此沙门,当应去学习如沙门之法,以及如梵志之法。学习如沙门之法,以及如梵志之法后,要是真谛沙门(必定要完成为一位沙门),不要虚为沙门(不要只名沙门,而不是实在的沙门)。如果受人供养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以及若干种的诸生活之具的话,则那些供给你们的人,必定能得大福,能得大果,能得大功德,能得大广报。你们应当学习如是。

  甚么叫做如沙门法,以及如梵志法呢?应行身业的清净(身行清净),要仰向发露,要护持而至没有缺点。由于此清净,也不自举(不自夸),不下他(不轻蔑他人),无秽而无浊,能成为诸有智慧的梵行者所共称誉。如果你作如是之念:我乃身行清净,我的所作的已办完,不必再更学,已经成就德义,已没有再上的事可作的话,比丘啊!我就会为你们说:不可使求沙门之义而失去了沙门之义。如果欲求向上而学的话,则比丘其身如已清净时,当应再作何等之事呢?应当要学习口行清净(修行口业之清净),要仰向发露,要善护而无缺。由于此口行清净时,也不自举(不自夸赞),不下他(不看轻他人),无秽而无浊,而为诸有智慧的梵行者所共称誉。

  如果你们作如是之念:我的身与口之行,都清净,我所作的都已办完,不再更学,已成就德义,已没有再有更上之工作的话,比丘们!我就会为你们说:不可使求沙门之义,而失去了沙门之义。如果欲求上学的话,则比丘的身与口之行已清净时,再作何等的事呢?应当要学意行之清净,而仰向发露,善护而无缺。由于此,而意行清净时,也不自举,不下他(不自赞毁他),无秽而无浊,为诸有智慧的梵行者所共称誉。如果你们作如是之念:我的身、口、意之行已清净,我所作的都甩办完,不再更学,已成就德义,已无须再向上去作的话,则比丘们!我就会为你们说:不可使求沙门之义,失去了沙门之义。如果欲求上学的话,则比丘之身、口、意如行清净时,就应当再作甚么事呢?就应当要学习命行清净(生活方式要符合戒律),应仰向发露,善护而无缺。因此而得命行清净时,也不自举,也不下他,都无秽而无浊,为诸位有智慧的梵行者所共称誉。

  如果你们作如是之念:我的身、口、意、命,已行清净,我所作为都已办完,不再更学,已成就德义,不再向上去作的话,比丘们!我就会为你们说:不可使求沙门之义,而失去了沙门之义。如果欲求上学的话,则比丘之身、口、意、命都行清净时,当应再作何等之事呢?比丘当学习守护诸根,常念闭塞(不奔放外流),要念欲明达,守护其念心,而得以成就。要恒欲起如下之意:如眼根看见色境时,然而不纳受其相,也不味于色境(不执着其好坏),所谓恐生忿诤(恐任眼根之所趣向而生事)之故,而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起贪伺(贪欲)、忧戚,以及恶不善之法,为了趣向于此律仪之故,而守护眼根。像如是的,那些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同样之理。而如果意根知道法境时,然而也不纳受其相,也不味于其法(不执迷于法境),所谓恐生忿诤之故,而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以及恶不善之法。为了趣向于此境界之故,而守护意根。如果你们作如是之念:我的身、口、意、命,都行清净,也已守护诸根,我所作的都已成办,不再更学,已成就德义,无再向上去作的话,则比丘们!我就会为你们说:不可使求沙门之义,而失去了沙门之义。如果欲求上学的话,则比丘的身、口、意、命都已清净,也已守护诸根时,当应再作何等之事呢?比丘当应学习正知出入(应当具足正念正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日常生活都有威仪,所谓举止动行,都应庄严而有秩序)。应善于穿着僧伽梨(大衣),以及其它之衣与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都能正知而正念。

  如果你们作如是之念:我的身、口、意、命之行已清净,已守护诸根,正知其出入,我所作的都已办完,不再更学,已成就德义,又没有再上之作的话,比丘们!我就会为你们说:不可使求沙门义,而失去了沙门之义。如果欲求向上之学的话,则比丘之身、口、意、命之行清净,已守护诸根,已正知其出入,当应又要作甚么呢?比丘应当学习独住在于远离处,在于无事之处,或者在于树下,空安静之处,或者在于山岩石室、露地穰积之处,或者至于林中,或者在于冢间。他已在于无事处,或者至于树下空安静之处,在那里敷一尼师檀(坐具),而结跏趺之坐,正身正愿,反念而不向(反念而念向于内收摄之,不念向于外去奔流),断除贪伺(贪欲),心无有诤,看见他人的财物,诸生活所用之具,都不起贪伺,都不欲使其为我所得,他就这样的净除其贪伺之心。

  像如是的,其瞋恚、睡眠、掉悔也和贪伺那样的已净除其瞋、睡、掉悔之心。同时断除疑,而度诸惑,对于诸善法,并没有半点的犹豫,他对于疑惑,已净除其心。他断除此五盖、心秽、慧羸,而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已得如是的定心清净,无秽而无烦,柔软而善住,而得不动心,趣向于漏尽智通作证(向于漏尽通),他便知道此苦如真,知道此苦集如真,知道此苦灭如真,知道此苦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四谛的真理)。也知道此漏如真,知道此漏集如真,知道此漏灭如真,知道此漏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漏-烦恼的四谛)。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后,则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欲漏、有漏、无明漏之三漏都解脱)。他解脱后,便知解脱,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而知如真。这叫做沙门,叫做梵志,叫做圣者,叫做净浴(净行者)。

  甚么叫做沙门呢?所谓息止诸恶不善之法,息灭诸漏秽污,息灭为当来之有之本,息灭烦热苦报,息灭生老病死之因,就叫做沙门。甚么叫做梵志呢?所谓远离诸恶不善之法,远离诸漏秽污,远离为当来之有之本,远离烦热苦报,远离生老病死之

  因,这叫做梵志。甚么叫做圣者呢?所谓远离诸恶不善之法,远离诸漏秽污,远离为当来之有之本,远离烦热苦报,远离生老病死之因,这叫做圣者。甚么叫做净浴呢?所谓净浴诸恶不善之法,净浴诸漏秽污,净浴当来之有之本,净浴烦热苦报,净浴生老病死之因,这叫做净浴(洗浴者、净行者)。这就是所谓的沙门,就是所谓的梵志,就是所谓的圣者,就是所谓的净浴(净行者)。」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八三、马邑经(下)第二(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说:沙门当学沙门的道迹。所谓如不止息贪、恚、瞋、不语、结、悭、嫉、谀谄、无惭、无愧、恶欲,以及邪见的话,则倘使如法而持僧伽梨衣,或无衣,乃至持水的苦行的人,也都不能称为是沙门。而如果息灭贪,乃至邪见的话,就为之沙门道迹。所谓只要修行沙门道迹,则统统可说为是沙门。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鸯骑国,和大比丘俱在,都往至于马邑,而住在于马林寺,以及比丘众也一样的住在那里。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人们看见你们这些沙门,就认为是沙门。人们如问你们为沙门与否,你们就自称是沙门吗?」诸比丘们说:「是的!世尊!」

  佛陀又告诉他们说:「是以汝等要以此,要以此沙门,当学沙门的道迹,不可以不是沙门(因此之故,也就是人既称你们为沙门,你们也自认为是沙门的话,就要由于此事而彻底的学习称得起沙门之法)。学习沙门的道迹后,就必要成就为真谛的沙门,不是虚妄的沙门。如果这样的话,则假如受衣被、饮食、床榻、汤药,以及若干种的诸生活之具时,那些所供给你们的人,定会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的。你们应当要学如是。

  甚么叫做非沙门道迹,为非沙门呢?如果有贪伺,而不息贪伺,有恚,而不息恚,有瞋,而不息瞋,有不语,而不息不语(覆藏其恶),有结,而不息其结,有悭,而不息其悭,有嫉,而不息其嫉,有谀谄,而不息其谀谄,有欺诳,而不息其欺诳,有无惭,而不息其无惭,有无愧,而不息其无愧,有恶欲,而不息其恶欲,有邪见,而不息其邪见,这就是沙门之垢,就是沙门之谀谄,沙门之诈伪,沙门之曲,为趣至于恶处而未尽已息之学,这就是所谓的非沙门道迹,就是非沙门。

  有如铁斧,新制作之物,乃极为锐利,有头而有刃,而被裹在于僧伽梨那样。我会说他为愚痴,其学习沙门之道,也是如是,所谓有贪伺,而不息止其贪伺,有恚,而不息止其恚,有瞋,而不息止其瞋,有不语,而不息止其不语,有结,而不息止其结,有悭,而不息止其悭,有嫉,而不息止其嫉,有谀谄,而不息止其谀谄,有无惭,而不息止其无惭,有无愧,而不息止其无愧,有恶欲,而不息止其恶欲,有邪见,…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