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第五一日诵名后诵:(有三品半,合有三十六经)

  说智阿夷那拘楼明圣道东园论小空大空最在后

  (说智经、阿夷那经、在拘楼的明圣道经、在东园论小空经、大空经最为在于后)。

  一八七、说智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有关于与梵行已立者的问答法。所谓若有自称已得漏尽的人的话,就当受其说而奉行,并作如是之间:如来说(1)五监盛、(2)四食(抟食、更乐、意念、识等食)、(3)四说(见见、闻闻、识识、知知)、(4)内六处、(5)六界、(6)内识外相诸一切我、我所、慢使断知之法,要云何知?云何见?如果是梵行已立的漏尽比丘,应作如是之答:(1)五盛阴是无常变易之法,如离而不可染着,就会得知无所取,为漏尽心解脱。一一作答而至于(6),故发心出家,而修禁戒,断十恶业,乃至断五盖、心秽、秽用,而得漏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位比丘来向你说他已得到的智慧(所得之智)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都已办,不再更受后有,知如真。』的话,你们听到后,应当要赞为善,为然可(欣然纳受),要欢喜奉行。为善,为然,而可于彼,而欢喜奉行后,就应当又问那位比丘而说:『贤者!世尊曾说五盛阴(五取阴);所谓色盛阴、觉(受)、想、行、识等盛阴。贤者!要怎样而知,怎样而见此五盛阴,而得以知道为无所受(不执取),而知为漏尽,而知为心解脱呢?』

  漏尽的比丘,已得知梵行,已成立法的人,应该要作如是的回答:『诸位贤者!色盛阴并不是果,

  为空虚,而不可以欲,不为恒有,不可以倚,为变易之法,我所知的就是如是。如果对于色盛阴有欲,有染、有着、有缚、有缚着使的话,他就会尽除而为无欲,而消灭,而息止,就这样的得知为无所受(不执取),漏已尽,而心解脱。像如是的对于觉(受)、想、行、识等盛阴,都知道为非果,为空虚,而不可欲,不是恒有,不可倚,为变易之法,我所知的就是如是。如果对于识等盛阴(包括受想行)有欲,有染、有着、有缚,而缚着使的话,他就会把它除尽,而无欲,而消灭,而息止,这样的得知为无所受(不执取),而漏尽,而心解脱。诸位贤者!我乃如是而知,如是而见此五盛阴,而得知为无所受,而漏尽,而心解脱。』漏尽的比丘,得知梵行,而建立法的话,就应如是而回答!你们听后,当为善,而然可,而欢喜奉行。为善,而然可,而欢喜奉行后,当又作如是的问那位比丘:

  『贤者!世尊曾说有四种食。众生都以此,而得以保存长养的。那四食呢?第一叫做抟食粗细(段食,物质的饮食物,可分为多少餐次段落),第二叫做更乐食(触食,根、境、识之三和合而生之诸触,对所取之境而生喜乐等为资益心),第三叫做意念食(思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而生希望之念,以资诸根),第四叫做识食(有取识执取身

  心,众生的生命才能维持),贤者!要怎样知,怎样见此四种食,得以知道无所受,而漏尽,而心解脱呢?』

  漏尽的比丘,已得知梵行,已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的回答:『诸位贤者!我对于抟食,意已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着,得解、得脱,尽得解脱,心已离开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不再更受后有身,而知如真(如实而知道已解脱)。像如是的,对于更乐食(触食)、意念食、识食等食,都同样的已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着,而得解、得脱,而尽得解脱,心已离开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知如真。诸位贤者!我乃如是而知,如是而见此四食,而得知己无所受,已漏尽,而心解脱。』漏尽的比丘,得知梵行,已建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的回答!

  你们听后,当为之善,而然而可,都应欢喜奉行。赞叹为善,为然而可他,而欢喜奉行后,就应当要如是而问那位比丘而说:『贤者!世尊曾说四说。那四说呢?第一叫做见见说,第二为闻闻说,第三为识识说,第四为知知说。贤者!到底要怎样去知,怎样去见此四种说,而得知为无所受,而漏尽,而心解脱呢?』

  漏尽的比丘得知梵行,已建立法的话,就应作如

  是的回答:『诸位贤者!我对于见见之说(于所见,说所见),己经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着,而得解、得脱,而尽得解脱,心已离开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知如真。像如是的,对于闻闻(于所闻,说所闻)、识识(于所识,说所识),知知说(于所知,说所知),都已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着,而得解、得脱,尽得解脱,心已离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知如真。诸位贤者!我乃如是而知,如是而见此四种说,而得知无所受,而漏尽,而心解脱。』漏尽的比丘,得知梵行,已建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的回答!

  你们听后,应当要为善,而然可,而欢喜奉行。为之善而然可,而欢喜奉行后,就应该要再作如是的问那位比丘:『贤者!世尊曾说内六处,所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是。贤者!到底要如何而知,如何而见此内六处,而得知无所受,而漏尽,而心解脱呢?』

  漏尽的比丘,得知梵行,已建立法的话,就应该要作如是的回答:『诸位贤者!我对于眼根,以及眼识,和被眼识所知之法,都已俱知,此二法都已完全知道。诸位贤者!如果眼根,以及眼识,和被眼识所知之法之乐,都已尽,他对于此,已尽为无欲、消灭、息止,而得知无所受,而漏尽,而心解脱。像如是的,那些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意根,以及意识,和被意识所知之法,都已俱知,此二法都已完全知道。诸位贤者!如果意根,以及意识,和被意识所知之法之乐都已尽,他对于此,已尽而无欲,而消灭,而息止,而得知无所受,而漏尽,而心解脱。诸位贤者!我乃如是而知,如是而见此内六处,而得知而无所受,而漏尽,而心解脱。』漏尽比丘得知梵行,而已建立法的话,就应该要作如是的回答!

  你们听后,应当要以为善,而然可,而欢喜奉行。善然而可他,而欢喜奉行后,就应该再作如是的问那位比丘而说:『贤者!世尊曾说六界,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贤者!到底要怎样知,怎样见此六界,而得知无所受,漏尽,而心解脱呢?』

  漏尽的比丘,得知梵行、已建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的回答:『诸位贤者!我不以此地界见做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地界所有,地界并不是神我(指心灵)。然而谓三受(苦、乐、舍)乃依地界而住,为识使之所著(被心之住着、执持)的,他都已尽而无欲,而消灭,而息止,而得知无所受,漏尽而心解脱。像如是的,那些水界、火界、风界、空界,也是同样的道理。而识界,乃不是我所有,我

  也不是识界之所有,识界也不是神我(心灵),然而谓三受(苦、乐、舍)乃依识界而住,而识使所著的他都已尽,已无欲,已消灭,已息止,而得知无所受,漏尽而心解脱。诸位贤者!我乃如是而知,如是而见此六界,而得知无所受,漏尽而心解脱。』漏尽的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的回答!

  你们听后,就当为善而然可,而欢喜奉行。为善而然可他,欢喜而奉行后,当又作如是的问那位比丘而说:『贤者!到底要如何而知,如何而见此内身共有之识,以及外之诸相,一切之我、我所作,和慢使之断知,而拔绝根本,终究不会再予复生呢?』

  漏尽的比丘,得知梵行,已建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的回答而说:「诸位贤者!我本来还未出家学道之时,乃厌生老病死、啼泣困苦、愁戚忧悲,而欲断除此大苦阴。诸位贤者!我厌患之后,曾作如是之观:在家乃为极为狭窄,为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则为发露旷大。我现在乃为在家,都被锁所锁,不得尽形寿去净修梵行,我宁可舍弃少财物,以及多财物,舍弃少亲族,以及多亲族,而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去出家学道。诸位贤者!我就在于后来之时,舍弃少财物,以及多财物,舍弃了少亲族,以及多亲

  族,而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诸位贤者!我出家学道,舍弃在家的族相之后,受比丘之要(规约),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别解脱,比丘戒),又一再的善摄威仪礼节,看见纤芥之罪,也常怀怖畏之心,而受持学要(守学其规戎)。

  『诸位贤者!我乃离杀生、断杀生,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毘虫,我对于杀生一事,已净除其心。其次,我乃离开不与取(离偷盗),斯除不与取,人与,然后乃敢取,乐于人与而取,而常好布施,欢喜无悋,不望其回报,我对于不与而取之事,已净除其心。诸位贤者!我也离开非梵行,斯除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而无秽,离欲而断淫,我对于非梵行之事,已净除其心。诸位贤者!我也离开妄言,断除妄言,都说真谛之言,乐于真谛,住于真谛,而不移动,一切都可信用,不会欺诳世间,我对妄言之事,已净除其心。诸位贤者!我乃离开两舌,断除两舌,行不用两舌之语,不破坏他人。不会在此闻,而去对于其对造说,不会欲破坏于此;不会听彼之语,而对于此人而说,而欲破坏彼。我乃对于欲离的人,就欲他们之和合,和合的人,则使其欢喜,而不作群党,不乐于群党,不称赞群党,我对于两舌之事,已净除其心。

  诸位贤者!我乃离开粗言,断除粗言。如有所言之辞气粗犷、恶声逆耳、众人所不喜、众人所不爱、使他人会苦恼,令人不能得到安定其心的,我乃断除像如是之言。如果有所说的,都是清和柔润,都是顺耳而入于人心的令人可喜可爱,使他人能安乐,言声具了…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