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P6

  ..续本文上一页恶不善之法,就叫做正知。

  又次,阿难!有五欲的功德(五欲的功能),为可乐,意之所念,与爱色欲相应的,所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是。如比丘之心至到(生起),而观此五欲功德,而随其欲的功德,如在于心中而行者,也是同样的。为甚么呢?因为没有前,没有后,此五欲功德,乃随其欲的功

  德,而在于心中而行也是同样之故。阿难!如比丘观察之时,则知此五欲的功德,乃随其欲的功德,于心中而行者也是同样的话,则那位比丘对于彼彼的欲功德(种种的欲念的性能),应观察为是无常,观察会衰耗,观察为无欲,观察为断,观察为灭,观察断舍离,如此五欲的功德,有欲、有染的话,他就会断灭的。阿难!像如是的比丘观察之时,就会知道的话,则此五欲的功德有欲有染时,他就已断灭的,这叫做正知。

  其次,阿难!有五盛阴,所谓色盛阴,觉(受)、想、行、识盛阴是。所谓比丘如是而观察为兴衰,这就是色,就是色之集,就是色之灭,是觉(受)、想、行、识,是识,是识之集,是识之灭。如此五盛阴有我慢的话,他就会消灭。阿难!如有比丘作如是之观时,则知五阴中的我慢已灭,就叫做正知。阿难!此法乃一向为可,一向为乐,一向意念,无漏而无受,为魔所不能及,为恶所不能及的。为那些诸恶不善之法,为秽污,为当来之本,以及烦恼的苦报,和生老病死之因,所不能及的,所谓成就此不放逸的。为甚么呢?因为由于不放逸之故,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乃能得觉证,由于不放逸之故,而生诸无量的善法,如有随道品的。阿难!因此之故,你应当要如是而学,我也是成就于不放逸,当学如是。阿难!由于甚么义之

  故,有信的弟子会随于世尊而行,而奉事,而至于命尽呢?」

  尊者阿难白世尊说:「世尊为法之本,世尊为法之主,法乃由世尊而启发,唯愿世尊阐说!我现在听后,得以广知其义。」佛陀便告诉他说:「阿难!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它,我当会为你具足的分别解说。」尊者阿难,乃受教而听。

  佛陀说:「阿难!如其也有为了正经(契经)、歌咏(讽诵)、记说(受记)之故,有信的弟子,乃会随着世尊而行,而奉事至于命终的(是不值得的)。但是要知道!阿难!或者他在于长夜数闻此法,诵习至于千遍,其意所惟观察的,为明见深达,如和此圣论之义相应,能使其心为柔和,而没有诸阴盖,所谓论施之论、戒之论、定之论、慧之论、解脱之论,解脱知见之论,渐损之论,不会之论(不单为聚众之论)、小欲论、知足论、无欲论、断论、灭论、燕坐论、缘起论,像如是的沙门之论,得而容易,而不难得,由于此义之故,有信的弟子,乃随世尊而行,而奉事至于命尽的。阿难!像如是的,为烦师(谓为师者的灾患),为烦弟子(即为弟子者的灾患),为烦梵行(即为梵行者的灾患)。

  阿难!甚么叫做烦师呢?如师出世,有策虑思惟,而住于策虑之地,有思惟观杂,为凡人而有辩才。他住于无事处,住于山林树下,或者居在于高岩,寂无音声,远离而无恶,居于没有人民之处,随顺而燕坐。或者住于彼处,而学远离,而精勤,而得增上心,在于现法而乐居。他学远离,精勤而安隐,快乐而游行后,随带弟子而还,所谓梵志、居士、村邑、国人,都随之而来。他带着追随的弟子而还,那些梵志、居士、村邑、国人也随之而来后,便会起贡高,由出家而远家,像如是的,而为烦师,这也是为恶不善之法,为秽污,为当来的有之本,有烦热的苦报,为生老病死之因所烦,这叫做烦师。

  阿难!甚么为之烦弟子呢?那位师尊的弟子,学其远离,他乃住于无事处的山林树下,或者居住于高岩,寂无音声之处,而远离,而无恶,没有人民之处,而随顺于燕坐。或者住在于那个地方,学习远离而精勤,而得增上之心,在于现法当中安乐而居。他学习远离,精勤而安隐,而快乐游行之后,就随带弟子还回来,会有梵志、居士、村邑、国人,也随之而来。他随带弟子还回,梵志、居士、村邑、国人也随之而来后,便会起贡高,由于出家而还家,像如是的为烦弟子,这也是为恶不善之法,为秽污,为当来之有之本,为烦热的苦报,乃为生老病死之因之所烦,这叫做烦弟子。

  阿难!甚么叫做烦梵行呢?若如来出世,为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他住于无事处,在于山林树下,或者居于高岩,寂无音声之处,而远离,而无恶,并没有人民之处,而随顺而燕坐。阿难!如来到底是以何义之故,住在于无事处,住在于山林树下,或居住于高岩,寂无音声之处,而远离,而无恶,而没有人民之处,在那里随顺而燕坐呢?」

  尊者阿难白世尊说:「世尊乃为法之本,世尊乃为法之主,法都由世尊而启发的,唯愿阐说其义。我现在听后,能得广知其义。」

  佛陀便告诉他说:「阿难!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具足分别解说。」尊者阿难乃受教而听。

  佛陀说:「阿难!如来并不是为了未得而欲得,并不是为了未获而欲获,并不是为了未证而欲证之故,才住在于无事处的山林树下,或者居住于高岩,寂无音声之处,那些远离而无恶,没有人民之处,而随顺燕坐在那里的。阿难!如来唯为了二义之故,而住在于无事处的山林树下,或居住于高岩,寂无音声之处,那些远离、无恶,没有人民之处去随顺燕坐的。第一就是为自现法而乐居之故,第二就是慈愍后生之人之故。或者有后生的人,仿效如来之住于无事处的山林树下,或者居住于高

  岩,寂无音声之处,那些远离、无恶,没有人民之处,随顺而燕坐。阿难!如来乃由于此义之故,住在于无事处的山林树下,或居于高岩,寂无音声之处,那些远离、无恶,没有人民之处,随顺而燕坐。或者住在于那些地方,学习远离而精勤,而得增上心,而于现法乐居。他学习远离,精勤而安隐,快乐而游行后,随带梵行者而还回,也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也随他而回。他随带梵行者还回,也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也随之回后,便不贡高,而不还回俗家。阿难!如果他不移动,而心解脱作证的话,我就不说他有障碍。如果他得四增上心,于现法乐居,本为精勤,而没有放逸,而游行之故。然而在此,或者可能会有失的,那就是以弟子多集会之故。

  其次,阿难!那些师弟子,效法而住于无事处的山林树下,或者居住于高岩寂无音声之处,那些远离、无恶,没有人民之处,而随顺燕坐在那里。或者住在那些地方,学习远离而精勤,而得增上之心,在于现法乐居。他学习远离,精勤而安隐,快乐而游行后,随带梵行者而还,也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随之而来。他随带梵行者而还回,也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随之而来后,便会起贡高而由于出家而还家,像如是的,而为烦梵行,也是为恶不善之法,为秽污,为当来之

  有之本,为烦热的苦报,为生老病死之因所烦,这叫做烦的梵行。阿难!在于烦师、烦弟子当中,此烦梵行乃最为不可、不乐、不爱,最为不意念的。阿难!因此之故,你们对于我,应行慈悲之事,不可行怨对之事。

  阿难!甚么叫做弟子对于师,而行怨事,不行慈事呢?如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而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稳快乐,发慈悲心,就为之饶益,就为之快乐,是为饶益之乐。如那些弟子.并不恭敬,也不顺行,不建立于智,其心并不趣向于法次法(不依法,不依法之次第),不受于正法,而违犯于师教,不能得定的话,则像如是的弟子,乃对于其师而行怨事,而不行慈事。

  阿难!甚么叫做弟子对于其师,而行慈事,不行怨事呢?如尊师为其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而发慈悲心,就为之饶益,为之快乐,为之饶益乐。如那些弟子为恭敬,而顺行,而建立于智,其心乃归趣于向法次法,而受持正法,不违师教,而能得定的话,像如是的弟子,乃对于师而行慈事,而不行怨事。阿难!因此之故,你们对于我,应行慈事,不可行怨事。为甚么呢?因为我并不作如是之说,并不如陶师之作瓦。阿难!我所说的,乃为严而急,而至于苦切,如有真实的话,必定能得坚住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