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不善之法,就叫做正知。
又次,阿難!有五欲的功德(五欲的功能),爲可樂,意之所念,與愛色欲相應的,所謂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是。如比丘之心至到(生起),而觀此五欲功德,而隨其欲的功德,如在于心中而行者,也是同樣的。爲甚麼呢?因爲沒有前,沒有後,此五欲功德,乃隨其欲的功
德,而在于心中而行也是同樣之故。阿難!如比丘觀察之時,則知此五欲的功德,乃隨其欲的功德,于心中而行者也是同樣的話,則那位比丘對于彼彼的欲功德(種種的欲念的性能),應觀察爲是無常,觀察會衰耗,觀察爲無欲,觀察爲斷,觀察爲滅,觀察斷舍離,如此五欲的功德,有欲、有染的話,他就會斷滅的。阿難!像如是的比丘觀察之時,就會知道的話,則此五欲的功德有欲有染時,他就已斷滅的,這叫做正知。
其次,阿難!有五盛陰,所謂色盛陰,覺(受)、想、行、識盛陰是。所謂比丘如是而觀察爲興衰,這就是色,就是色之集,就是色之滅,是覺(受)、想、行、識,是識,是識之集,是識之滅。如此五盛陰有我慢的話,他就會消滅。阿難!如有比丘作如是之觀時,則知五陰中的我慢已滅,就叫做正知。阿難!此法乃一向爲可,一向爲樂,一向意念,無漏而無受,爲魔所不能及,爲惡所不能及的。爲那些諸惡不善之法,爲穢汙,爲當來之本,以及煩惱的苦報,和生老病死之因,所不能及的,所謂成就此不放逸的。爲甚麼呢?因爲由于不放逸之故,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乃能得覺證,由于不放逸之故,而生諸無量的善法,如有隨道品的。阿難!因此之故,你應當要如是而學,我也是成就于不放逸,當學如是。阿難!由于甚麼義之
故,有信的弟子會隨于世尊而行,而奉事,而至于命盡呢?」
尊者阿難白世尊說:「世尊爲法之本,世尊爲法之主,法乃由世尊而啓發,唯願世尊闡說!我現在聽後,得以廣知其義。」佛陀便告訴他說:「阿難!你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它,我當會爲你具足的分別解說。」尊者阿難,乃受教而聽。
佛陀說:「阿難!如其也有爲了正經(契經)、歌詠(諷誦)、記說(受記)之故,有信的弟子,乃會隨著世尊而行,而奉事至于命終的(是不值得的)。但是要知道!阿難!或者他在于長夜數聞此法,誦習至于千遍,其意所惟觀察的,爲明見深達,如和此聖論之義相應,能使其心爲柔和,而沒有諸陰蓋,所謂論施之論、戒之論、定之論、慧之論、解脫之論,解脫知見之論,漸損之論,不會之論(不單爲聚衆之論)、小欲論、知足論、無欲論、斷論、滅論、燕坐論、緣起論,像如是的沙門之論,得而容易,而不難得,由于此義之故,有信的弟子,乃隨世尊而行,而奉事至于命盡的。阿難!像如是的,爲煩師(謂爲師者的災患),爲煩弟子(即爲弟子者的災患),爲煩梵行(即爲梵行者的災患)。
阿難!甚麼叫做煩師呢?如師出世,有策慮思惟,而住于策慮之地,有思惟觀雜,爲凡人而有辯才。他住于無事處,住于山林樹下,或者居在于高岩,寂無音聲,遠離而無惡,居于沒有人民之處,隨順而燕坐。或者住于彼處,而學遠離,而精勤,而得增上心,在于現法而樂居。他學遠離,精勤而安隱,快樂而遊行後,隨帶弟子而還,所謂梵志、居士、村邑、國人,都隨之而來。他帶著追隨的弟子而還,那些梵志、居士、村邑、國人也隨之而來後,便會起貢高,由出家而遠家,像如是的,而爲煩師,這也是爲惡不善之法,爲穢汙,爲當來的有之本,有煩熱的苦報,爲生老病死之因所煩,這叫做煩師。
阿難!甚麼爲之煩弟子呢?那位師尊的弟子,學其遠離,他乃住于無事處的山林樹下,或者居住于高岩,寂無音聲之處,而遠離,而無惡,沒有人民之處,而隨順于燕坐。或者住在于那個地方,學習遠離而精勤,而得增上之心,在于現法當中安樂而居。他學習遠離,精勤而安隱,而快樂遊行之後,就隨帶弟子還回來,會有梵志、居士、村邑、國人,也隨之而來。他隨帶弟子還回,梵志、居士、村邑、國人也隨之而來後,便會起貢高,由于出家而還家,像如是的爲煩弟子,這也是爲惡不善之法,爲穢汙,爲當來之有之本,爲煩熱的苦報,乃爲生老病死之因之所煩,這叫做煩弟子。
阿難!甚麼叫做煩梵行呢?若如來出世,爲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世尊)。他住于無事處,在于山林樹下,或者居于高岩,寂無音聲之處,而遠離,而無惡,並沒有人民之處,而隨順而燕坐。阿難!如來到底是以何義之故,住在于無事處,住在于山林樹下,或居住于高岩,寂無音聲之處,而遠離,而無惡,而沒有人民之處,在那裏隨順而燕坐呢?」
尊者阿難白世尊說:「世尊乃爲法之本,世尊乃爲法之主,法都由世尊而啓發的,唯願闡說其義。我現在聽後,能得廣知其義。」
佛陀便告訴他說:「阿難!你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爲你具足分別解說。」尊者阿難乃受教而聽。
佛陀說:「阿難!如來並不是爲了未得而欲得,並不是爲了未獲而欲獲,並不是爲了未證而欲證之故,才住在于無事處的山林樹下,或者居住于高岩,寂無音聲之處,那些遠離而無惡,沒有人民之處,而隨順燕坐在那裏的。阿難!如來唯爲了二義之故,而住在于無事處的山林樹下,或居住于高岩,寂無音聲之處,那些遠離、無惡,沒有人民之處去隨順燕坐的。第一就是爲自現法而樂居之故,第二就是慈愍後生之人之故。或者有後生的人,仿效如來之住于無事處的山林樹下,或者居住于高
岩,寂無音聲之處,那些遠離、無惡,沒有人民之處,隨順而燕坐。阿難!如來乃由于此義之故,住在于無事處的山林樹下,或居于高岩,寂無音聲之處,那些遠離、無惡,沒有人民之處,隨順而燕坐。或者住在于那些地方,學習遠離而精勤,而得增上心,而于現法樂居。他學習遠離,精勤而安隱,快樂而遊行後,隨帶梵行者而還回,也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也隨他而回。他隨帶梵行者還回,也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也隨之回後,便不貢高,而不還回俗家。阿難!如果他不移動,而心解脫作證的話,我就不說他有障礙。如果他得四增上心,于現法樂居,本爲精勤,而沒有放逸,而遊行之故。然而在此,或者可能會有失的,那就是以弟子多集會之故。
其次,阿難!那些師弟子,效法而住于無事處的山林樹下,或者居住于高岩寂無音聲之處,那些遠離、無惡,沒有人民之處,而隨順燕坐在那裏。或者住在那些地方,學習遠離而精勤,而得增上之心,在于現法樂居。他學習遠離,精勤而安隱,快樂而遊行後,隨帶梵行者而還,也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隨之而來。他隨帶梵行者而還回,也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隨之而來後,便會起貢高而由于出家而還家,像如是的,而爲煩梵行,也是爲惡不善之法,爲穢汙,爲當來之
有之本,爲煩熱的苦報,爲生老病死之因所煩,這叫做煩的梵行。阿難!在于煩師、煩弟子當中,此煩梵行乃最爲不可、不樂、不愛,最爲不意念的。阿難!因此之故,你們對于我,應行慈悲之事,不可行怨對之事。
阿難!甚麼叫做弟子對于師,而行怨事,不行慈事呢?如尊師爲弟子說法,憐念而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穩快樂,發慈悲心,就爲之饒益,就爲之快樂,是爲饒益之樂。如那些弟子.並不恭敬,也不順行,不建立于智,其心並不趣向于法次法(不依法,不依法之次第),不受于正法,而違犯于師教,不能得定的話,則像如是的弟子,乃對于其師而行怨事,而不行慈事。
阿難!甚麼叫做弟子對于其師,而行慈事,不行怨事呢?如尊師爲其弟子說法,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而發慈悲心,就爲之饒益,爲之快樂,爲之饒益樂。如那些弟子爲恭敬,而順行,而建立于智,其心乃歸趣于向法次法,而受持正法,不違師教,而能得定的話,像如是的弟子,乃對于師而行慈事,而不行怨事。阿難!因此之故,你們對于我,應行慈事,不可行怨事。爲甚麼呢?因爲我並不作如是之說,並不如陶師之作瓦。阿難!我所說的,乃爲嚴而急,而至于苦切,如有真實的話,必定能得堅住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