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P4

  ..续本文上一页心)灭除;为了未生的恶法之不生之故,发心欲求方便.而精勤,而举心去消灭。为了未生的善法之生起之故,发欲而求方便,精勤而举心去消灭;为了已生的善法之安住,而不忘不退,而转增广布,修习满具之故,而发欲求方便,而精勤,而举心去消灭,这叫做正方便。

  甚么叫做正念呢?一位比丘,观察内身如身,乃至观察觉(受)、心、法,也如觉(受)、心、法,就叫做正念。

  甚么叫做正定呢?一位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达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就叫做正定。

  甚么叫做正解脱呢?一位比丘,其欲心解脱、恚心解脱、痴心解脱,就叫做正解脱。

  甚么叫做正智呢?一位比丘,知道欲心解脱,知道恚心解脱,知道痴心解脱,就叫做正智。这叫做有学的比丘之成就八支(正见、正志〔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脱。)

  甚么叫做有学(预流向乃至阿罗汉向)的比丘之成就八支呢?所谓学正见,乃至学正定,就叫做有

  学的比丘之成就八支。甚么为之漏尽的阿罗诃之成就十支呢?无学的圣者(四果阿罗汉,已没有学)的正见,乃至无学的圣者的正智,就叫做漏尽的阿罗诃之成就十支。为甚么呢?因为正见,乃断除邪见。如果由于邪见而生无量的恶不善之法的话,他也把它断灭;如果由于正见而生无量的善法的话,他就去修习,而令其圆满具足。乃至正智,乃断除邪智。如果由于邪智而生无量的恶不善之法的话,他也就把它断灭;假如由于正智而生无量的善法的话,他就去修习,使其圆满具足。

  这叫做二十种的善品、二十种的不善品,叫做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那些沙门、梵志、天,以及魔、梵,和其余世间的一切,都不能制而说为非者。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我所说的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而沙门、梵志、天,及魔,和其余的世间,没有能制,而言非的话,他就对于如法而有十种的诘责(如不正知,而邪解的话,就会受十种的诘责)。那十种呢?如毁呰正见,而称誉邪见,而如有如是邪见的沙门、梵志,假若去供养而称誉他。如果有沙门、梵志者,对于我所说的四十大法品转于*轮,为沙门、梵志、天,以及魔、梵,和其余的世间,没有能制,而言非的话,他就对于如法,而叫做第一诘责。

  如毁呰正见,乃至毁呰正智,而称誉邪智,如有

  这种邪智的沙门、梵志,而如供养他,而称誉他。如有沙门、梵志,对于我所说的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为沙门、梵志、天,以及魔、梵,和其余世间,没有能制,而言非的话,则他对于如法,就叫做第十诘责(第二诘责,乃至第九诘责都包括在乃至里面)。如有沙门、梵志,对于我所说的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而沙门、梵志、天,以及魔、梵,和其余的世间,没有能制,而言非的话,就叫做对于如法,而有十诘责。如果更有其余的沙门、梵志,蹲踞而说蹲踞,无所有而说无所有,说无因,说无作,说无业,所谓彼彼(各各)所作的善恶施设,都断绝、破坏于彼此。我所说的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而为沙门、梵志、天,以及魔、梵,和其余世间,没有能制而言非者,他也有诘责、愁忧、恐怖。」(都会受诘责,而有愁忧、恐怖)。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九○、小空经第九(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空之行。如欲多行空的话,(1)莫念村想,莫念入想,当数念一无事想。

  (2)莫念人想,莫念无事想,当数念一地想(不念地之高下,但见地乎正如掌)。(3)当数念一无量空处想。(4)当数念一无量识处想。(5)当数念一无所有处想。(6)当数念一无想心定。依次莫念而空,至于舍无想心定,以现法解脱,仅存肉身。所谓行真实、空、不颠倒,漏尽而得无为心解脱的话,就为之三世诸佛如来的胜迹。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东园鹿子母堂。

  那时,尊者阿难,就在于晡时(夕时),从燕坐而起,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住在一边,他白佛而说:「世尊您有一个时候游行在于释中(释迦族中)之城。城名叫做释都邑(那竭罗迦,释迦族的城市)。我在于那个时候,从世尊您听说过如是之义:『阿难!我乃多行空(我乃多住于空性而住)。』那时世尊所说的,我是否善知、善受,而善持了吗?」

  那时,世尊回答他说:「阿难!那些我所说的,你实在是善知、善受、善持的了。为甚么我会这么说呢?因为我从那时,及至于现在,都多行空。阿难!好像此鹿子母堂里为空,而没有象、马、牛、

  羊、财物、谷米、奴婢等人物那样,然而却有不空的,也就是说,唯有比丘众。这就是,阿难!就是我要说的:如此里面为无的,就以此之故,我见为是空,如此里面有余的话,我就见而为真实为有。阿难!这叫做行真实、空,而不颠倒(世上有的东西,如不在那个地方的话,就正确的知道没有此物。世上有的东西,确实在那里的话,就正确的知道为有此物,目的在于发挥空性)。

  阿难!比丘如果欲多行空的话,则那位比丘就莫念村想(不可以怀念村里于心内),莫念人想(不可以怀念人于心内),应当要数念(常念)一无事之想(空无一物,如在闲林中的无杂事之念头)。他像如是的知道,而空于村庄之想,空于人之想。然而有不空的,那就是唯一无事之想。如有疲劳(悲叹、忧患),由于村之想之故,然而我乃没有此事(如由于村想而有任何的悲伤忧患,现在我并没有那些)。如有疲劳,乃由于人之想之故,然而我也没有此事的了(如由于人想,有任何的悲伤忧患,而现在我已没有那些事)。我乃唯有疲劳,由于一无事之想之故(心念于闲静空寂)。如在其中没有的话,就由于此之故,他则见为是空;如在其中为有余的话,他则见为真实为有。阿难!这叫做行真实、空,而不颠倒。

  其次,阿难!一位比丘,如果欲行空的话,则那

  位比丘就应莫念人之想(心中不可怀着关于人的念头),也莫念无事之想(心中不可怀着闲林寂静的念头),应当要数念(常念)一地之想(心中怀着关于地的念头)。那位比丘如果看见此地有高有下,有蛇之聚,有棘刺之丛,有沙有石,有山崄,有深河的话,就不可念于彼(这些浊世所有的现象,都不可以放在于心内)。如果看见此地为平正,有如手掌那样,观望处为好的话,就应当要数念(常念)于它。阿难!有如牛皮,用百钉而把它张开,极为张托安置后,就没有皱,没有缩纹那样。如看见此地有了高下,有了蛇之聚,有了棘刺之丛,有了沙,有了石,有了山崄,有了深河的话,就不可以去念它。如看见此地为平正如掌,观望处好的话,就应当要数念(常念)于它。他如是而知,而空于人之想,空于无事之想,然而有不空,唯一为地想。如有疲劳,乃由于人之想之故,我乃没有那些事。如有疲劳,乃由于无事之想之故,我也没有那些事。唯有疲劳,乃由于一地之想之故。如其中没有的话,就由于此之故,他则见为是空;如其中为有余的话,他则见为真实为有。阿难!这叫做行真实、空,而不颠倒。

  其次,阿难!一位比丘,如欲多行空的话,那位比丘就莫念于无事之想,莫念于地之想,应当要数念一无量空处之想。他如是而知,而空于无事之想,空于地之想,然而有不空,唯一为无量空处之想。如有疲劳,乃由于无事之想之故,我乃没有那些事。如有疲劳,乃由于地之想之故,我也没有那些事。唯有疲劳,乃由于无量空处之想之故。如其中没有的话,就由于此之故,他则见为是空;如其有余的话,他就见为真实为有。阿难!这叫做行真实、空,而不颠倒。

  其次,阿难!一位比丘如果欲多行空的话,那位比丘就莫念于地之想,莫念于无量空处之想,应当数念一无量识处之想。那如是而知,而空于地之想,空于无量空处之想,然而有不空,唯一为无量识处之想。如有疲劳,乃由于地之想之故,我乃没有那些事。如有疲劳,乃由于无量空处之想之故,我也没有那些事。唯有疲劳,乃由于一无量识处之想之故。如其中没有的话,就由于此之故,他则见为是空;如其为有余的话,他则见为是真实为有。阿难!这叫做行真实、空,而不颠倒。

  其次,阿难!一位比丘如欲多行空的话,则那位比丘就莫念无量空处之想,莫念无量识处之想,当应数念一无所有处之想。他如是而知,而空于无量空处之想,空于无量识处之想,然而有不空,唯一为无所有处之想。如有疲劳,乃由于无量空处之想之故,我乃没有那些事。如有疲劳,乃由于无量识处之想之故,我也没有如是之事。唯有疲劳,乃由

  于一无所有处之想之故。如其中没有的话,就由于此之故,他则见为是空;如其为有余的话,他就见为真实为有。阿难!这叫做行真实、空,而不颠倒。

  其次,阿难!一位比丘如欲多行空的话,则那位比丘就莫念无量识处之想,也莫念无所有处之想,当应数念一无想心之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他如是而知,而空于无量识处之想,而空于无所有处之想,然而有不空,唯一为无想心之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有疲劳,乃由于无量识处之想之故,我乃没有那些事。如有疲劳,乃由于无所有处之想之故,我也没有那些之事。唯有疲劳,乃由于一无想心之定之故。如其中没有的话,就由于此之故,他则见为是空,如其为有余的话,他就见为是真实为有。阿难!这叫做行真实、空,而不颠倒。

  他作如是之念:我本有无想心定,为本所行,本所思的。如本所行、本所思的话,我乃不乐它,不求于它,不应住着于它。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欲漏心解脱,有漏心解脱,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后,便知道为解脱,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知如真。他如是而知,而空欲漏…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