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说智慧之事的人的话,就为之法众。因此之故,你们当知法与非法,义与非义。知道法与非法,义与非义之后,你们就应当学那些如法与如义。」
佛陀说如是之法后,就从其座位站起,就进入室内去燕坐。于是,诸比丘们,便作如是之念:在座的诸位贤者!当知!世尊只略说此义,并不广分别,就从座起,就入室去燕坐。世尊只说:『因此之故,你们应当知法与非法,知义与非义。知法与非法,知义与非义后,你们就应学如法与如义。』他们又作如是之念:诸位贤者当中,到底谁能广分别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呢?又作如是之念:尊者阿难,是佛的侍者,会知佛意,常被世尊所称誉,也被诸有智的梵行人所赞叹的,尊者阿难必定能广分别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诸位贤者们如共往诣尊者阿难之处,去请他讲说此义时,假如尊者阿难为我们分别解说的话,我们当会善于受持。
于是,诸比丘们乃往诣尊者阿难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说:「尊者阿难!当知世尊略说此义,并不广为分别解说,就从其座起,就入室去燕坐。世尊只这么说:『你们当知法与非法,义与非义。知法与非法,知义与非义后,
你们就应当学如法与如义。』我们便作如是之念:到底诸贤当中谁能广分别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呢?我们又作如是之念:尊者阿难是佛的侍者,能知佛意,常被世尊所称誉,以及诸有智的梵行人所赞叹,尊者阿难能广分别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唯愿尊者阿难您,为慈愍之故,而为我们广分别解说!」
尊者阿难告诉他们说:「诸位贤者!且听我说譬喻,有智慧的人听喻后,就能了解其义的。诸位贤者!犹如有人欲得求实(树心),为了求坚固的树实之故,就持斧而进入树林内,他看见大树成根,成茎,和节、枝、叶、华、实。那个人却不触及树根,也不触及其茎、其节、其实,唯触及枝与叶。诸位贤者所说的就是如是。世尊现在,然而你们却舍弃世尊,而来就我,而问此义。为甚么呢?诸位贤者!当知!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义,就是法,就是法主、法将,都说真谛之义,现一切之义都由世尊的。诸位贤者应该要往诣世尊之处,去请问此义而说:『世尊!此为甚么?此为甚么义?』如世尊讲说的话,诸位贤者们,就应当要善于受持。
这时,诸位比丘们回答说:「唯然!尊者阿难!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义,就是法,就是法主、法将,都说真谛之义,现在的一切之义,均由
世尊所说的。然而尊者阿难您是佛的侍者,而知道佛意,常被世尊所称誉,以及诸有智的梵行人所赞叹的,尊者阿难您,定能分别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唯愿尊者阿难您,为了慈愍之故,请为我们广说其中之义。」
尊者阿难告诉诸比丘们说:「诸位贤者们!你们且听我所说。诸位贤者!邪见就是非法,正见就是法。如果有人由于邪见而生无量的恶不善之法的话,就是为之非义;如果由于正见而生无量的善法的话,就是叫做是义。诸位贤者!乃至邪智为非法,正智叫做是法。如果由于邪智而生无量的恶不善之法的话,就叫做非义;如果由于正智而生无量的善法的话,就叫做是义。诸位贤者!所谓世尊略说此义,而不广分别,就从座起,而进入室内去燕坐。世尊所谓:『因此之故,你们当知是法与非法,是义与非义。知道法与非法,知道义与非义之后,你们当学如法如义。』此世尊所略说,而不广分别其义,我就用以上之句,以上之此文,广说如是。诸位贤者可往向佛其陈在这里所经过之事,如果符于世尊所说之义的话,诸位贤者便可以受持。」
于是,诸位比丘闻尊者阿难所说,乃善受持诵,就从座起,绕尊者阿难三匝后离去,然后就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白佛说:「世尊!刚才世尊略说此义,并不广分别,就从座起,进入室内去燕坐。尊者阿难曾以这些句,这些文,为我们广说其义。」
世尊听后,赞叹而说:「善哉!善哉!我弟子当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为甚么呢?因为所谓其师为其弟子略说此义,并不广分别,其弟子却能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其义。如阿难所说的,你们应当如是而受持!为甚么呢?因为以说而观义,应该就是如是之故。」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八九、圣道经第八(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说:有一道,能令众生得清净,能灭忧苦懊恼,便得如法的话,就叫做圣正定。因为正定乃由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等七支助法所习成的。并举出各支,都一一解说,明白所以以正见先行之因。如学正见,乃至学正定,则为学者成就八支。如果为无学的正见,乃至无学的正定、正智、正解脱,就是所谓的
漏尽阿罗汉,而成就十支。又说依十邪支,以及由于此而来的不善之法,共有二十不善品,而依十正支,以及由此而来的善法,共为二十善法。总计为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假若不正知而邪解的话,就会受十诘责。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拘楼瘦的剑磨瑟昙,为拘楼瘦(国)的都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一种道,能令众生得到清净,离开愁戚啼哭,灭除忧苦懊恼,便得如法。所谓圣正定,而有习、有助,同时又有具,而有七支。对于圣正定而说习,而说助,同时也说具。那七支呢?所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是。如果有人以此七支,而习,而助,而具,而善于趣向,而心得专一的话,就是所谓的圣正定,而为有习,有助,同时也是有具。为甚么呢?因为正见乃生正志,正志即生正语,正语而生正业,正业则生正命,正命就生正方便(正精进),正方便就生正念,正念乃生正定。贤圣的弟子,有如是之心之正定,而顿尽淫、怒、痴。贤圣的弟子为如是之正心解脱,而顿知其
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的身,而知如真。在其里面,乃以正见,最在于前面。
如果将邪见看做为邪见的话,这就是正见;假若看见正见为之正见的话,这也是为之正见。甚么叫做邪见呢?所谓此见乃认为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没有善恶业,没有善恶业之果报,没有此世、他世,没有父、没有母,世间并没有真人之往至于善处,也没有善去善向,以及认为此世、他世均没有甚么曲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等事,这就叫做邪见。
甚么叫做正见呢?所谓此见乃认为有布施、有斋戒,也有咒说,有善恶之业,而有善恶业的果报,有此世间与他世间,有父有母,世间确实有真人往至于善处,善去而善向,在于此世他世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这就叫做正见。这叫做见邪见,而认为是邪见的话,就叫做正见,见正见而认为是正见的话,也叫做正见。他像如是的知道后,就便会去求学,而欲断邪见,而成就正见,这叫做正方便。一位比丘,以断于邪见为念,而欲成就正见,就叫做正念。此三支乃随于正见,而从见方便,因此之故,正见乃最在于前的(以正见为始)。
如果见邪志时,认为是邪志的话,就叫做正志:假如见正志时,认为是正志的话,也叫做正志。甚么叫做邪志呢?所谓有欲念、恚念、害念,就叫做邪志。甚么叫做正志呢?没有欲念,没有恚念,没有害念,就叫做正志。这叫做见邪志时,认为是邪志的话,就叫做正志;见正志时,认为是正志的话,也叫做正志。他像如是的知道后,就便去求学,便欲断邪志,而成就正志,这就是正方便。一位比丘,以断于邪志为念,而念于成就正志的话,就叫做正念。此三支乃随正志,而从见方便,因此之故,正见乃最在于前的。
如果见邪语时,认为是邪语的话,就叫做正语:假如见正语时,认为是正语的话,也就是为之正语。甚么叫做邪语呢?所谓妄言、两舌、粗言、绮语,就叫做邪语。甚么叫做正语呢?所谓离开妄言、两舌、粗言、绮语,就叫做正语。这叫做见邪语时,认为是邪语的话,就叫做正语;见正语时,认为是正语的话,也叫做正语。他像如是的知道后,就便会去求学,便欲断邪语,而成就正语,这叫做正方便。一位比丘,以断于邪语为念,而成就正语的话,就为之正念。此三支乃随于正语,而从于见方便,因此之故,正见乃最在于前的。
如果见邪业时,认为是邪业的话,就叫做正业;假如见正业时,认为是正业的话,也谓之正业。甚么叫做邪业呢?所谓杀生、不与取(偷盗)、邪淫,就叫做邪业。甚么叫做正业呢?所谓离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就叫做正业。这叫做见邪业时,认为是邪业的话,就叫做正业,见正业时,认为是正业的话,也就叫做正业。他像如是的知道后,就便会去求学,便会欲断除邪业而成就正业,这叫做正方便。一位比丘,以断除邪业为念,念于成就正业,就叫做正念。此三支乃随于正业,而从于见方便,因此之故,正见乃最在于前的。
如果见邪命,而认为是邪命的话,就叫做正命;假如见正命时,认为是正命的话,也叫做正命。甚么叫做邪命呢?如果有求,而不能满足其意时,就用若干种的畜生之咒,而以邪命而存其命。他乃不如法,而求衣被,是以非法的。不如法去求饮食、床榻、汤药,以及诸生活之具,都以非法的,就叫做邪命。甚么叫做正命呢?如不求不满意,不用若干种的畜生之咒,不以邪命而存其命。他乃以如法去求衣被,就是以正当的法;也以如法去求饮食、床榻、汤药,以及诸生活之具,就是以法的,就叫做正命。这叫做见邪命时,认为是邪命的话,就叫做正命!见正命时,而认为是正命的话,也叫做正命。他像如是而知后,就便会去求学,而欲断邪命,欲成就正命,就叫做正方便。这位比丘,以断于邪命为念,而成就正命,就叫做正念。此三支乃随正命,而从见方便,因此之故,正见乃最在于前的。
甚么叫做正方便呢?一位比丘,为了断灭已生的恶法之故,而发心欲求方便,精勤而举心(全…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