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P3

  ..續本文上一頁而說智慧之事的人的話,就爲之法衆。因此之故,你們當知法與非法,義與非義。知道法與非法,義與非義之後,你們就應當學那些如法與如義。」

  佛陀說如是之法後,就從其座位站起,就進入室內去燕坐。于是,諸比丘們,便作如是之念:在座的諸位賢者!當知!世尊只略說此義,並不廣分別,就從座起,就入室去燕坐。世尊只說:『因此之故,你們應當知法與非法,知義與非義。知法與非法,知義與非義後,你們就應學如法與如義。』他們又作如是之念:諸位賢者當中,到底誰能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呢?又作如是之念:尊者阿難,是佛的侍者,會知佛意,常被世尊所稱譽,也被諸有智的梵行人所贊歎的,尊者阿難必定能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諸位賢者們如共往詣尊者阿難之處,去請他講說此義時,假如尊者阿難爲我們分別解說的話,我們當會善于受持。

  于是,諸比丘們乃往詣尊者阿難之處,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們說:「尊者阿難!當知世尊略說此義,並不廣爲分別解說,就從其座起,就入室去燕坐。世尊只這麼說:『你們當知法與非法,義與非義。知法與非法,知義與非義後,

  你們就應當學如法與如義。』我們便作如是之念:到底諸賢當中誰能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呢?我們又作如是之念:尊者阿難是佛的侍者,能知佛意,常被世尊所稱譽,以及諸有智的梵行人所贊歎,尊者阿難能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唯願尊者阿難您,爲慈愍之故,而爲我們廣分別解說!」

  尊者阿難告訴他們說:「諸位賢者!且聽我說譬喻,有智慧的人聽喻後,就能了解其義的。諸位賢者!猶如有人欲得求實(樹心),爲了求堅固的樹實之故,就持斧而進入樹林內,他看見大樹成根,成莖,和節、枝、葉、華、實。那個人卻不觸及樹根,也不觸及其莖、其節、其實,唯觸及枝與葉。諸位賢者所說的就是如是。世尊現在,然而你們卻舍棄世尊,而來就我,而問此義。爲甚麼呢?諸位賢者!當知!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義,就是法,就是法主、法將,都說真谛之義,現一切之義都由世尊的。諸位賢者應該要往詣世尊之處,去請問此義而說:『世尊!此爲甚麼?此爲甚麼義?』如世尊講說的話,諸位賢者們,就應當要善于受持。

  這時,諸位比丘們回答說:「唯然!尊者阿難!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義,就是法,就是法主、法將,都說真谛之義,現在的一切之義,均由

  世尊所說的。然而尊者阿難您是佛的侍者,而知道佛意,常被世尊所稱譽,以及諸有智的梵行人所贊歎的,尊者阿難您,定能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唯願尊者阿難您,爲了慈愍之故,請爲我們廣說其中之義。」

  尊者阿難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你們且聽我所說。諸位賢者!邪見就是非法,正見就是法。如果有人由于邪見而生無量的惡不善之法的話,就是爲之非義;如果由于正見而生無量的善法的話,就是叫做是義。諸位賢者!乃至邪智爲非法,正智叫做是法。如果由于邪智而生無量的惡不善之法的話,就叫做非義;如果由于正智而生無量的善法的話,就叫做是義。諸位賢者!所謂世尊略說此義,而不廣分別,就從座起,而進入室內去燕坐。世尊所謂:『因此之故,你們當知是法與非法,是義與非義。知道法與非法,知道義與非義之後,你們當學如法如義。』此世尊所略說,而不廣分別其義,我就用以上之句,以上之此文,廣說如是。諸位賢者可往向佛其陳在這裏所經過之事,如果符于世尊所說之義的話,諸位賢者便可以受持。」

  于是,諸位比丘聞尊者阿難所說,乃善受持誦,就從座起,繞尊者阿難叁匝後離去,然後就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他們白佛說:「世尊!剛才世尊略說此義,並不廣分別,就從座起,進入室內去燕坐。尊者阿難曾以這些句,這些文,爲我們廣說其義。」

  世尊聽後,贊歎而說:「善哉!善哉!我弟子當中,有眼、有智、有法、有義。爲甚麼呢?因爲所謂其師爲其弟子略說此義,並不廣分別,其弟子卻能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其義。如阿難所說的,你們應當如是而受持!爲甚麼呢?因爲以說而觀義,應該就是如是之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八九、聖道經第八(第五後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說:有一道,能令衆生得清淨,能滅憂苦懊惱,便得如法的話,就叫做聖正定。因爲正定乃由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等七支助法所習成的。並舉出各支,都一一解說,明白所以以正見先行之因。如學正見,乃至學正定,則爲學者成就八支。如果爲無學的正見,乃至無學的正定、正智、正解脫,就是所謂的

  漏盡阿羅漢,而成就十支。又說依十邪支,以及由于此而來的不善之法,共有二十不善品,而依十正支,以及由此而來的善法,共爲二十善法。總計爲說四十大法品,轉于梵輪,假若不正知而邪解的話,就會受十诘責。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拘樓瘦的劍磨瑟昙,爲拘樓瘦(國)的都邑。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一種道,能令衆生得到清淨,離開愁戚啼哭,滅除憂苦懊惱,便得如法。所謂聖正定,而有習、有助,同時又有具,而有七支。對于聖正定而說習,而說助,同時也說具。那七支呢?所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是。如果有人以此七支,而習,而助,而具,而善于趣向,而心得專一的話,就是所謂的聖正定,而爲有習,有助,同時也是有具。爲甚麼呢?因爲正見乃生正志,正志即生正語,正語而生正業,正業則生正命,正命就生正方便(正精進),正方便就生正念,正念乃生正定。賢聖的弟子,有如是之心之正定,而頓盡淫、怒、癡。賢聖的弟子爲如是之正心解脫,而頓知其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的身,而知如真。在其裏面,乃以正見,最在于前面。

  如果將邪見看做爲邪見的話,這就是正見;假若看見正見爲之正見的話,這也是爲之正見。甚麼叫做邪見呢?所謂此見乃認爲無施、無齋、無有咒說,沒有善惡業,沒有善惡業之果報,沒有此世、他世,沒有父、沒有母,世間並沒有真人之往至于善處,也沒有善去善向,以及認爲此世、他世均沒有甚麼曲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遊止于其中等事,這就叫做邪見。

  甚麼叫做正見呢?所謂此見乃認爲有布施、有齋戒,也有咒說,有善惡之業,而有善惡業的果報,有此世間與他世間,有父有母,世間確實有真人往至于善處,善去而善向,在于此世他世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中,這就叫做正見。這叫做見邪見,而認爲是邪見的話,就叫做正見,見正見而認爲是正見的話,也叫做正見。他像如是的知道後,就便會去求學,而欲斷邪見,而成就正見,這叫做正方便。一位比丘,以斷于邪見爲念,而欲成就正見,就叫做正念。此叁支乃隨于正見,而從見方便,因此之故,正見乃最在于前的(以正見爲始)。

  如果見邪志時,認爲是邪志的話,就叫做正志:假如見正志時,認爲是正志的話,也叫做正志。甚麼叫做邪志呢?所謂有欲念、恚念、害念,就叫做邪志。甚麼叫做正志呢?沒有欲念,沒有恚念,沒有害念,就叫做正志。這叫做見邪志時,認爲是邪志的話,就叫做正志;見正志時,認爲是正志的話,也叫做正志。他像如是的知道後,就便去求學,便欲斷邪志,而成就正志,這就是正方便。一位比丘,以斷于邪志爲念,而念于成就正志的話,就叫做正念。此叁支乃隨正志,而從見方便,因此之故,正見乃最在于前的。

  如果見邪語時,認爲是邪語的話,就叫做正語:假如見正語時,認爲是正語的話,也就是爲之正語。甚麼叫做邪語呢?所謂妄言、兩舌、粗言、绮語,就叫做邪語。甚麼叫做正語呢?所謂離開妄言、兩舌、粗言、绮語,就叫做正語。這叫做見邪語時,認爲是邪語的話,就叫做正語;見正語時,認爲是正語的話,也叫做正語。他像如是的知道後,就便會去求學,便欲斷邪語,而成就正語,這叫做正方便。一位比丘,以斷于邪語爲念,而成就正語的話,就爲之正念。此叁支乃隨于正語,而從于見方便,因此之故,正見乃最在于前的。

  如果見邪業時,認爲是邪業的話,就叫做正業;假如見正業時,認爲是正業的話,也謂之正業。甚麼叫做邪業呢?所謂殺生、不與取(偷盜)、邪淫,就叫做邪業。甚麼叫做正業呢?所謂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就叫做正業。這叫做見邪業時,認爲是邪業的話,就叫做正業,見正業時,認爲是正業的話,也就叫做正業。他像如是的知道後,就便會去求學,便會欲斷除邪業而成就正業,這叫做正方便。一位比丘,以斷除邪業爲念,念于成就正業,就叫做正念。此叁支乃隨于正業,而從于見方便,因此之故,正見乃最在于前的。

  如果見邪命,而認爲是邪命的話,就叫做正命;假如見正命時,認爲是正命的話,也叫做正命。甚麼叫做邪命呢?如果有求,而不能滿足其意時,就用若幹種的畜生之咒,而以邪命而存其命。他乃不如法,而求衣被,是以非法的。不如法去求飲食、床榻、湯藥,以及諸生活之具,都以非法的,就叫做邪命。甚麼叫做正命呢?如不求不滿意,不用若幹種的畜生之咒,不以邪命而存其命。他乃以如法去求衣被,就是以正當的法;也以如法去求飲食、床榻、湯藥,以及諸生活之具,就是以法的,就叫做正命。這叫做見邪命時,認爲是邪命的話,就叫做正命!見正命時,而認爲是正命的話,也叫做正命。他像如是而知後,就便會去求學,而欲斷邪命,欲成就正命,就叫做正方便。這位比丘,以斷于邪命爲念,而成就正命,就叫做正念。此叁支乃隨正命,而從見方便,因此之故,正見乃最在于前的。

  甚麼叫做正方便呢?一位比丘,爲了斷滅已生的惡法之故,而發心欲求方便,精勤而舉心(全…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