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P4

  ..續本文上一頁的清淨,而受施的人,同樣也是清淨。」于是,世尊乃說如是之頌而說:

  精進施不精進如法得歡喜心信有業及果報

  此施因施主淨不精進施精進不如法非喜心

  不信業及果報此施因受者淨懈怠施不精進

  不如法非喜心不信業及果報如是施無廣報

  精進施于精進如法得歡喜心信有業及果報

  如是施有廣報

  奴婢及貧窮自分施歡喜信業信果報此施善人稱

  正護善身口舒手以法乞離欲施離欲是財施

  第一

  (有精進的人,布施給與不精進的人,是如法而得歡喜之心,乃信有業因,以及其果報,這種布施,就是因于施主的清淨。)

  (不精進的人,布施給精進的人、乃不是如法,也不是歡喜心,可說是不信仰有業因,以及其果報,這種布施,乃因于受施的人之清淨。)

  (懈怠的人布施給不精進的人,是不如法,也不是歡喜心不信有業因,以及其果報,像如是的布施,則並沒有廣大的果報。)

  (精進的人布施給與精進的人,是如法,而得歡喜心,爲信仰業因,以及其果報,像如是的布施,乃有廣大的果報。)

  (爲人的奴婢,以及貧窮的人,自量自己的身份而布施,而歡喜,信有其業因,信有其果報,這種布施爲善,爲人人稱贊的。)

  (要善于正護其身口,應舒伸其手,以法而乞。離欲的人,布施給離欲的人,是財施當中的第一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八一、多界經第十(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阿難作如是的思惟:一切恐怖、遭事、災患,以及憂戚,均爲是由于愚癡而生,並不是從智慧而生。佛陀乃廣爲說明。阿難請問愚癡與智慧之別.佛陀說:如知六十二界、十二處、十二緣起、是處、非處的人爲之有智慧,反之就是愚癡。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阿難,獨自在于安靜處宴坐思惟,其心曾作如是之念:諸所有的恐怖,那些一切的一切,均從愚癡而生,並不是從智慧所起的。諸有遭事(困厄)、災患、憂戚,那些一切的一切,也是從愚癡而生,並不是從智慧所生的。

  于是(就這樣),尊者阿難,就在于晡時(申時),從其宴坐而起,而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住在一邊。他白佛說:「世尊!我今天獨住在于安靜處,宴坐思惟時,內心曾作如是之念:諸所有的恐怖,其一切,均從愚癡而生,並不是從智慧而有的。諸所有的遭(糟)的事,以及災患、憂戚,其一切都從愚癡而生,並不是從智慧而起的。」(是否對嗎?)

  世尊告訴他說:「如是!阿難!如是!阿難!諸有恐怖,其一切都由愚癡而生,不是從智慧而起的。諸有遭的事,以及災患、憂戚,其一切也都是從愚癡而生,並不是由智慧而起的。阿難!猶如從葦積、草積而生火,而焚燒樓閣、堂屋那樣的。阿難!像如是的,諸有恐怖,乃從愚癡而生,不從智慧而起的。諸有遭的事,及災患、憂戚,其一切均從愚癡而生,不從智慧而起。阿難!往昔過去之時,如有恐怖事,其一切也是從愚癡而生,不從智慧而起。諸有遭的事,以及災患、憂戚,其一切都從愚癡而生,不從智慧而起。阿難!當來(未來)之時,諸有恐怖,其一切均從愚癡而生,不從智慧而起的。諸有遭的事,以及災患、憂戚,其一切均從愚癡而生,不是從智慧而起的。阿難!現今現在的諸有恐怖,乃從愚癡而生,不是從智慧而起的。諸有遭的事,以及災患、憂戚,其一切都從愚癡而生,不是從智慧而起的。阿難!這叫做愚癡有恐怖,智慧無恐怖、愚癡有遭的事,以及災患、憂戚;智慧則無遭事、無災患、無憂戚。阿難!諸有恐怖、遭事、災患、憂戚,其一切均從愚癡可得而有,並不從智慧而來的。」

  于是,尊者阿難,乃悲泣淚出,叉手向佛,而白佛說:「世尊!甚麼叫做比丘爲愚癡,而不是智慧呢?」世尊回答說:「阿難!如有比丘,並不知界(十八法界等界),不知處(十二處),不知因緣(十二因緣),不知是處(是理),非處(非理)的話,阿難!像如是的比丘,就是愚癡,並不是有智慧。」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像如是的比丘,爲愚癡,而不是智慧。世尊!甚麼叫做比丘爲有智慧,而不是愚癡呢?」世尊回答說:「阿難!如果有比丘,能知界、知處、知因緣,知是處(是理),知非處(非理)的話,阿難!像如是的比丘,乃爲有智慧,而不是愚癡。」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像如是的比丘爲有智慧,而不是愚癡。世尊!那麼,甚麼是比丘之知界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如有比丘見十八界,知如真(如實而知見十八法界),所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阿難!見此十八法之界,知如真。

  又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如實而知見地大等六界),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又次,阿難!見貪欲等六界,知如真(如實而知見貪欲等六界),所謂欲界、恚界、害界、無欲界、無恚界、無害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又次,阿難!見樂等六界,知如真(如實而知見樂等六界),所謂樂界、苦界、喜界、憂界、舍界、無明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

  又次,阿難!見四界,知如真(如實而知見覺等四界),所謂覺界(受界)、想界、行界、識界。阿難!見此四界,知如真。又次,阿難!見叁界,知如真(如實而知見欲界等叁界),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阿難!見此叁界,知如真。又次,阿難!見色界等叁界,知如真(如實而知見),所謂色界、無色界、滅界。阿難!見此叁界,知如真。

  又次,阿難!見叁界,知如真,所謂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阿難!見此叁界知如真(如實而知見過去、未來、現在等叁界)。又次,阿難!見叁界,知如真,所謂妙界、不妙界、中界。阿難!見此叁界知如真(如實而知見妙界、不妙界、中界)。又次,阿難!見叁界知如真,所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阿難!見此叁界知如真(如實而知見善界、不善界、無記界)。又次,阿難!見叁界知如真,所謂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阿難!見此叁界知如真(如實而知見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又次,阿難!見二界知如真,所謂有漏界、無漏界。阿難!見此二界知如真(如實

  而知有漏界與無漏界)。又次,阿難!見二界知如真,所謂有爲界、無爲界。阿難!見此二界知如真(如實而知見有爲界、無爲界)。阿難!見此六十二見知如真(如實而知見六十二見)。阿難!像如是的比丘,就是所謂知界。」(綜觀六十二界就是如上所提的:1.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識〕,2.六界〔地、水、火、風、空、識〕,3.六界〔欲、恚、害、無欲、無恚、無害〕,4.六界〔樂、苦、喜、憂、舍、無明〕,5.四界〔覺-受、想、行、識〕,6.叁界〔欲、色、無色〕,7.叁界〔色、無色、滅〕,8.叁界〔過去、未來、現在〕,9.叁界〔妙、不妙、中〕,10.叁界〔善、不善、無記〕,11.叁界〔學、無學、非〕,12.二界〔漏、無漏〕,13.二界〔有爲、無爲〕。)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像如是的,爲之比丘之知界。世尊!甚麼叫做比丘之知處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如有比丘,見十二處,知如真(如實而知見十二處),所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阿難!見此十二處,知如真。阿難!像如是的比丘,爲之知處。」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像如是的,爲比丘之知處。甚麼叫做比丘之知因緣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如有比丘,見因緣,以及從因緣起,知如真(如實而知見因緣法,萬事萬物都從因緣而生起之法),因此有彼(由于有了此,才會有了彼j有了此原因,才有那些結果),無此無彼(沒有此因,就沒有那些果),此生而彼生,此滅而彼滅。所謂緣于無明,而有了行(業行,妄動之念)乃至緣于生,而有了老死。如無明消滅的話,則行就會滅,乃至生如消滅,則老死也會消滅。阿難!像如是的比丘,爲之知因緣。」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像如是的比丘,爲之知因緣。甚麼叫做比丘之知是處、非處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如有比丘,見處是處,知如真,見非處是非處,知如真(如實而知見有理、無理,也就是實有這道理,而認爲有此理,沒有這回事,就認爲沒有這道理)。阿難!如果說,世間中有二位轉輪聖王並治的話,終無是處(究竟不會有這道理的)。如果說,世間裏,有一位轉輪聖王在統治的話,必定有是處(一定是真理的)。阿難!如世間中有二位如來(同一時期降生于世),爲終無是處,如說世間中,有一位如來的話,必定有是處。阿難!如果已見真谛的人,會故意去害父母,去殺阿羅诃,去破壞聖衆,以惡心向佛,而會出如來之血(傷害佛,而使佛流出血來)的話,終無是處(絕對沒有這道理的)。如果說,凡夫之人,故意(有意,存心)害其父母,殺阿羅诃,破

  壞聖衆,惡心向于佛,出如來之血的話,必有是處。阿難!如果說,已見真谛的人,會故意去犯戒,會舍戒而罷道(還俗,已不當爲行者)的話,終無是處。如果說,凡夫的人,故意犯戒,舍戒而罷道的話,必定有是處的。如果說,已見真谛的人,舍離此內(指佛的真理),而從于外去求尊,去求福田(向外道去學,去求種福田之處),終無是處。如果說,凡夫的人,舍離此內教,而從外教去求尊,去求福田的話,必定有是處(有這道理,有這種事)。

  阿難!如果說,見真谛的人,會從其余的沙門、梵志,作如是之說:『諸尊!可見則見,可知則知』的話,終沒有是處。如果說,凡夫的人,從其余的沙門、梵志作如是之說:『諸尊!可見則見,可知則知』的話,必定會有是處的。阿難!如果說,見真谛的人,會去信蔔,而去問吉凶的話,終無是處。如果說,凡夫的人,會信蔔,而去問吉凶的事,必有是處。阿難!如果說,已見真谛的人,從其余的沙門、梵志,去蔔問吉凶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的話,終無是處。如果凡夫的人,從其余的沙門、梵志,去蔔問吉凶相應,而見有苦有煩,見是真的話,必定會有是處的。

  阿難!如果說,已見真谛的人,會生極苦,甚爲沈重之苦,而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而舍離此內教,更從外道去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咒、叁句咒、四句咒、多句咒、百千句咒,使我得以脫苦,想脫這種求苦、集苦、趣苦,而苦盡之事,終究沒有這道理的。如果是凡夫的人,舍離此內教,而更從外教去尋求,或者有沙門、梵志,持一句咒,二句咒、叁句咒、四句咒、多句咒、百千句咒,而使我得以脫苦,而想脫此求苦、集苦、趣苦,而苦盡的事,必定有這道理的。阿難!如果已見真谛的人,而會受入有之事,終沒有這道理的。如果說,凡夫的人,會受入有的話,必定會有如此之事的。

  阿難!如果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而因于此,緣于此,在其身壞命終之時,會趣至于善處,生于天中者,終究不會有這道理(無是處),如果身行惡行,口與意也行惡行,而因于此,緣于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趣至于惡處,生于地獄之中者,必定會有是處。阿難!如果身行妙行,口與意也行妙行,因于此,緣于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趣至于惡處,生于地獄之中者,終究不會有是處。如果身行妙行,口與意也行妙行,因于此,緣于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趣至于善處,生在于天中者,必定會有是處。阿難!如果身行惡行,口與意也行惡行,而會受樂報的話,終究不會有是處。阿難!如果身行惡行,口與意也行惡行,而會受苦報者,必定會有是處。阿難!如果身行妙行,口與意也行妙行,而會受苦報者,終究不會有如是之處(不會有此理)。如果身行妙行,口與意也行妙行,而會受樂報者,必定會有如是之處(有如此的道理)。

  阿難!如果不斷除五蓋(貪、瞋、睡、掉舉、疑),而心穢、慧羸(慧弱)的話,而說其心正而能立四念處(身受心法),終無是處(不斷根本等煩惱,則慧不顯,就不能了知四念處)。如果能斷除五蓋、心穢、慧羸的話,則其心正而立四念處,必定會有是處(有此道理)。阿難!如不斷除五蓋、心穢、慧羸,則其心不能立正四念處,而欲修七覺意,就沒有這道理的(終無是處)。假如斷除五蓋、心穢、慧羸,其心正立四念處,而修七覺意,必定有是處。阿難!如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立四念處,不修習七覺意,而欲得無上的正盡覺的話,終究無有是處(不會有這道理)。如果斷除五蓋、心穢、慧羸,其心正立四念處,而修習七覺意,而得無上的正盡覺的話,必有是處。阿難!如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立四念處,不修習七覺意,而說他能得無上的正盡覺,能盡苦邊的話,終無是處。如斷五蓋、心穢、慧羸,其心正立四念處,而修習七覺意,而得無上的正盡覺,而盡苦邊的話,必定有如是之處。阿難!像如是的比丘,就叫做知是處、非處。」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像如是的比丘,爲之知是處、非處。」于是,尊者阿難,又叉手向佛而問說:「世尊!此經叫做甚麼名?應如何奉持呢?」

  世尊告訴他說:「阿難!應當要受持此多界、法界、甘露界、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鏡,以及四品(以界、處、緣起、處非處爲內容者)。,因此之故,稱此經名叫多界。」

  佛陀所說的爲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