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如身,乃至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如法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时,就能灭除此善念的。
物主!如多闻的圣弟子,以慧而观察不善戒,而知如真,从之而生的不善戒之原,能知如真的话,则此不善之戒,会消灭无余,会败坏无余,而知如真,而以慧去观察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时,就会灭除不善戒,而知如真。以慧去观察善戒,而知如真,从之而生善戒之原,能知如真的话,则此善戒会灭尽无余,会败坏无余,而知如真,而以慧去观察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时,就能灭尽善戒而知如真。以慧去观察不善念而知如真,从之而生不善念之原,如能知如真,则此不善念会灭尽无余,会败坏无余,而知如真,而以慧去观察的话,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时,就能灭尽不善念,而知如真。以慧去观察善念,而知如真,从之而生起善念之原,知如真的话,则此善念会灭尽无余,会败坏无余,而知如真,以慧去观察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时,就能灭除善念而知如真。为甚么呢?因为正见之故,就能生正志,由于正志之故,而生正语,由于正语之故,而生正业,由于正业之故,而生正命。由于正命之故,而生正方便(精进),由于正方便之故,而生正念,由于正念之故,而生正定。贤圣的弟子,其心如是而得正定后,便能解脱一切的淫、怒、痴。
物主!贤圣的弟子,像如是而正心解脱后,便知一切之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而知如真(如实而知道),这叫做学见迹(除阿罗汉果外之四向三果)的人,乃成就八支(八正
道),漏尽的阿罗诃(阿罗汉),乃成就十支(八正道外,加正智、正解脱之二)。物主!甚么叫做学见迹,成就八支呢?所谓学正见,乃至学正定,就叫做学见迹而成就八支。物主!甚么叫做漏尽的阿罗诃,成就十支呢?所谓无学的正见,乃至无学的正智,就叫做漏尽的阿罗诃成就十支。物主!如果有此十支的话,我就施设他已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而得第一义,而为质直的沙门。」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位五支物主(名叫五支的工匠的首脑人物),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八○、瞿昙弥经第九(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的姨母-瞿昙弥夫人,以金缕衣供佛。佛则叫她布施给比丘众,但是经过三劝,还是不从。这时阿难立在于世尊后面,佛陀就为阿难说七施众,以及十四私施,并谓四种布施之净和不净等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释羇瘦(释羇国),住在于加鞞罗卫(迦毘罗卫,佛陀出身的国家)国的尼拘类树园。
那时,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译为大爱道,佛陀的姨母,为养育佛陀的人),持金缕的黄色衣,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住在于一边,而白佛说:「世尊!这一套新的金缕黄色衣,是我亲自为世尊您作的,请慈愍我之故,愿垂纳受!」
世尊告诉她说:「瞿昙弥!妳应持此衣去布施比丘众。如布施比丘众后,便是和供养我一样,也是与供养大众一样。」大生主瞿昙弥(为意译),乃至于再三的白佛说:「世尊!此新金缕黄色衣,乃我亲自为世尊您作的,请慈愍我故,愿垂纳受!」
世尊也至于再三的告诉她说:「瞿昙弥!妳应持此衣去布施给比丘众,布施比丘众后,便是供养我一样,也是供养大众一样的。」那时,尊者阿难,立在于世尊的身后,正执拂而奉侍佛。于是,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这位大生主瞿昙弥,乃对于世尊,有多所饶益,为世尊的母亲命终后,乳养世尊长大的人!」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阿难!如是,阿难!大生主瞿昙弥实在对于我为多所饶益,我母命终之后,乃乳养于我,使我长大的人。阿难!我也对于大生主瞿昙弥多所饶益的。为甚么呢?因为大生主
瞿昙弥乃由于我之故,得以自归依于佛与法,以及比丘众,而不疑三尊(对于佛法僧三宝生起深信而不疑),不疑苦集灭道,而成就信、戒、多闻、布施、智慧,而离开杀生,断除杀生,离开不与取(不偷盗),离开邪淫、妄言(断除偷盗、断除邪淫、断除妄言),也离开酒、断除酒。阿难!如有人,由于人之故,而得以自归依于佛、法,以及比丘众,而不疑三尊(佛法僧三宝),不疑苦、集、灭、道,而成就信、戒、多闻、施、慧,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酒、断酒的话,则此人供养于那个人(指教授师),乃至尽形寿,用饮食、衣被、床榻、汤药,以及若干种的生活之具,也不能得以报答其恩的。
又次,阿难!有七施众(1.佛在世时之二部众〔比丘僧伽、比丘尼僧伽〕,2.佛灭度后之二部众,3.比丘僧众,4.比丘尼僧众,5.特定的比丘、比丘尼众,6.一定数目的比丘众,7.一定数目的比丘尼众。此七众,无论何人,皆可作为布施的对象,故称七施众),有十四私施(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都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的。
阿难!甚么叫做七施众,而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呢?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善男信女),于1.佛陀在世时,以佛为首,而布施佛,以及比丘众,这叫做第一类的施众,而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的。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于世尊般涅槃后不久,布施二部众,2.布施比丘众,3.布施比丘尼众。4.入于比丘的僧园,而白众说:『如在大众当中的比丘来时,当会布施给他的。』5.入比丘尼的僧房(僧舍)而白大众说:『在大众当中的比丘尼来时,当会布施给她的。』这叫做第五施众,而能得大福,能得大果,能得大功德,能得大广报的。
阿难!6.在于当来之时,会有比丘,也有其名姓种(多少有名称,有来路功行的出家人),虽不精进,然而也着袈裟衣(成就修行者之相)。他虽不精进,然而不精进之故而布施给他,就是他乃依于众(僧)之故,缘于众(僧)之故,上之众(僧)之故,因于众(僧)之故,我乃说那时的施主,会得无量不可数不可计之福,会得善得乐,7.更何况现在的比丘之成就行事,成就除事,成就行事除事,成就质直,成就柔软,成就质直柔软,成就忍,成就乐,成就忍乐,成就相应,成就经纪,成就相应经纪,成就威仪,成就行来游,成就威仪行来游,成就信,成就戒,成就多闻,成就施,成就慧,成就信、戒、多闻、施、慧呢?(更应布施供养的!)这叫做第七施众,能得大福,能得大果,
能得大功德,能得大广报。这叫做有七种的施众,布施给他们的话,就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二)阿难!甚么叫做有十四私施,而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呢?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善男信女),布施如来,布施缘一觉(一一觉、独觉),布施阿罗诃(阿罗汉),布施向阿罗诃、(趣向于阿罗汉的行者),布施阿那含(不还,三果阿罗汉),布施向阿那含(阿那含向),布施斯陀含(一来,二果阿罗汉),布施向斯陀含(斯陀含向),布施须陀洹(预流,初果阿罗汉),布施向须陀洹(须陀洹向),布施离欲的外道的仙人,布施精进之人,布施不精进的人(凡夫之持戒者),布施畜生。
阿难!布施畜生,能得福百倍,布施不精进的人,得福千倍,布施精进的人,得福百千倍,布施离欲的外道的仙人,得福亿百千倍,布施向须陀洹,得福无量,布施得须陀洹果的,得福无量,布施向斯陀含的,得福无量,布施得斯陀含果的,得福无量,布施向阿那含的,得福无量,布施得阿那含的,得福无量,布施向阿罗词的,得福无量,布施得阿罗诃果的,得福无量,布施缘一觉(独觉)的,得福无量,更何况又是布施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呢?(布施佛陀的功德福报为无量无边)。此十四种私施(向个人,不是其团体),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三)又次,阿难!有四种的布施,为三种的净施。那四种呢?或者有布施,因为施主清净,而不是受者(纳受的人不一定清净),或者有布施,因为受者清净,而不是施主清净(施主不一定清净),或者有布施,不是因为施主清净,也不是受者清净,或者有布施,因为施主清净,受者也是同样的清净。1.阿难!甚么叫做布施,因于施主清净,并不是受者清净呢?如施主为精进,而行妙法,而能见未来,能见其果,像如是之见,像如是而说:有布施就有布施的果报。而领受他人的布施的人,并不精进,而行恶法,不见未来,不见未来的果报,会像如是之见,如是而说:没有甚么布施之因,没有甚么布施的果报,这就叫做布施因施主的清净,而不是受布施的人之清净。
2.阿难!甚么叫做布施因受者净,而不是施主之清净呢?如施主并不精进,而行恶法,不见未来,不见其果,会像如是之见,如是而说:没有甚么布施为福之因,也没有布施后之甚么福报;而受布施的人,乃精进而行妙法,能见未来,能见其果,而作如是之见,如是之说:有布施就会有果报,这叫做布施因受施的人之清净,而不是施主的清净。
3.阿难!甚么叫做布施,并非因于施主之清净,也不是受施的人之清净呢?如施主不精进,而行恶法,不见未来,不见其果,像如是之见,如是而说:没有布施之因,也没有布施的果报;受施的人,也不精进,而行恶法,不见未来,不见其果,而如是之见,如是而说:没有布施之因,也没有布施之果报,这叫做布施非因于施主之清净,也不是受施者之清净。
4.阿难!甚么叫做布施因于施主之清净,受施的人也是如此呢?如施主乃为精进,而行妙法,能见未来,能见其果,而为如是之见,如是而说:有布施的因,而有布施的果报;受施的人也是精进,而行妙法,能见未来,能见其果,而作如是之见,如是而说:有布施的因,而有布施的果报,这叫做布施乃因于施主…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