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清净,而受施的人,同样也是清净。」于是,世尊乃说如是之颂而说:
精进施不精进如法得欢喜心信有业及果报
此施因施主净不精进施精进不如法非喜心
不信业及果报此施因受者净懈怠施不精进
不如法非喜心不信业及果报如是施无广报
精进施于精进如法得欢喜心信有业及果报
如是施有广报
奴婢及贫穷自分施欢喜信业信果报此施善人称
正护善身口舒手以法乞离欲施离欲是财施
第一
(有精进的人,布施给与不精进的人,是如法而得欢喜之心,乃信有业因,以及其果报,这种布施,就是因于施主的清净。)
(不精进的人,布施给精进的人、乃不是如法,也不是欢喜心,可说是不信仰有业因,以及其果报,这种布施,乃因于受施的人之清净。)
(懈怠的人布施给不精进的人,是不如法,也不是欢喜心不信有业因,以及其果报,像如是的布施,则并没有广大的果报。)
(精进的人布施给与精进的人,是如法,而得欢喜心,为信仰业因,以及其果报,像如是的布施,乃有广大的果报。)
(为人的奴婢,以及贫穷的人,自量自己的身份而布施,而欢喜,信有其业因,信有其果报,这种布施为善,为人人称赞的。)
(要善于正护其身口,应舒伸其手,以法而乞。离欲的人,布施给离欲的人,是财施当中的第一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难,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八一、多界经第十(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难作如是的思惟:一切恐怖、遭事、灾患,以及忧戚,均为是由于愚痴而生,并不是从智慧而生。佛陀乃广为说明。阿难请问愚痴与智慧之别.佛陀说:如知六十二界、十二处、十二缘起、是处、非处的人为之有智慧,反之就是愚痴。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阿难,独自在于安静处宴坐思惟,其心曾作如是之念:诸所有的恐怖,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从愚痴而生,并不是从智慧所起的。诸有遭事(困厄)、灾患、忧戚,那些一切的一切,也是从愚痴而生,并不是从智慧所生的。
于是(就这样),尊者阿难,就在于晡时(申时),从其宴坐而起,而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住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今天独住在于安静处,宴坐思惟时,内心曾作如是之念:诸所有的恐怖,其一切,均从愚痴而生,并不是从智慧而有的。诸所有的遭(糟)的事,以及灾患、忧戚,其一切都从愚痴而生,并不是从智慧而起的。」(是否对吗?)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阿难!如是!阿难!诸有恐怖,其一切都由愚痴而生,不是从智慧而起的。诸有遭的事,以及灾患、忧戚,其一切也都是从愚痴而生,并不是由智慧而起的。阿难!犹如从苇积、草积而生火,而焚烧楼阁、堂屋那样的。阿难!像如是的,诸有恐怖,乃从愚痴而生,不从智慧而起的。诸有遭的事,及灾患、忧戚,其一切均从愚痴而生,不从智慧而起。阿难!往昔过去之时,如有恐怖事,其一切也是从愚痴而生,不从智慧而起。诸有遭的事,以及灾患、忧戚,其一切都从愚痴而生,不从智慧而起。阿难!当来(未来)之时,诸有恐怖,其一切均从愚痴而生,不从智慧而起的。诸有遭的事,以及灾患、忧戚,其一切均从愚痴而生,不是从智慧而起的。阿难!现今现在的诸有恐怖,乃从愚痴而生,不是从智慧而起的。诸有遭的事,以及灾患、忧戚,其一切都从愚痴而生,不是从智慧而起的。阿难!这叫做愚痴有恐怖,智慧无恐怖、愚痴有遭的事,以及灾患、忧戚;智慧则无遭事、无灾患、无忧戚。阿难!诸有恐怖、遭事、灾患、忧戚,其一切均从愚痴可得而有,并不从智慧而来的。」
于是,尊者阿难,乃悲泣泪出,叉手向佛,而白佛说:「世尊!甚么叫做比丘为愚痴,而不是智慧呢?」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有比丘,并不知界(十八法界等界),不知处(十二处),不知因缘(十二因缘),不知是处(是理),非处(非理)的话,阿难!像如是的比丘,就是愚痴,并不是有智慧。」
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比丘,为愚痴,而不是智慧。世尊!甚么叫做比丘为有智慧,而不是愚痴呢?」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果有比丘,能知界、知处、知因缘,知是处(是理),知非处(非理)的话,阿难!像如是的比丘,乃为有智慧,而不是愚痴。」
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比丘为有智慧,而不是愚痴。世尊!那么,甚么是比丘之知界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有比丘见十八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十八法界),所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阿难!见此十八法之界,知如真。
又次,阿难!见六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地大等六界),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阿难!见此六界知如真。又次,阿难!见贪欲等六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贪欲等六界),所谓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阿难!见此六界,知如真。又次,阿难!见乐等六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乐等六界),所谓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阿难!见此六界,知如真。
又次,阿难!见四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觉等四界),所谓觉界(受界)、想界、行界、识界。阿难!见此四界,知如真。又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欲界等三界),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又次,阿难!见色界等三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所谓色界、无色界、灭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又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所谓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过去、未来、现在等三界)。又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所谓妙界、不妙界、中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妙界、不妙界、中界)。又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所谓善界、不善界、无记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善界、不善界、无记界)。又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所谓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又次,阿难!见二界知如真,所谓有漏界、无漏界。阿难!见此二界知如真(如实
而知有漏界与无漏界)。又次,阿难!见二界知如真,所谓有为界、无为界。阿难!见此二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有为界、无为界)。阿难!见此六十二见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六十二见)。阿难!像如是的比丘,就是所谓知界。」(综观六十二界就是如上所提的:1.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2.六界〔地、水、火、风、空、识〕,3.六界〔欲、恚、害、无欲、无恚、无害〕,4.六界〔乐、苦、喜、忧、舍、无明〕,5.四界〔觉-受、想、行、识〕,6.三界〔欲、色、无色〕,7.三界〔色、无色、灭〕,8.三界〔过去、未来、现在〕,9.三界〔妙、不妙、中〕,10.三界〔善、不善、无记〕,11.三界〔学、无学、非〕,12.二界〔漏、无漏〕,13.二界〔有为、无为〕。)
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为之比丘之知界。世尊!甚么叫做比丘之知处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有比丘,见十二处,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十二处),所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阿难!见此十二处,知如真。阿难!像如是的比丘,为之知处。」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为比丘之知处。甚么叫做比丘之知因缘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有比丘,见因缘,以及从因缘起,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因缘法,万事万物都从因缘而生起之法),因此有彼(由于有了此,才会有了彼j有了此原因,才有那些结果),无此无彼(没有此因,就没有那些果),此生而彼生,此灭而彼灭。所谓缘于无明,而有了行(业行,妄动之念)乃至缘于生,而有了老死。如无明消灭的话,则行就会灭,乃至生如消灭,则老死也会消灭。阿难!像如是的比丘,为之知因缘。」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比丘,为之知因缘。甚么叫做比丘之知是处、非处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有比丘,见处是处,知如真,见非处是非处,知如真(如实而知见有理、无理,也就是实有这道理,而认为有此理,没有这回事,就认为没有这道理)。阿难!如果说,世间中有二位转轮圣王并治的话,终无是处(究竟不会有这道理的)。如果说,世间里,有一位转轮圣王在统治的话,必定有是处(一定是真理的)。阿难!如世间中有二位如来(同一时期降生于世),为终无是处,如说世间中,有一位如来的话,必定有是处。阿难!如果已见真谛的人,会故意去害父母,去杀阿罗诃,去破坏圣众,以恶心向佛,而会出如来之血(伤害佛,而使佛流出血来)的话,终无是处(绝对没有这道理的)。如果说,凡夫之人,故意(有意,存心)害其父母,杀阿罗诃,破
坏圣众,恶心向于佛,出如来之血的话,必有是处。阿难!如果说,已见真谛的人,会故意去犯戒,会舍戒而罢道(还俗,已不当为行者)的话,终无是处。如果说,凡夫的人,故意犯戒,舍戒而罢道的话,必定有是处的。如果说,已见真谛的人,舍离此内(指佛的真理),而从于外去求尊,去求福田(向外道去学,去求种福田之处),终无是处。如果说,凡夫的人,舍离此内教,而从外教去求尊,去求福田的话,必定有是处(有这道理,有这种事)。
阿难!如果说,见真谛的人,会从其余的沙门、梵志,作如是之说:『诸尊!可见则见,可知则知』的话,终没有是处。如果说,凡夫的人,从其余的沙门、梵志作如是之说:『诸尊!可见则见,可知则知』的话,必定会有是处的。阿难!如果说,见真谛的人,会去信卜,而去问吉凶的话,终无是处。如果说,凡夫的人,会信卜,而去问吉凶的事,必有是处。阿难!如果说,已见真谛的人,从其余的沙门、梵志,去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的话,终无是处。如果凡夫的人,从其余的沙门、梵志,去卜问吉凶相应,而见有苦有烦,见是真的话,必定会有是处的。
阿难!如果说,已见真谛的人,会生极苦,甚为沉重之苦,而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而舍离此内教,更从外道去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咒、三句咒、四句咒、多句咒、百千句咒,使我得以脱苦,想脱这种求苦、集苦、趣苦,而苦尽之事,终究没有这道理的。如果是凡夫的人,舍离此内教,而更从外教去寻求,或者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咒、三句咒、四句咒、多句咒、百千句咒,而使我得以脱苦,而想脱此求苦、集苦、趣苦,而苦尽的事,必定有这道理的。阿难!如果已见真谛的人,而会受入有之事,终没有这道理的。如果说,凡夫的人,会受入有的话,必定会有如此之事的。
阿难!如果行身的恶行,行口与意的恶行,而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时,会趣至于善处,生于天中者,终究不会有这道理(无是处),如果身行恶行,口与意也行恶行,而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趣至于恶处,生于地狱之中者,必定会有是处。阿难!如果身行妙行,口与意也行妙行,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趣至于恶处,生于地狱之中者,终究不会有是处。如果身行妙行,口与意也行妙行,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趣至于善处,生在于天中者,必定会有是处。阿难!如果身行恶行,口与意也行恶行,而会受乐报的话,终究不会有是处。阿难!如果身行恶行,口与意也行恶行,而会受苦报者,必定会有是处。阿难!如果身行妙行,口与意也行妙行,而会受苦报者,终究不会有如是之处(不会有此理)。如果身行妙行,口与意也行妙行,而会受乐报者,必定会有如是之处(有如此的道理)。
阿难!如果不断除五盖(贪、瞋、睡、掉举、疑),而心秽、慧羸(慧弱)的话,而说其心正而能立四念处(身受心法),终无是处(不断根本等烦恼,则慧不显,就不能了知四念处)。如果能断除五盖、心秽、慧羸的话,则其心正而立四念处,必定会有是处(有此道理)。阿难!如不断除五盖、心秽、慧羸,则其心不能立正四念处,而欲修七觉意,就没有这道理的(终无是处)。假如断除五盖、心秽、慧羸,其心正立四念处,而修七觉意,必定有是处。阿难!如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习七觉意,而欲得无上的正尽觉的话,终究无有是处(不会有这道理)。如果断除五盖、心秽、慧羸,其心正立四念处,而修习七觉意,而得无上的正尽觉的话,必有是处。阿难!如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习七觉意,而说他能得无上的正尽觉,能尽苦边的话,终无是处。如断五盖、心秽、慧羸,其心正立四念处,而修习七觉意,而得无上的正尽觉,而尽苦边的话,必定有如是之处。阿难!像如是的比丘,就叫做知是处、非处。」
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比丘,为之知是处、非处。」于是,尊者阿难,又叉手向佛而问说:「世尊!此经叫做甚么名?应如何奉持呢?」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应当要受持此多界、法界、甘露界、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镜,以及四品(以界、处、缘起、处非处为内容者)。,因此之故,称此经名叫多界。」
佛陀所说的为如是,尊者阿难,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