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要观察那些第四沙门、梵志,也是如是。
比丘们!应当要学如是的所依住止,使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之处。甚么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之处呢?所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到第四禅成就而游正于其中,这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之处。其次,甚么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之处呢?所谓比丘之心,与慈俱在,而遍满于一方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二三四方,四维上下,而普周于一切,心与慈俱在,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而甚大,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悲与喜也同样的道理。而心与舍俱在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而甚大,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这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的地方。
又次,甚么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之处呢?所谓比丘度一切色想,而至于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这就是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的地方。又次,甚么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的地方呢?所谓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而至于想知灭,而身触之,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有慧见,诸漏都尽,而断知(断智,断烦恼之智。烦恼尽处,名叫断,断是智果),这叫做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之处。比丘们!像如是的,所依而住止,使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处。应当要学如是!」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
说,都欢喜奉行!
一七九、五支物主经第八(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外道沙门文祁子,对于佛弟子之五支物主说:如能成就(1)身不作恶业,(2)口不恶言,(3)不行邪命,(4)不念恶念之四事的话,就是第一善,就是无上士;而得第一义,为质直的沙门。佛陀曾闻此,佛陀乃说:这是婴儿也能成就之事。佛陀更为五支物主说何者为不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以及其从何而生,何处而灭,何处而败坏,乃至如何行灭等说。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五支物主(名叫五支的工匠的首脑人物),在于平旦(朝晨)由舍卫国出来,往诣于佛所,欲拜见世尊,去供养礼事。五支物主曾作如是之念:暂且放置往见佛陀世尊,或者在宴坐当中(不先去打扰),以及不去拜见诸位尊者比丘。我现在宁可往诣一娑罗末利异学之园(末利迦妃所建的精舍。为镇头迦林中)。于是,五支物主便至于此道,而游戏欢乐,而近于巾头阿梨(镇头迦树苑),往诣于一娑逻(一舍)而成的末利异学的园苑。
那个时候,在娑逻末利异学园中,有一位异学沙门名叫文祁子,在于众中为大宗主,为众人之师,受众人所敬重,统领五百名大众的异学之师。他在扰乱的大众当中,发高大的音声,其声很喧闹,都是说那些若干种畜生之论。所谓:论王、论贼、论斗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人、论童女、论淫女、论世间、论邪道、论海中,像如是的比类之聚集,而在论若干种畜生之论(对于修道上无关紧要之事)。异学沙门文祁子遥见五支物主之到来,便自敕其自己的大众,叫他们要默然而住。他说:「你们要肃静!不可再说话!应该要自收敛!因为这里有一位沙门瞿昙的弟子,名叫五支的物主将到。如有沙门瞿昙的在家弟子当中,居在于舍卫国的,都不能超过于五支物主的。为甚么呢?因为他乃爱乐于默然,称说默然,如果他看见此众当中,为默然者的话,或者会到这里来的。」那个时候,异学的沙门文祁子,止住其自己的大众后,就自己也默然而住。
于是,五支物主乃往诣异学沙门文祁子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异学沙门文祁启口而说:「物主!如有具足四事的话,我就施设他(记说他)为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而得第一义,为质直的沙门。那四事呢?所谓身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是。物主!如果有此四事的话,我就施设他为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而得第一义,为质直的沙门。」
五支物主听闻异学沙门文祁子所说,乃不以为是,也不以为非,就从其座站起而去。他想:像如是之说,我自往诣佛陀,当请问佛陀有关于此义为是。就这样的往诣佛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就将与异学沙门文祁子所共论之事,尽向佛陀说。
世尊听后,告诉他说:「物主!如异学沙门文祁子所说的,假如为实在就是这样的话,则那些婴孩童子,其支节为柔软,其仰向卧眠,也当会成就善,为无上士,而得第一义,为质直的沙门的了。物主!婴孩童子尚且没有身想,更何况又能作甚么身的恶业呢?唯有能动其身而已的。物主!婴孩童子尚且没有口想,更何况又能恶言呢!唯能得啼而已(只会啼哭耳)。物主!婴孩童子尚且没有命想,更何况又能行邪命呢?唯有会呻吟而已。物主!婴孩童子尚且没有念想,更何况又有甚么恶念呢?唯念母乳而已。物主!假如像异学沙门文祁子
所说的话,则像如是的婴孩童子们,都能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而得第一义,而为质直的沙门的了。
物主!如具有四事的话,我就施设他为成就善,为第一善,然而并不是无上士,不得为第一义,也不是质直的沙门。那四事呢?所谓身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是。物主!如果具有了此四事的话,我就施设他为成就善,为第一善,然而并不是无上士,也不得第一义,更非为质直的沙门。物主!身业与口业的话,我乃施设是戒。物主!所谓念的话,我乃施设是心所有,与心相随。
(1)物主!我说当知不善戒,当知不善戒,乃从于何处而生?当知不善戒,乃从于何处而灭无余?在何处败坏无余?当知贤圣的弟子怎样行灭不善戒呢?
(2)物主!我说当知善戒,当知善戒是从何而生,当知善戒在于何处而灭尽无余,在何处败坏无余,当知贤圣的弟子怎样而行,而会灭善戒呢?
(3)物主!我说当知不善念,当知不善念乃从何而生,当知不善念在何处而得以灭尽无余,在何处得以败坏无余,当知贤圣的弟子怎样去行,而得以灭尽不善念呢?
(4)物主!我说当知善念,当知善念乃从何而生,当知善念在于何处得以灭尽无余,在于何处会
得败坏无余,当知贤圣的弟子云何而行,而会灭善念呢?
(1)物主!甚么叫做不善戒呢?所谓不善的身行,不善的口行,不善的意行,就叫做不善戒。物主!此不善之戒,到底从何而生呢?我要说它所从生之处,当知乃从心而生的。从甚么心而生的呢?如心有欲、有恚、有痴的话,当知不善戒乃从其心而生的。物主!不善戒要在于何处而灭尽无余呢?要在于何处败坏无余呢?多闻的圣弟子,如能舍弃身的不善之业,而修身的善业;舍弃口与意的不善之业,而修口与意的善业的话,则此不善戒就会灭尽无余,就会败坏无余。物主!贤圣的弟子,要怎样而行,而灭不善戒呢?如多闻的圣弟子,观察内身如身,乃至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都如觉(受),都如心,都如法(身受心法)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时,就会消灭不善之戒的。
(2)物主!甚么为之善戒呢?如善的身业,善的口业,善的意业,就叫做善戒。物主!此善戒到底从何而生呢?我说:它所从生的,当知就是从心而生。到底是甚么心呢?如心无欲、无恚、无痴的话,就应当知!善戒乃从此而生的。物主!善戒到底会从何处消灭无余呢?何处会败坏无余呢?如多闻的圣弟子,行戒而不着于戒的话,则此善戒会消灭而无余,会败坏无余。物主!贤圣的弟子为怎么而行,而会灭善戒呢?如多闻的圣弟子,观察内身如身,至于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都如觉、如心、如法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的话,就会灭善戒。
(3)物主!甚么为之不善念呢?所谓欲念、恚念、害念,就叫做不善念。物主!不善念到底从何而生呢?我说:它之所从生,当知!乃从想而生的。甚么为之想呢?我说:想乃有多种、无量种、若干种之行的。或者为欲想,或者为恚想,或者为害想。物主!众生由于欲界想之故,会生不善之念,而与欲界相应。如有想的话,就因于其想之故,而生不善之念,而与欲界相应。物主!众生由于恚界,由于害界之想之故,而生不善之念,而与恚界、害界相应。如果有想的话,就由于其想之故,而生不善之念,而与恚界、害界相应,此不善之念,乃从此想而生。物主!不善念到底由于何处而灭尽无余呢?从何处败坏无余呢?如多闻的圣弟子,离开欲,离开恶不善之法,而有觉(粗寻)、有观(细伺),而由于离而生之喜与乐,而得初禅而成就游止于其中的话,则此不善念会灭尽无余,会败坏无余。物主!贤圣的弟子应怎样行,而灭不善之念呢?如多闻的圣弟子,观内身如身,至于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也如觉、如心、如法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之时,则能灭尽不善之念。
(4)物主!甚么叫做善念呢?所谓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就叫做善念。物主!善念是从甚么而生的呢?我说它所从生的,当知!乃从想而生的。甚么为之想呢?我说想乃为有多种,有无量之种,有若干种之行。或者无欲之想,或者无恚之想,或者无害之想。物主!众生由于无欲界之想之故,会生善念,而与无欲界相应。如果有想的话,就由于其想之故,而生善念,而与无欲界相应。物主!众生由于无恚、无害界之故,而生善念,而与无恚界、无害界相应。如果有想的话,就由于其想之故,而生善念,而与无恚界、无害界相应。此善念乃从如是之想而生的。物主!善念会在何处而灭无余呢?会在何处败坏无余呢?如多闻的圣弟子,其乐灭、苦灭,喜与忧本来就已灭,而为不苦不乐,而为舍、为念、为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游止于其中的话,则此善念定会灭尽无余,会败坏无余。物主!贤圣的弟子,应怎样而行,才能灭此善念呢?如多闻的圣弟子,观察内…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