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P2

  ..續本文上一頁當要觀察那些第四沙門、梵志,也是如是。

  比丘們!應當要學如是的所依住止,使魔王、魔王的眷屬,所不至之處。甚麼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屬所不至之處呢?所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到第四禅成就而遊正于其中,這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屬所不至之處。其次,甚麼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屬所不至之處呢?所謂比丘之心,與慈俱在,而遍滿于一方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像如是的,二叁四方,四維上下,而普周于一切,心與慈俱在,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于一切世間,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像如是的,悲與喜也同樣的道理。而心與舍俱在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于一切世間,成就而遊止于其中。這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屬所不至的地方。

  又次,甚麼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屬所不至之處呢?所謂比丘度一切色想,而至于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這就是魔王、魔王的眷屬所不至的地方。又次,甚麼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屬所不至的地方呢?所謂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而至于想知滅,而身觸之,而成就遊止于其中,有慧見,諸漏都盡,而斷知(斷智,斷煩惱之智。煩惱盡處,名叫斷,斷是智果),這叫做魔王、魔王眷屬所不至之處。比丘們!像如是的,所依而住止,使魔王,魔王的眷屬所不至處。應當要學如是!」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

  說,都歡喜奉行!

  一七九、五支物主經第八(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外道沙門文祁子,對于佛弟子之五支物主說:如能成就(1)身不作惡業,(2)口不惡言,(3)不行邪命,(4)不念惡念之四事的話,就是第一善,就是無上士;而得第一義,爲質直的沙門。佛陀曾聞此,佛陀乃說:這是嬰兒也能成就之事。佛陀更爲五支物主說何者爲不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以及其從何而生,何處而滅,何處而敗壞,乃至如何行滅等說。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五支物主(名叫五支的工匠的首腦人物),在于平旦(朝晨)由舍衛國出來,往詣于佛所,欲拜見世尊,去供養禮事。五支物主曾作如是之念:暫且放置往見佛陀世尊,或者在宴坐當中(不先去打擾),以及不去拜見諸位尊者比丘。我現在甯可往詣一娑羅末利異學之園(末利迦妃所建的精舍。爲鎮頭迦林中)。于是,五支物主便至于此道,而遊戲歡樂,而近于巾頭阿梨(鎮頭迦樹苑),往詣于一娑邏(一舍)而成的末利異學的園苑。

  那個時候,在娑邏末利異學園中,有一位異學沙門名叫文祁子,在于衆中爲大宗主,爲衆人之師,受衆人所敬重,統領五百名大衆的異學之師。他在擾亂的大衆當中,發高大的音聲,其聲很喧鬧,都是說那些若幹種畜生之論。所謂:論王、論賊、論鬥诤、論飲食,論衣被、論婦人、論童女、論淫女、論世間、論邪道、論海中,像如是的比類之聚集,而在論若幹種畜生之論(對于修道上無關緊要之事)。異學沙門文祁子遙見五支物主之到來,便自敕其自己的大衆,叫他們要默然而住。他說:「你們要肅靜!不可再說話!應該要自收斂!因爲這裏有一位沙門瞿昙的弟子,名叫五支的物主將到。如有沙門瞿昙的在家弟子當中,居在于舍衛國的,都不能超過于五支物主的。爲甚麼呢?因爲他乃愛樂于默然,稱說默然,如果他看見此衆當中,爲默然者的話,或者會到這裏來的。」那個時候,異學的沙門文祁子,止住其自己的大衆後,就自己也默然而住。

  于是,五支物主乃往詣異學沙門文祁子之處,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異學沙門文祁啓口而說:「物主!如有具足四事的話,我就施設他(記說他)爲成就善,第一善、無上士,而得第一義,爲質直的沙門。那四事呢?所謂身不作惡業、口不惡言、不行邪命、不念惡念是。物主!如果有此四事的話,我就施設他爲成就善、第一善、無上士,而得第一義,爲質直的沙門。」

  五支物主聽聞異學沙門文祁子所說,乃不以爲是,也不以爲非,就從其座站起而去。他想:像如是之說,我自往詣佛陀,當請問佛陀有關于此義爲是。就這樣的往詣佛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就將與異學沙門文祁子所共論之事,盡向佛陀說。

  世尊聽後,告訴他說:「物主!如異學沙門文祁子所說的,假如爲實在就是這樣的話,則那些嬰孩童子,其支節爲柔軟,其仰向臥眠,也當會成就善,爲無上士,而得第一義,爲質直的沙門的了。物主!嬰孩童子尚且沒有身想,更何況又能作甚麼身的惡業呢?唯有能動其身而已的。物主!嬰孩童子尚且沒有口想,更何況又能惡言呢!唯能得啼而已(只會啼哭耳)。物主!嬰孩童子尚且沒有命想,更何況又能行邪命呢?唯有會呻吟而已。物主!嬰孩童子尚且沒有念想,更何況又有甚麼惡念呢?唯念母乳而已。物主!假如像異學沙門文祁子

  所說的話,則像如是的嬰孩童子們,都能成就善、第一善、無上士,而得第一義,而爲質直的沙門的了。

  物主!如具有四事的話,我就施設他爲成就善,爲第一善,然而並不是無上士,不得爲第一義,也不是質直的沙門。那四事呢?所謂身不作惡業,口不惡言,不行邪命,不念惡念是。物主!如果具有了此四事的話,我就施設他爲成就善,爲第一善,然而並不是無上士,也不得第一義,更非爲質直的沙門。物主!身業與口業的話,我乃施設是戒。物主!所謂念的話,我乃施設是心所有,與心相隨。

  (1)物主!我說當知不善戒,當知不善戒,乃從于何處而生?當知不善戒,乃從于何處而滅無余?在何處敗壞無余?當知賢聖的弟子怎樣行滅不善戒呢?

  (2)物主!我說當知善戒,當知善戒是從何而生,當知善戒在于何處而滅盡無余,在何處敗壞無余,當知賢聖的弟子怎樣而行,而會滅善戒呢?

  (3)物主!我說當知不善念,當知不善念乃從何而生,當知不善念在何處而得以滅盡無余,在何處得以敗壞無余,當知賢聖的弟子怎樣去行,而得以滅盡不善念呢?

  (4)物主!我說當知善念,當知善念乃從何而生,當知善念在于何處得以滅盡無余,在于何處會

  得敗壞無余,當知賢聖的弟子雲何而行,而會滅善念呢?

  (1)物主!甚麼叫做不善戒呢?所謂不善的身行,不善的口行,不善的意行,就叫做不善戒。物主!此不善之戒,到底從何而生呢?我要說它所從生之處,當知乃從心而生的。從甚麼心而生的呢?如心有欲、有恚、有癡的話,當知不善戒乃從其心而生的。物主!不善戒要在于何處而滅盡無余呢?要在于何處敗壞無余呢?多聞的聖弟子,如能舍棄身的不善之業,而修身的善業;舍棄口與意的不善之業,而修口與意的善業的話,則此不善戒就會滅盡無余,就會敗壞無余。物主!賢聖的弟子,要怎樣而行,而滅不善戒呢?如多聞的聖弟子,觀察內身如身,乃至觀察覺(受)、觀察心、觀察法,都如覺(受),都如心,都如法(身受心法)的話,則賢聖的弟子,如是而行時,就會消滅不善之戒的。

  (2)物主!甚麼爲之善戒呢?如善的身業,善的口業,善的意業,就叫做善戒。物主!此善戒到底從何而生呢?我說:它所從生的,當知就是從心而生。到底是甚麼心呢?如心無欲、無恚、無癡的話,就應當知!善戒乃從此而生的。物主!善戒到底會從何處消滅無余呢?何處會敗壞無余呢?如多聞的聖弟子,行戒而不著于戒的話,則此善戒會消滅而無余,會敗壞無余。物主!賢聖的弟子爲怎麼而行,而會滅善戒呢?如多聞的聖弟子,觀察內身如身,至于觀察覺(受),觀察心,觀察法,都如覺、如心、如法的話,則賢聖的弟子,如是而行的話,就會滅善戒。

  (3)物主!甚麼爲之不善念呢?所謂欲念、恚念、害念,就叫做不善念。物主!不善念到底從何而生呢?我說:它之所從生,當知!乃從想而生的。甚麼爲之想呢?我說:想乃有多種、無量種、若幹種之行的。或者爲欲想,或者爲恚想,或者爲害想。物主!衆生由于欲界想之故,會生不善之念,而與欲界相應。如有想的話,就因于其想之故,而生不善之念,而與欲界相應。物主!衆生由于恚界,由于害界之想之故,而生不善之念,而與恚界、害界相應。如果有想的話,就由于其想之故,而生不善之念,而與恚界、害界相應,此不善之念,乃從此想而生。物主!不善念到底由于何處而滅盡無余呢?從何處敗壞無余呢?如多聞的聖弟子,離開欲,離開惡不善之法,而有覺(粗尋)、有觀(細伺),而由于離而生之喜與樂,而得初禅而成就遊止于其中的話,則此不善念會滅盡無余,會敗壞無余。物主!賢聖的弟子應怎樣行,而滅不善之念呢?如多聞的聖弟子,觀內身如身,至于觀察覺(受),觀察心,觀察法,也如覺、如心、如法的話,則賢聖的弟子,如是而行之時,則能滅盡不善之念。

  (4)物主!甚麼叫做善念呢?所謂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就叫做善念。物主!善念是從甚麼而生的呢?我說它所從生的,當知!乃從想而生的。甚麼爲之想呢?我說想乃爲有多種,有無量之種,有若幹種之行。或者無欲之想,或者無恚之想,或者無害之想。物主!衆生由于無欲界之想之故,會生善念,而與無欲界相應。如果有想的話,就由于其想之故,而生善念,而與無欲界相應。物主!衆生由于無恚、無害界之故,而生善念,而與無恚界、無害界相應。如果有想的話,就由于其想之故,而生善念,而與無恚界、無害界相應。此善念乃從如是之想而生的。物主!善念會在何處而滅無余呢?會在何處敗壞無余呢?如多聞的聖弟子,其樂滅、苦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而爲不苦不樂,而爲舍、爲念、爲清淨,而得第四禅成就遊止于其中的話,則此善念定會滅盡無余,會敗壞無余。物主!賢聖的弟子,應怎樣而行,才能滅此善念呢?如多聞的聖弟子,觀察內…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