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無量空處,爲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空處相應的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本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無量空處,已消滅其禅定。他知如真後,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並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4.又次,行禅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色想,已滅除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幹之想,爲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色樂相應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無量空處,已消滅其禅定。他知如真後,就是如是而不退,其意並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5.又次,行禅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都樂也滅,苦也滅,喜與憂本來已滅,已爲不苦不樂、舍、念、清淨,而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叁禅相應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本相,更趣于其余之處,而失去了第四禅,已消滅其禅定。他知如真後,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並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6.又次,行禅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已離開喜欲,已舍、無求,而遊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覺樂,所謂聖所說、聖所舍、念、樂住、空,而得第叁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二禅相應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第叁禅,已消滅其禅了。他知如真後,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並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7.又次,行禅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其覺(粗尋)、觀(細伺)都已息滅,已內靜而一心,爲無覺無觀,是由于定而生的喜與樂,而得第二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初禅相應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本相,已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第二禅,已消滅其定了。他知如真後,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並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8.又次,此行禅的人,所行、所相、所標,已離開欲念,離開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有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欲樂相應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相,而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初禅,已消滅其禅定的了。他知如真後,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乃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4)甚麼叫做行禅的人,熾盛則知熾盛如真呢?1.那位行禅的人,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有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就從初禅而趣于第二禅,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就從初禅而趣于第二禅,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後,便覺知他的心,而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2.又次,行禅的人,其覺(粗尋)、觀(細伺)都已息,已內靜而一心,爲無覺、無觀,有由于禅定而生的喜與樂,而得第二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二禅而趣至于第叁禅,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二禅而趣于第叁禅,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後,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3.又次,行禅的人,離于喜欲,而舍、而無求,而遊止于其中。爲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聖者之所說,聖者之所舍、所念、樂住、空,而得第叁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叁禅而趣于第四禅,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叁禅趣于第四禅,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後,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定,像如堤的行禅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4.又次,行禅的人,其樂已滅,苦也已滅,喜與憂則本來就已滅,爲不苦不樂,爲舍、念、清淨,而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爲快樂息寂,從第四禅而趣于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四禅趣于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後,便覺知其心不失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5.又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色想,已滅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幹之想,爲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而是于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而趣于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後,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6.又次,行禅的人,已度一切的無量空處,爲無量識,是無量識處,而成就遊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而趣于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而起于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後,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7.又次,行禅的人,它度一切無量識處,爲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而趣于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禅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乃修習正思,爲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于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後,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禅定,像如是的行禅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世間確實有此四種的行禅的人,因此之故,而說。」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七七、說經第六(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此丘,有開于四禅八定當中,均有退墮、久住、升進,以及漏盡之義,修持的人應當要了解其義。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拘樓瘦的劍磨瑟昙,爲拘樓國的都邑當中。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在當會爲你們說法。所要說的,則初也妙,中也妙,竟也是妙,是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之法,其名叫做四種說經。如四種說經那樣,會分別其義。你們要谛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它,我現在當說出來!」這時,諸比丘們乃受教而聽。
佛陀說:「甚麼叫做四種說經分別其義呢?(一)1.如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都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念此行與標,唯行與欲樂相應之念想退轉具(和欲界之樂相應之樂,是初禅之下之樂)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知道,應知道:我生此法、就是不住,也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退轉,然而我的此定,則不得久住的了。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受此行,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使他住于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爲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安住,而我的此禅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二禅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爲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會得第二禅。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得初禅成就遊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的念想之無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爲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知漏盡。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二)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覺(粗尋)與觀(細伺)都已滅息,已內靜一心,而無覺、無觀,有由于定而生之喜與樂,而得第二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初禅相應之念想退轉具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而使我退轉,然而我的此定不得久住的了。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覺與觀都已息滅,已內靜一心,而爲無覺、無觀,而由于定而生之喜與樂,而得第二禅成就遊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使住于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爲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安住,而我的此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覺與觀都已息滅,已內靜一心,無覺、無觀,由于定而生之喜與樂,而得第二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叁禅相應之念想升進具的話,則那位比丘就…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