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或者有人说: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没有智谋,志意也怯弱,假如有这种话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甚么呢?因为大王为一智谋勇果,没有怯弱之故。9.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不通告于宫内的人,假如有此语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甚么呢?因为大王欲祭祀时,已事先通告于宫内之故。10.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不告诉太子、皇子们。假如有这种语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甚么呢?因为大王欲祭祀时,都先对太子、皇子们说过之故。11.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不对群臣说,假如有这种话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因为大王欲举行大祀典时,都先通告于群臣之故。12.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不对将士说。假如有这种言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甚么呢?因为大王欲祭祀时,都先告诉诸将士之故。13.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他所任用的婆罗门大臣的七世以来的父母都不正(血统不纯),都常为他人所轻毁的。假如有这种语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甚么呢?因为我(大臣自称)七世以来的父母乃为真正(血统不混杂),并不被人所轻毁之故。
14.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他的大臣对于异学的三部都讽诵不利(不精通于讽诵三部吠陀圣典),对于种种的经书也不能分别,世典幽微,也不去综练,不能善于大人的相法,不能瞻察吉凶、不精于祭祀仪礼。假如有这种话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甚么呢?因为我对于三部异典都讽诵通利,种种的经书都能分别,世典幽微的,也没有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也精通于瞻察吉凶、
祭祀仪礼之故。15.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而大臣却不善于言语。所说的都为麄犷,义味都不具足。假如有这种话之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甚么呢?因为我乃善于言语,所说的都很柔和,义味都具足之故。16.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其大臣的智谋乃不具足,志意也怯弱(畏头畏尾),也不解大祭祀之法。假如有这种语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智谋、勇敢果决的人,也不会怯弱(不畏忌),凡是祭祀之法,都没有不解知的之故。』」
佛陀告诉究罗檀头说:「那位国王对于十六处(十六祭具)有疑问,而他的大臣乃用十六事开解王意。」佛陀又说:「这时,大臣在那栋新舍里,以十事行(十种善恶业),去示教利喜于大王。那十事行呢?大臣说:『大王在举行祭祀时,不管是诸有杀生,或不杀生的都来集会的话,都应平等布施给与他们。如果有杀生而来的话,也应布施给与他,使他能自知:不杀生而来的话,也布施给与他,为了如是之故而布施,要像如是的心施(由衷欢喜而布施)。如果又有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贪欲)、嫉妒(瞋恚)、邪见(愚痴)的,来在于大会的话,也布施给与,使他能自知;或者有不偷盗,乃至正见的,来参与大会的话,也布施给他,为了如是之故而布施,像如是的出自内心欢喜的布施(心施)。』」佛陀告诉婆罗门说:「那位大臣乃以此十行事去示教利喜大王的。」
佛陀又告诉婆罗门说:「这时,那位剎帝利王,在于新舍之时,乃生起三种的悔心,大臣则消灭其反悔之心。那三种呢?大王生反悔而说:『我现在举行大祀典,已作大祀、当作大祀、今作大祀,都会多损财宝。』大王生起此三心,乃怀着悔恨(对于已作、今作、当作之大祀典,会损失很多的财物,所谓将损,已损,当会损之三反悔)。大臣则向大王说:『大王已举行大祀典,已施、当施、今施(过去、
现在、未来的典礼布施),对于此福业的祀典,不应该生后悔!』这就是大王进入新舍时生起三种后悔心,而大臣乃适时消灭其悔中之义。」
佛陀并告诉婆罗门说:「那时,剎帝利王,经以水浇瞿头顶之种的大王,在十五日月满之时,出离那栋新舍,在于新舍之前的露地,燃烧大火积,手执油瓶注入于火上,而唱言:『与!与!』这时,王的夫人听闻大王在于十五日月满之时,步出新舍,在于舍前点燃大火积,手执油瓶注入于火上,唱而说:『与!与!』那些夫人、婇女们就多持财宝,来诣于王所,而白大王说:『我们所拿来的这些杂宝,要协助大王祭祀之用。』婆罗门啊!这时那位大王遂告诉夫人、婇女们说:『止!止!妳们便为供养已(留作供养自己之用),我自己大有财宝,足够以祭祀的。』诸夫人、婇女乃自生念而说:我们不应该将此宝物拿还于宫中。假如大王在于东方施设大祀之时,当用来佐助之用。
婆罗门!其后来,大王在于东方施设大祀之时,那些夫人、婇女们,就用这些宝物,去助设其大祀典。
这时,太子、皇子,听闻大王在于十五日月满之时,步出新舍,在于新舍的前庭点燃大火积,手执油瓶注入于火上,唱而言:『与!与!』那些太子、皇子就多持财宝,来诣王所,白王而说:『我们持这些宝物,要助父王所举行的大祀之用。』大王说:『止!止!你们便作为另行之供养之用吧!我自大有财宝,足够祭祀之用的。』诸太子、皇子们,则自生念而说:我们不宜将这些宝物拿回去,大王如果在于南方施设大祀时,当用以佐助之用。像如是的,大臣也持宝物来,也愿以助王祭祀西方之用;将士也持宝物而来,也愿以助王祭祀北方之用。」
佛陀又告诉婆罗门说:「那位大王举行大祭祀时,并不杀牛与羊,以及诸众生,唯用酥、乳、麻油、蜜、黑蜜、石蜜(黑蜜、石蜜就是黑砂糖,赤砂糖),作为祭祀的敬物。」佛陀并告诉婆罗门说:「那位剎帝利大王将举行大祀时,其初也喜,中也喜,后也喜(始终都怀着欢喜诚敬的心情)。」佛陀又告诉婆罗门说:「那位剎帝利王,举行大祀后,就去剃除须发,穿服三种法衣,出家去学道,而修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在他身坏命终之后,往生于梵天上(色界初禅天)。这时,王的夫人,实行大布施后,也是除去其头发,穿服三种的法衣,出家去修道,而行四梵行(修四无量心即能往生于梵天,据此而说四无量心为四梵行),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也生在梵天上。那位婆罗门大臣教王行四方的祭祀后,也行大布施,然后也剃除须发,也服三种的法衣,去出家修道,也行四梵行,在他身坏命终之后,也生在于梵天上。」
佛陀说后,问婆罗门说:「这时,大王为三祭祀法,十六祀具,而完成大祀典。你的意见如何呢?」这时,究罗檀头闻佛言后,乃默然不回答。当时,五百名婆罗门就对究罗檀头说:「沙门瞿昙所说的为微妙的,大师您为甚么缘故默然不回答他呢?」究罗檀头回答说:「沙门瞿昙所说的为很微妙,我并不是以为不然,所以会默然的缘故,乃自思惟耳(正在思察其内中的涵意)。沙门瞿昙说这些事,不言(不像)从他人所闻的样子,所以我才默自思惟:沙门瞿昙是否是那位剎帝利大王吗?或者就是那位婆罗门大臣呢?」
那时,世尊告诉究罗檀头说:「善哉!善哉!你观察如来之事,正得其宜啊!(猜对了)那个时候的剎帝利大王,而举行大祀典的人,岂为他人吗!不可以作此观察,因为即是吾自身是也,我在于那时,真的是极大的布施恩惠于人啊!」
究罗檀头白佛说:「齐于此三祭祀,以及十六祀具,而得大果报。然而又有那一种功德能胜于此的吗?」佛陀说:「有的。」问而说:「是那些呢?」佛陀说:「将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假若能常供养众僧,使其不断的话,功德就会胜于它的。」又问:「将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假若能常供养众僧,使其不断的话,则此功德为最胜,然而又有优胜的功德吗?」佛陀说:「有的。」又问:「为那些呢?」佛陀说:「如果用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养众僧,使其不断的功德,乃不如为了招提僧(招到菩提之僧,指四方的僧)玉而盖起僧房堂阁,因为此种布施,乃最为胜。」又问:「为三祭祀,及十六祭具,并以供养众僧,使其不断绝,以及为了招提僧而盖起僧房堂阁,则这种福德为最胜,然而又有优胜于此功德的吗?」佛陀说:「有的。」又问:「为那些呢?」
佛陀说:「如果为三种祭祀、十六种祀具,去供养众僧,使其不断绝,以及为招提僧盖起僧房堂阁(虽然功德很大),但是乃不如起欢喜心,口自发言而说:『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此种福德为最胜的。」又问:「齐于此三归依,而得大果报吗?又有比这优胜的功德吗?」佛陀说:「有的。」又问:「为那些呢?」佛陀说:「如果以欢喜心,而受,而行五戒,尽形寿(一生当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欺诳、不饮酒的话,此福为之最胜的。」又问:「齐于此三祀,乃至受持五戒,而得大果报吗?又有优胜的吗?」佛陀说:「有的。」又问:「为那些呢?」佛陀说:「如果能以慈心思念一切众生,有如构牛乳之顷(短时间)的话,其福德乃最为胜的。」又问:「齐此三祀,乃至以慈心的话,能得大果报吗?又有优胜的吗呼」佛陀说:「有的。」又问:「那些呢?」
佛陀说:「如果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间,有人在于佛法当中出家修道,而至于众德悉备,乃至能具足三明,灭诸痴冥,而具足慧明。为甚么呢?因为以不放逸,乐于闲静之故,此种福德,乃为最胜的。」
究罗檀头又白佛说:「瞿昙!我为祭祀而具备的诸牛羊,各种都有五百头(五百匹),现在将全部放舍,任牠们自游其随逐水草。我现在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请听允我在于正法当中为一优婆塞!自今以后,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欺诳、不饮酒,唯愿世尊,及诸大众,明天接受我的邀请!」那时,世尊,乃默然纳受。
这时,婆罗门,见佛已默然受请后,就起来礼佛,绕旋三匝后离去。回到家里,供办种种的肴饎,等明日时到。那时,世尊着衣持钵,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位俱齐,都诣于婆罗门之合,到后,就座而坐。
这时,婆罗门乃亲手斟酌,供养佛,以及诸僧伽,食后收钵,行澡水完毕后,佛陀即为婆罗门作颂而说:
祭祀火为上讽诵读为上人中王为上众流海为上
星中月为上光明日为上上下及四方诸有所生物
天及世间人唯佛为最上欲求大福者
当供养三宝
(祭祀以火为最上,讽诵以读为最上,人中以王为最上,众流当中乃以海为最上,众星当中乃以月为最上,光明当中乃以太阳为最上。在上下,以及四方里面的诸有所生之物,天神,以及世间之人当中,唯有佛陀为最上。如果欲求大福报的话,就当应供养三宝。)
那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取一小座,而坐在于佛前。当时,世尊乃渐次为他说法,示教利喜于他。所谓阐述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说明贪欲就是大患,上漏为之障碍,出要(出苦的要谛)为上,分布显示诸清净之行。那时,世尊观察那位婆罗门的志意已柔软,阴盖已轻微,已容易调伏。就如同诸佛的常法,为他讲说苦圣谛,分别而显示。也说集圣谛、集灭的圣谛、出要的圣谛(出离苦的要道,道圣谛)。这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在于其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能分别而观察佛法之眼,为法眼),犹如净洁的白毡容
易受染那样。檀头婆罗门也是如是。他能见法而得法,能获果定住,都不由于他信,而得无所畏(没有恐怖),而白佛说:「我现在重新再三的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圣众,愿佛听我在于正法当中,为一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都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他说完后,重白佛说:「唯愿世尊更受我七日之请(供养七天)!」那时,世尊乃默然而接受其请愿。这时,婆罗门就在于七日当中,亲自斟酌,而供佛及僧。经过七天后,世尊就再游行于人间(到别地方去。)
佛陀离开后不久之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因疾病而命终。这时,众多的比丘听到究罗檀头供养佛陀七天后,在佛离开后不久之时,由于疾病而命终,就自念而说:那个人命终之后,当会趣于甚么地方呢(会转生何处呢?)这时,诸比丘就往诣世尊之处,头面礼佛足后,退坐在一边,而白佛说:「那位究罗檀头现在已命终,到底当会转生于何趣呢?」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那个人学佛后即净修梵行,法法都成就,也不会对于法有所触娆,由之而已断除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在于那个地方,而现般涅槃(在于色界已得正果而涅槃),已不来于此世间的了。」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五完
《二三 究罗檀头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