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叁 究羅檀頭經▪P3

  ..續本文上一頁或者有人說:王欲舉行大祀典,然而卻沒有智謀,志意也怯弱,假如有這種話時,也不能汙蔑大王您的,爲甚麼呢?因爲大王爲一智謀勇果,沒有怯弱之故。9.或者有人說:大王欲舉行大祀典,然而不通告于宮內的人,假如有此語的話,也不能汙蔑大王您的,爲甚麼呢?因爲大王欲祭祀時,已事先通告于宮內之故。10.或者有人說:大王欲舉行大祀典,然而卻不告訴太子、皇子們。假如有這種語的話,也不能汙蔑大王您的,爲甚麼呢?因爲大王欲祭祀時,都先對太子、皇子們說過之故。11.或者有人說:大王欲舉行大祀典,然而卻不對群臣說,假如有這種話時,也不能汙蔑大王您的,因爲大王欲舉行大祀典時,都先通告于群臣之故。12.或者有人說:大王欲舉行大祀典,然而卻不對將士說。假如有這種言的話,也不能汙蔑大王您的,爲甚麼呢?因爲大王欲祭祀時,都先告訴諸將士之故。13.或者有人說:大王欲舉行大祀典,然而他所任用的婆羅門大臣的七世以來的父母都不正(血統不純),都常爲他人所輕毀的。假如有這種語時,也不能汙蔑大王您的,爲甚麼呢?因爲我(大臣自稱)七世以來的父母乃爲真正(血統不混雜),並不被人所輕毀之故。

  14.或者有人說:大王欲舉行大祀典,然而他的大臣對于異學的叁部都諷誦不利(不精通于諷誦叁部吠陀聖典),對于種種的經書也不能分別,世典幽微,也不去綜練,不能善于大人的相法,不能瞻察吉凶、不精于祭祀儀禮。假如有這種話時,也不能汙蔑大王您的,爲甚麼呢?因爲我對于叁部異典都諷誦通利,種種的經書都能分別,世典幽微的,也沒有不綜練,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也精通于瞻察吉凶、

  祭祀儀禮之故。15.或者有人說:大王欲舉行大祀,而大臣卻不善于言語。所說的都爲麄犷,義味都不具足。假如有這種話之時,也不能汙蔑大王您的,爲甚麼呢?因爲我乃善于言語,所說的都很柔和,義味都具足之故。16.或者有人說:大王欲舉行大祀典,然而其大臣的智謀乃不具足,志意也怯弱(畏頭畏尾),也不解大祭祀之法。假如有這種語時,也不能汙蔑大王您的,爲甚麼呢?因爲我乃智謀、勇敢果決的人,也不會怯弱(不畏忌),凡是祭祀之法,都沒有不解知的之故。』」

  佛陀告訴究羅檀頭說:「那位國王對于十六處(十六祭具)有疑問,而他的大臣乃用十六事開解王意。」佛陀又說:「這時,大臣在那棟新舍裏,以十事行(十種善惡業),去示教利喜于大王。那十事行呢?大臣說:『大王在舉行祭祀時,不管是諸有殺生,或不殺生的都來集會的話,都應平等布施給與他們。如果有殺生而來的話,也應布施給與他,使他能自知:不殺生而來的話,也布施給與他,爲了如是之故而布施,要像如是的心施(由衷歡喜而布施)。如果又有偷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取(貪欲)、嫉妒(瞋恚)、邪見(愚癡)的,來在于大會的話,也布施給與,使他能自知;或者有不偷盜,乃至正見的,來參與大會的話,也布施給他,爲了如是之故而布施,像如是的出自內心歡喜的布施(心施)。』」佛陀告訴婆羅門說:「那位大臣乃以此十行事去示教利喜大王的。」

  佛陀又告訴婆羅門說:「這時,那位剎帝利王,在于新舍之時,乃生起叁種的悔心,大臣則消滅其反悔之心。那叁種呢?大王生反悔而說:『我現在舉行大祀典,已作大祀、當作大祀、今作大祀,都會多損財寶。』大王生起此叁心,乃懷著悔恨(對于已作、今作、當作之大祀典,會損失很多的財物,所謂將損,已損,當會損之叁反悔)。大臣則向大王說:『大王已舉行大祀典,已施、當施、今施(過去、

  現在、未來的典禮布施),對于此福業的祀典,不應該生後悔!』這就是大王進入新舍時生起叁種後悔心,而大臣乃適時消滅其悔中之義。」

  佛陀並告訴婆羅門說:「那時,剎帝利王,經以水澆瞿頭頂之種的大王,在十五日月滿之時,出離那棟新舍,在于新舍之前的露地,燃燒大火積,手執油瓶注入于火上,而唱言:『與!與!』這時,王的夫人聽聞大王在于十五日月滿之時,步出新舍,在于舍前點燃大火積,手執油瓶注入于火上,唱而說:『與!與!』那些夫人、婇女們就多持財寶,來詣于王所,而白大王說:『我們所拿來的這些雜寶,要協助大王祭祀之用。』婆羅門啊!這時那位大王遂告訴夫人、婇女們說:『止!止!妳們便爲供養已(留作供養自己之用),我自己大有財寶,足夠以祭祀的。』諸夫人、婇女乃自生念而說:我們不應該將此寶物拿還于宮中。假如大王在于東方施設大祀之時,當用來佐助之用。

  婆羅門!其後來,大王在于東方施設大祀之時,那些夫人、婇女們,就用這些寶物,去助設其大祀典。

  這時,太子、皇子,聽聞大王在于十五日月滿之時,步出新舍,在于新舍的前庭點燃大火積,手執油瓶注入于火上,唱而言:『與!與!』那些太子、皇子就多持財寶,來詣王所,白王而說:『我們持這些寶物,要助父王所舉行的大祀之用。』大王說:『止!止!你們便作爲另行之供養之用吧!我自大有財寶,足夠祭祀之用的。』諸太子、皇子們,則自生念而說:我們不宜將這些寶物拿回去,大王如果在于南方施設大祀時,當用以佐助之用。像如是的,大臣也持寶物來,也願以助王祭祀西方之用;將士也持寶物而來,也願以助王祭祀北方之用。」

  佛陀又告訴婆羅門說:「那位大王舉行大祭祀時,並不殺牛與羊,以及諸衆生,唯用酥、乳、麻油、蜜、黑蜜、石蜜(黑蜜、石蜜就是黑砂糖,赤砂糖),作爲祭祀的敬物。」佛陀並告訴婆羅門說:「那位剎帝利大王將舉行大祀時,其初也喜,中也喜,後也喜(始終都懷著歡喜誠敬的心情)。」佛陀又告訴婆羅門說:「那位剎帝利王,舉行大祀後,就去剃除須發,穿服叁種法衣,出家去學道,而修習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在他身壞命終之後,往生于梵天上(色界初禅天)。這時,王的夫人,實行大布施後,也是除去其頭發,穿服叁種的法衣,出家去修道,而行四梵行(修四無量心即能往生于梵天,據此而說四無量心爲四梵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也生在梵天上。那位婆羅門大臣教王行四方的祭祀後,也行大布施,然後也剃除須發,也服叁種的法衣,去出家修道,也行四梵行,在他身壞命終之後,也生在于梵天上。」

  佛陀說後,問婆羅門說:「這時,大王爲叁祭祀法,十六祀具,而完成大祀典。你的意見如何呢?」這時,究羅檀頭聞佛言後,乃默然不回答。當時,五百名婆羅門就對究羅檀頭說:「沙門瞿昙所說的爲微妙的,大師您爲甚麼緣故默然不回答他呢?」究羅檀頭回答說:「沙門瞿昙所說的爲很微妙,我並不是以爲不然,所以會默然的緣故,乃自思惟耳(正在思察其內中的涵意)。沙門瞿昙說這些事,不言(不像)從他人所聞的樣子,所以我才默自思惟:沙門瞿昙是否是那位剎帝利大王嗎?或者就是那位婆羅門大臣呢?」

  那時,世尊告訴究羅檀頭說:「善哉!善哉!你觀察如來之事,正得其宜啊!(猜對了)那個時候的剎帝利大王,而舉行大祀典的人,豈爲他人嗎!不可以作此觀察,因爲即是吾自身是也,我在于那時,真的是極大的布施恩惠于人啊!」

  究羅檀頭白佛說:「齊于此叁祭祀,以及十六祀具,而得大果報。然而又有那一種功德能勝于此的嗎?」佛陀說:「有的。」問而說:「是那些呢?」佛陀說:「將此叁祭祀,及十六祀具,假若能常供養衆僧,使其不斷的話,功德就會勝于它的。」又問:「將此叁祭祀,及十六祀具,假若能常供養衆僧,使其不斷的話,則此功德爲最勝,然而又有優勝的功德嗎?」佛陀說:「有的。」又問:「爲那些呢?」佛陀說:「如果用叁祭祀,及十六祀具,並供養衆僧,使其不斷的功德,乃不如爲了招提僧(招到菩提之僧,指四方的僧)玉而蓋起僧房堂閣,因爲此種布施,乃最爲勝。」又問:「爲叁祭祀,及十六祭具,並以供養衆僧,使其不斷絕,以及爲了招提僧而蓋起僧房堂閣,則這種福德爲最勝,然而又有優勝于此功德的嗎?」佛陀說:「有的。」又問:「爲那些呢?」

  佛陀說:「如果爲叁種祭祀、十六種祀具,去供養衆僧,使其不斷絕,以及爲招提僧蓋起僧房堂閣(雖然功德很大),但是乃不如起歡喜心,口自發言而說:『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此種福德爲最勝的。」又問:「齊于此叁歸依,而得大果報嗎?又有比這優勝的功德嗎?」佛陀說:「有的。」又問:「爲那些呢?」佛陀說:「如果以歡喜心,而受,而行五戒,盡形壽(一生當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欺诳、不飲酒的話,此福爲之最勝的。」又問:「齊于此叁祀,乃至受持五戒,而得大果報嗎?又有優勝的嗎?」佛陀說:「有的。」又問:「爲那些呢?」佛陀說:「如果能以慈心思念一切衆生,有如構牛乳之頃(短時間)的話,其福德乃最爲勝的。」又問:「齊此叁祀,乃至以慈心的話,能得大果報嗎?又有優勝的嗎呼」佛陀說:「有的。」又問:「那些呢?」

  佛陀說:「如果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間,有人在于佛法當中出家修道,而至于衆德悉備,乃至能具足叁明,滅諸癡冥,而具足慧明。爲甚麼呢?因爲以不放逸,樂于閑靜之故,此種福德,乃爲最勝的。」

  究羅檀頭又白佛說:「瞿昙!我爲祭祀而具備的諸牛羊,各種都有五百頭(五百匹),現在將全部放舍,任牠們自遊其隨逐水草。我現在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請聽允我在于正法當中爲一優婆塞!自今以後,盡形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欺诳、不飲酒,唯願世尊,及諸大衆,明天接受我的邀請!」那時,世尊,乃默然納受。

  這時,婆羅門,見佛已默然受請後,就起來禮佛,繞旋叁匝後離去。回到家裏,供辦種種的肴饎,等明日時到。那時,世尊著衣持缽,和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位俱齊,都詣于婆羅門之合,到後,就座而坐。

  這時,婆羅門乃親手斟酌,供養佛,以及諸僧伽,食後收缽,行澡水完畢後,佛陀即爲婆羅門作頌而說:

  祭祀火爲上諷誦讀爲上人中王爲上衆流海爲上

  星中月爲上光明日爲上上下及四方諸有所生物

  天及世間人唯佛爲最上欲求大福者

  當供養叁寶

  (祭祀以火爲最上,諷誦以讀爲最上,人中以王爲最上,衆流當中乃以海爲最上,衆星當中乃以月爲最上,光明當中乃以太陽爲最上。在上下,以及四方裏面的諸有所生之物,天神,以及世間之人當中,唯有佛陀爲最上。如果欲求大福報的話,就當應供養叁寶。)

  那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取一小座,而坐在于佛前。當時,世尊乃漸次爲他說法,示教利喜于他。所謂闡述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說明貪欲就是大患,上漏爲之障礙,出要(出苦的要谛)爲上,分布顯示諸清淨之行。那時,世尊觀察那位婆羅門的志意已柔軟,陰蓋已輕微,已容易調伏。就如同諸佛的常法,爲他講說苦聖谛,分別而顯示。也說集聖谛、集滅的聖谛、出要的聖谛(出離苦的要道,道聖谛)。這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在于其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能分別而觀察佛法之眼,爲法眼),猶如淨潔的白氈容

  易受染那樣。檀頭婆羅門也是如是。他能見法而得法,能獲果定住,都不由于他信,而得無所畏(沒有恐怖),而白佛說:「我現在重新再叁的歸依佛、歸依法、歸依聖衆,願佛聽我在于正法當中,爲一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他說完後,重白佛說:「唯願世尊更受我七日之請(供養七天)!」那時,世尊乃默然而接受其請願。這時,婆羅門就在于七日當中,親自斟酌,而供佛及僧。經過七天後,世尊就再遊行于人間(到別地方去。)

  佛陀離開後不久之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因疾病而命終。這時,衆多的比丘聽到究羅檀頭供養佛陀七天後,在佛離開後不久之時,由于疾病而命終,就自念而說:那個人命終之後,當會趣于甚麼地方呢(會轉生何處呢?)這時,諸比丘就往詣世尊之處,頭面禮佛足後,退坐在一邊,而白佛說:「那位究羅檀頭現在已命終,到底當會轉生于何趣呢?」

  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那個人學佛後即淨修梵行,法法都成就,也不會對于法有所觸娆,由之而已斷除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在于那個地方,而現般涅槃(在于色界已得正果而涅槃),已不來于此世間的了。」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五完

  

  

《二叁 究羅檀頭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二四 堅固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