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缘经{六}
大意:
此经叙述佛陀破除婆悉咤,及婆罗堕之二婆罗门之对于种姓观的憍慢心。佛陀说四姓中之任何一姓,如能行持善行,就会受到清而白的善报,反之而行不善行,即会受到黑而冥之恶报。在佛法中。并没有贫富贵贱之差别,都一样的能证道。佛陀教人尊敬那些笃信三宝之人,因为三宝者堪受世人之供养,经中曾举例说波斯匿王之礼敬三宝之美举。
其次即说四姓之本缘,而阐述佛教之宇宙观。概要如下:
佛陀说天地的始终,劫尽坏时,也就走经过非常久长的时期,这个世界会坏灭之时,于此时,众生都命终而至光音天(极光净天,色界二禅之顶天),在那里等候世界之再次成就(劫尽时,破坏至初禅天之故)。是时众生都是自然化生,以念(意)为食(所成就之喜为食)。
此时世界之1.地,尽变为水。经过长劫后,依次而2.水变为大地。此时聚合在光音天的诸天,福尽命终,再次生到世界来。嗣后这里的3.大地涌出甘泉。4.众生饮甘泉,念地味而生育。因之而失去了天之妙色,已无神足适,身相转为粗,肌肉已坚。食多者,颜色粗丑,食少者尚保色泽光润,好丑端歪,由此始矣。此后端正者生憍慢心,而轻视丑陋者,丑陋者即生嫉恶心,而憎恨端正者,因之而有忿诤之起。其次甘泉已枯涸,此5.地生肥,色味具足,香洁可食,而食之。此后地肥失,而6.粳米生,有男女,都食粳米。7.男女情欲起而亲近,而习非法。转增媱欲。不过也因惭愧而盖房屋。久之而8.懈惰性生,都争积资粮。也因互为积粮而未尽。大地残余的9.唯生糟糠。众生至此而忧迷,而忆念起本初生(由天上降下之始末)。10.不久虽立田地之疆畔,然而尚有偷盗作物者,致有纷诤不已。11.为治诤讼而立王,而有剎帝利(王者)之产生。依次而生婆罗门(神职者)、居士(商人)、首陀罗(农奴)之四姓。最后12.说第五种为沙门(勤息,修道者)之生起。并说四姓中任何一姓,如出家修道,即得五种中之第一之沙门。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破斥婆悉咤,及婆罗堕之种姓观的憍慢心,而说四姓平等,不分贫富贵贱,只要行善,则能得善果,反之而行恶,就得恶报。当时也教其敬信三宝,因三宝足为世人恭敬供养,而为良福田。又由于此,而称誉波斯匿王的礼敬三宝之事。其次为说四姓的本缘,而阐述佛教的宇宙观。所谓1.地尽而变为水,2.水变为大地,3.大地涌出甘泉,4.众生念地味而得养,5.地肥生而为食,6.粳米生,男女食之,7.情欲起而亲近习于非法,8.因懒惰性起,而行积粮,而米尽,9.唯生糟糠,众生乃忧迷,而怀念本初生,10.虽立田地的疆畔,而又有盗诤之起,11.为治其诤讼而立王,而生剎帝利(王种),渐次而生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劳工)的四姓,12.又生起第五种的沙门,如四姓当中任何一种人出家修道的话,都能得为第五种类的沙门。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憍萨罗国的都城,演变而为国名)
的清信园,鹿母讲堂(位于中印度,系鹿母之女毘舍怯,为捐献佛陀而兴建的大讲堂,又叫作东园鹿子母堂),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
那时,有二位婆罗门,以坚固的信仰,而往诣佛所,去出家学道。第一名叫做婆悉咤(婆私咤),第二名叫做婆罗堕(婆罗豆婆遮)。那个时候,世尊由静室出来,在讲堂上彷徉(徘徊)经行(慢步思道)。这时,婆悉咤比丘看见佛陀正在经行,就快速的往诣婆罗堕比丘之处,对他而说:「你知道与否呢?如来现在步出静室,正在堂上经行,我们可以同诣于世尊之处,倘闻(或者可以听到)如来有所说法。」这时,婆罗堕听闻其语后,就和他共诣于世尊之处,到后,头面礼拜在佛陀的双足下,然后乃随佛经行。
那时,世尊告诉婆悉咤说:「你们二个人,乃出身于婆罗门种,由于坚固的信仰,而在于我法当中出家修道,是吗?」回答说:「如是!」佛陀说:「婆罗门!你们现在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诸婆罗门,是否不嫌责于你们吗?」回答说:「唯然!我们虽蒙佛的大恩,而出家修道,然而实在自已乃为那些婆罗门所见而嫌责啊!」(婆罗门都认为自己的种姓为最优胜,而舍弃优越的种族去就剎帝利出身的人学道,认为是可耻的一件事,下文详)。
佛陀说:「他们是以何事而嫌责于你们的呢?」寻(慢慢的)白佛说:「他们说:『我们婆罗门种乃是为第一优胜有,其余的都为卑劣的种姓。我种为清白,其余种姓都为黑冥。我婆罗门种,乃出自梵天,从梵天(不是佛教所指的梵天,是外道所谓的创造主)之口而生的,在于现法中,能得清净的解脱,此后也是清净的。你们为甚么舍弃清净的种姓,而入于那位瞿昙(佛之姓,乔答摩)的异法中呢?』世尊!他们看见我们在于佛法当中出家学道,乃用如此之言而呵责于我们的。」
佛陀告诉婆悉咤说:「你观看(依你们婆罗门之见)诸人为愚冥无识(没有识别的能力),犹如禽兽。虚假(并不实在)而自称:『婆罗门种最为第一优胜,其余的都为卑劣。我种为清白,其余的都为黑冥。我婆罗门种乃出自梵天,从梵天之口所生的,现在能得清净,此后也是清净的。』婆悉咤!现在我的无上正真之道当中,并不须要甚么种姓,也不依恃吾我憍慢的心(佛教强调无我,自不会有憍慢贡高之心)。如果为世俗之法的话,就须要这些种姓为傲的问题,然而我法却不是这样的一回事。假若有沙门、婆罗门,自恃其种姓的优越,而怀憍慢心的话,在于我法当中,就终究不能得成无上的证悟的。如果能够舍离其种姓的观念,而除弃其憍慢心的话,则能在于我法当中得成道证,堪受正法的。人们会厌恶(讨厌)下流,而我法却不尔的。」
佛陀又告诉婆悉咤说:「有四种姓(为吠陀圣典所起的四阶级,嗣后人都信它)的话,就有善恶居在里面(四姓均为有善恶人才对),乃为有智的人所举出,也为有智的人所责数的。那四种呢?第一就是剎帝利种(王族、贵族,被列为第二级),第二为婆罗门种(吠陀典认为是最优胜的种姓,为净裔,是神职世家),第三为居士种(毘舍、农工商人),第四为首陀罗种(劳工,奴仆)。婆悉咤!你听我说:在剎帝利种当中,也有杀生的人,也有盗窃的人,也有淫乱的人,也有欺妄的人,也有两舌的人,也有恶口的人,也有绮语的人,也有悭贪的人,也有嫉妒的人,也有邪见的人。那些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也都同样的有了这些烦杂的十恶的行业动作。
婆悉咤!凡是行不善行的话,必定会有不善之报,作黑冥之行,就会有黑冥之报(黑代表恶业、恶报)。假如说,这种报应唯独在于剎帝利、居士、首陀罗等种姓里面,而不在于婆罗门种姓里面的话,则婆罗门种姓的人就应该可得自言:『我婆罗门种姓乃最为第一,其余的都为卑劣。
我的种姓为清白,其余的种姓为黑冥。我婆罗门种姓乃出自梵天,乃从梵天之口而生,现在为清净,后来也是清净。』的了。倘若说,行不善之行的人,必定有不善之报,作黑冥之行的人,必定有黑冥之报,必定在婆罗门种姓、剎帝利、居士、首陀罗等种姓里面都一样的话,则婆罗门就不得独称而说:『我的种姓清净,乃最为第一。』的了。
婆悉咤!如那些剎帝利的种姓当中,有不杀生的,有不盗的,有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悭贪、不嫉妒、不邪见的那样,婆罗门种姓,以及居士、首陀罗等种姓,也都同样的,都同修十善。凡是行善法的话,必定会有善报,行清白行的人,必定会有白报的(白的代表善行善报)。假如说,这种善报独在于婆罗门种姓,而不在于剎帝利、居士、首陀罗的话,则婆罗门就应得自言:『我的种姓为清净,乃最为第一。』的了。倘若四姓都同样的有此善报的话,则婆罗门就不得独称:『我的种姓为清净,乃最为第一。』的了。」
佛陀并告诉婆悉咤说:「现在可以看到婆罗门种的人,也须嫁娶,然后才能生产,其一切都和世间的动作无异,然而却作诈而称:『我是梵种,是从梵天之口而生,现在得清净,后来也是清净。』婆悉咤!你现在应当要知道!现在我的弟子,其种姓都不同,其所出身的都各有异,都同样的在于我的法中出家修道,如遇有人问而说:『你是谁的种姓?』的话,就当回答而说:『我是沙门释种之子啊!』也可以自称:『我是婆罗门种,乃亲从口而生,从法而化生,现在得清净,后来也是清净。』为甚么这么说呢?因为大梵的名称、就是如来的名号,如来为世间的眼目(能彻见世间),为世间之人的智慧,为世间之人的法(轨范),为世间之人的梵(清净道行),为世间的*轮,为世间的甘露,为世间的法主。
婆悉咤!如果剎帝利种姓当中,有人笃信佛陀的话,则信佛为如来,为至真,为等正觉,为十号具足!笃信于法的话,则信如来法为微妙清净,现在可以依之而修行,说无时节(不待时节,也就是不费时,实时而说),而指示泥洹(涅槃,寂灭、解脱)之要,为有智之人所知,并不是凡愚所能及之教。笃信于僧的话,则信僧为性善质直,道果成就,眷属成就。为佛的真弟子,法法成就(体得而成就法)。所谓众者(僧),乃戒众成就,定众成就,慧众成就,解脱众成就,解脱知见众成就(完成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法,分为分齐),而向于须陀洹(须陀洹向),得须陀洹(入流,初果阿罗汉),向于斯陀含(斯陀含向)、得斯陀含(一来,二果),向于阿那含(阿那含向)、得阿那含(不还,三果),向于阿罗汉(阿罗汉向)、得阿罗汉(无生,四果),四双八辈(四对,八辈为四向四果的圣者),这就是为之如来的弟子众(僧)。是可敬可尊,为世间的福田,
应该值得人的供养的。如果笃信于戒,圣戒具足,没有少许的缺漏,…
《五 小缘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