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緣經{六}
大意:
此經敘述佛陀破除婆悉咤,及婆羅墮之二婆羅門之對于種姓觀的憍慢心。佛陀說四姓中之任何一姓,如能行持善行,就會受到清而白的善報,反之而行不善行,即會受到黑而冥之惡報。在佛法中。並沒有貧富貴賤之差別,都一樣的能證道。佛陀教人尊敬那些笃信叁寶之人,因爲叁寶者堪受世人之供養,經中曾舉例說波斯匿王之禮敬叁寶之美舉。
其次即說四姓之本緣,而闡述佛教之宇宙觀。概要如下:
佛陀說天地的始終,劫盡壞時,也就走經過非常久長的時期,這個世界會壞滅之時,于此時,衆生都命終而至光音天(極光淨天,色界二禅之頂天),在那裏等候世界之再次成就(劫盡時,破壞至初禅天之故)。是時衆生都是自然化生,以念(意)爲食(所成就之喜爲食)。
此時世界之1.地,盡變爲水。經過長劫後,依次而2.水變爲大地。此時聚合在光音天的諸天,福盡命終,再次生到世界來。嗣後這裏的3.大地湧出甘泉。4.衆生飲甘泉,念地味而生育。因之而失去了天之妙色,已無神足適,身相轉爲粗,肌肉已堅。食多者,顔色粗醜,食少者尚保色澤光潤,好醜端歪,由此始矣。此後端正者生憍慢心,而輕視醜陋者,醜陋者即生嫉惡心,而憎恨端正者,因之而有忿诤之起。其次甘泉已枯涸,此5.地生肥,色味具足,香潔可食,而食之。此後地肥失,而6.粳米生,有男女,都食粳米。7.男女情欲起而親近,而習非法。轉增媱欲。不過也因慚愧而蓋房屋。久之而8.懈惰性生,都爭積資糧。也因互爲積糧而未盡。大地殘余的9.唯生糟糠。衆生至此而憂迷,而憶念起本初生(由天上降下之始末)。10.不久雖立田地之疆畔,然而尚有偷盜作物者,致有紛诤不已。11.爲治诤訟而立王,而有剎帝利(王者)之産生。依次而生婆羅門(神職者)、居士(商人)、首陀羅(農奴)之四姓。最後12.說第五種爲沙門(勤息,修道者)之生起。並說四姓中任何一姓,如出家修道,即得五種中之第一之沙門。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破斥婆悉咤,及婆羅墮之種姓觀的憍慢心,而說四姓平等,不分貧富貴賤,只要行善,則能得善果,反之而行惡,就得惡報。當時也教其敬信叁寶,因叁寶足爲世人恭敬供養,而爲良福田。又由于此,而稱譽波斯匿王的禮敬叁寶之事。其次爲說四姓的本緣,而闡述佛教的宇宙觀。所謂1.地盡而變爲水,2.水變爲大地,3.大地湧出甘泉,4.衆生念地味而得養,5.地肥生而爲食,6.粳米生,男女食之,7.情欲起而親近習于非法,8.因懶惰性起,而行積糧,而米盡,9.唯生糟糠,衆生乃憂迷,而懷念本初生,10.雖立田地的疆畔,而又有盜诤之起,11.爲治其诤訟而立王,而生剎帝利(王種),漸次而生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勞工)的四姓,12.又生起第五種的沙門,如四姓當中任何一種人出家修道的話,都能得爲第五種類的沙門。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國(憍薩羅國的都城,演變而爲國名)
的清信園,鹿母講堂(位于中印度,系鹿母之女毘舍怯,爲捐獻佛陀而興建的大講堂,又叫作東園鹿子母堂),和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
那時,有二位婆羅門,以堅固的信仰,而往詣佛所,去出家學道。第一名叫做婆悉咤(婆私咤),第二名叫做婆羅墮(婆羅豆婆遮)。那個時候,世尊由靜室出來,在講堂上彷徉(徘徊)經行(慢步思道)。這時,婆悉咤比丘看見佛陀正在經行,就快速的往詣婆羅墮比丘之處,對他而說:「你知道與否呢?如來現在步出靜室,正在堂上經行,我們可以同詣于世尊之處,倘聞(或者可以聽到)如來有所說法。」這時,婆羅墮聽聞其語後,就和他共詣于世尊之處,到後,頭面禮拜在佛陀的雙足下,然後乃隨佛經行。
那時,世尊告訴婆悉咤說:「你們二個人,乃出身于婆羅門種,由于堅固的信仰,而在于我法當中出家修道,是嗎?」回答說:「如是!」佛陀說:「婆羅門!你們現在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諸婆羅門,是否不嫌責于你們嗎?」回答說:「唯然!我們雖蒙佛的大恩,而出家修道,然而實在自已乃爲那些婆羅門所見而嫌責啊!」(婆羅門都認爲自己的種姓爲最優勝,而舍棄優越的種族去就剎帝利出身的人學道,認爲是可恥的一件事,下文詳)。
佛陀說:「他們是以何事而嫌責于你們的呢?」尋(慢慢的)白佛說:「他們說:『我們婆羅門種乃是爲第一優勝有,其余的都爲卑劣的種姓。我種爲清白,其余種姓都爲黑冥。我婆羅門種,乃出自梵天,從梵天(不是佛教所指的梵天,是外道所謂的創造主)之口而生的,在于現法中,能得清淨的解脫,此後也是清淨的。你們爲甚麼舍棄清淨的種姓,而入于那位瞿昙(佛之姓,喬答摩)的異法中呢?』世尊!他們看見我們在于佛法當中出家學道,乃用如此之言而呵責于我們的。」
佛陀告訴婆悉咤說:「你觀看(依你們婆羅門之見)諸人爲愚冥無識(沒有識別的能力),猶如禽獸。虛假(並不實在)而自稱:『婆羅門種最爲第一優勝,其余的都爲卑劣。我種爲清白,其余的都爲黑冥。我婆羅門種乃出自梵天,從梵天之口所生的,現在能得清淨,此後也是清淨的。』婆悉咤!現在我的無上正真之道當中,並不須要甚麼種姓,也不依恃吾我憍慢的心(佛教強調無我,自不會有憍慢貢高之心)。如果爲世俗之法的話,就須要這些種姓爲傲的問題,然而我法卻不是這樣的一回事。假若有沙門、婆羅門,自恃其種姓的優越,而懷憍慢心的話,在于我法當中,就終究不能得成無上的證悟的。如果能夠舍離其種姓的觀念,而除棄其憍慢心的話,則能在于我法當中得成道證,堪受正法的。人們會厭惡(討厭)下流,而我法卻不爾的。」
佛陀又告訴婆悉咤說:「有四種姓(爲吠陀聖典所起的四階級,嗣後人都信它)的話,就有善惡居在裏面(四姓均爲有善惡人才對),乃爲有智的人所舉出,也爲有智的人所責數的。那四種呢?第一就是剎帝利種(王族、貴族,被列爲第二級),第二爲婆羅門種(吠陀典認爲是最優勝的種姓,爲淨裔,是神職世家),第叁爲居士種(毘舍、農工商人),第四爲首陀羅種(勞工,奴仆)。婆悉咤!你聽我說:在剎帝利種當中,也有殺生的人,也有盜竊的人,也有淫亂的人,也有欺妄的人,也有兩舌的人,也有惡口的人,也有绮語的人,也有悭貪的人,也有嫉妒的人,也有邪見的人。那些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也都同樣的有了這些煩雜的十惡的行業動作。
婆悉咤!凡是行不善行的話,必定會有不善之報,作黑冥之行,就會有黑冥之報(黑代表惡業、惡報)。假如說,這種報應唯獨在于剎帝利、居士、首陀羅等種姓裏面,而不在于婆羅門種姓裏面的話,則婆羅門種姓的人就應該可得自言:『我婆羅門種姓乃最爲第一,其余的都爲卑劣。
我的種姓爲清白,其余的種姓爲黑冥。我婆羅門種姓乃出自梵天,乃從梵天之口而生,現在爲清淨,後來也是清淨。』的了。倘若說,行不善之行的人,必定有不善之報,作黑冥之行的人,必定有黑冥之報,必定在婆羅門種姓、剎帝利、居士、首陀羅等種姓裏面都一樣的話,則婆羅門就不得獨稱而說:『我的種姓清淨,乃最爲第一。』的了。
婆悉咤!如那些剎帝利的種姓當中,有不殺生的,有不盜的,有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悭貪、不嫉妒、不邪見的那樣,婆羅門種姓,以及居士、首陀羅等種姓,也都同樣的,都同修十善。凡是行善法的話,必定會有善報,行清白行的人,必定會有白報的(白的代表善行善報)。假如說,這種善報獨在于婆羅門種姓,而不在于剎帝利、居士、首陀羅的話,則婆羅門就應得自言:『我的種姓爲清淨,乃最爲第一。』的了。倘若四姓都同樣的有此善報的話,則婆羅門就不得獨稱:『我的種姓爲清淨,乃最爲第一。』的了。」
佛陀並告訴婆悉咤說:「現在可以看到婆羅門種的人,也須嫁娶,然後才能生産,其一切都和世間的動作無異,然而卻作詐而稱:『我是梵種,是從梵天之口而生,現在得清淨,後來也是清淨。』婆悉咤!你現在應當要知道!現在我的弟子,其種姓都不同,其所出身的都各有異,都同樣的在于我的法中出家修道,如遇有人問而說:『你是誰的種姓?』的話,就當回答而說:『我是沙門釋種之子啊!』也可以自稱:『我是婆羅門種,乃親從口而生,從法而化生,現在得清淨,後來也是清淨。』爲甚麼這麼說呢?因爲大梵的名稱、就是如來的名號,如來爲世間的眼目(能徹見世間),爲世間之人的智慧,爲世間之人的法(軌範),爲世間之人的梵(清淨道行),爲世間的*輪,爲世間的甘露,爲世間的法主。
婆悉咤!如果剎帝利種姓當中,有人笃信佛陀的話,則信佛爲如來,爲至真,爲等正覺,爲十號具足!笃信于法的話,則信如來法爲微妙清淨,現在可以依之而修行,說無時節(不待時節,也就是不費時,實時而說),而指示泥洹(涅槃,寂滅、解脫)之要,爲有智之人所知,並不是凡愚所能及之教。笃信于僧的話,則信僧爲性善質直,道果成就,眷屬成就。爲佛的真弟子,法法成就(體得而成就法)。所謂衆者(僧),乃戒衆成就,定衆成就,慧衆成就,解脫衆成就,解脫知見衆成就(完成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分法,分爲分齊),而向于須陀洹(須陀洹向),得須陀洹(入流,初果阿羅漢),向于斯陀含(斯陀含向)、得斯陀含(一來,二果),向于阿那含(阿那含向)、得阿那含(不還,叁果),向于阿羅漢(阿羅漢向)、得阿羅漢(無生,四果),四雙八輩(四對,八輩爲四向四果的聖者),這就是爲之如來的弟子衆(僧)。是可敬可尊,爲世間的福田,
應該值得人的供養的。如果笃信于戒,聖戒具足,沒有少許的缺漏,…
《五 小緣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