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轉輪聖王修行經{七}
大意:
此經敘述如遊行經裏所說的「自熾燃,熾燃于法,切勿熾燃于他。自皈依,皈依于法,不皈依于他」。教人須修四念處觀。
爲說明其義,而舉出過去世中,名叫堅固念之王(是一位轉輪聖王)。王具有七寶,修持正法,以治邦國。不過大王雖具有七寶及正法,但日久生變,他所擁有的金輪寶卻忽然離去,致輪王終于舍王位而出家去修行。
其次說明七轉輪王之展轉相承(正法時)。到了第七轉輪王之時,因不如法治,漸生惡法,成爲滅劫。其中敘說因輪王將財寶誤施與盜賊,到後來想將盜賊付諸刑罰,以斷盜根。然而卻帶來貧窮,終致盜賊、兵杖、殺害等相繼而起。加之,四萬歲之人壽也短縮爲萬歲、千歲、百歲。更有甚者,後世很可能縮至十歲。其原國就是因爲世上沒有修十善之人,反而唯行十惡(像法時至末法時)之故,又說刀兵劫後,漸次而人若修十善的話,人壽就會由十歲而至四萬歲,更會延長至于八萬歲。不過人壽雖延至八萬歲,但八萬歲之初尚有九種病(寒,熱、饑、渴、大便、小便、欲、饕餮、老)。到這時,彌勒佛會出現于世,其弟子之數,有無數千萬之多。如釋尊的弟子爲釋子一樣,彌勒(慈氏)佛之弟子也叫做慈子。時有名叫儴伽之輪王,在位時,善能布施一切,然後舍位而出家去修行,而得道果。最後佛陀說比丘之具戒,以及成就四禅,行四無量心,觀四聖谛。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對于諸比丘演說自熾然(以自己爲洲)的熾然法,不于他而熾然,自歸依,而不于他歸依,而教他們應修學四念處觀。爲了說明其理,而借過去世的轉輪聖王的七寶具足,而修正法,而治國家之事。其次爲依其金輪寶忽然不現,而去出家修行,而述示七轉輪王之展轉相承等事。如在正法時,到了七轉輪王,則不能如法而治,漸漸的生起惡法,而成爲減劫。所謂輪王,曾以財寶布施給賊,後則刑罰其賊,欲斷盜根,卻而引來了貧窮,盜賊、兵杖、殺害等,卻陸續不斷,尤有甚者,四萬歲的人壽,乃短縮而爲萬歲,而爲千歲,而爲百歲,最後可能會減爲十歲。這都是世上無人修十善,只有十惡之橫行。刀兵劫之後,如漸次有人行十善的話,就會由于人壽十歲而漸增,而至于四萬歲,更延長而爲八萬歲,然而還是逃不過九種病。此時彌勒佛乃出現于世,弟子會有算不盡之多,弟子都如世尊之弟子爲釋子那樣,彌勒佛的弟子均名叫慈子,這時七寶具足的輪王-儴伽,會舍棄其一切,而出家去修行。最後並說比丘之具戒,成就四禅,行持四無量心,觀察四聖谛!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摩羅酰搜(搜爲國,摩羅樓國爲摩竭陀國中的一城名),在其人間遊行,和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們,漸次而到達此摩樓國(城市)。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應當要自熾燃(要以自己爲海中之洲),要熾燃于法(以法爲洲、爲依),勿他熾燃(不可以其它爲洲)。應當要自歸依,而歸依于法,勿他歸依(不可歸依于其余的,指邪法)。爲甚麼比丘當以自己爲熾燃,當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呢?于是(因爲),一位比丘,乃須內身身觀(觀察自身爲不淨),要精勤而沒有懈怠,要憶念不忘,以便除去世間的貪憂。其次爲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觀察外境的一切都爲不淨,內身外境的一切均爲不淨),而精勤無懈怠,憶念而不忘,以便除去對于世間上的貪憂。對于受、意、法之觀察(觀受是苦,觀心爲無常,觀法爲無我),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一位比丘,須要以自己爲熾燃(洲),要熾燃于法(依于正法,如依洲),不他熾燃(不要依其它爲洲)。要自歸依,歸依于法,不他歸依(不要歸依于他,指邪法)。
像如是的行者的話,則魔不能娆害他(魔爲麻羅之簡語,譯爲障,凡障佛道的均爲是惡魔),功德會與日俱增。爲甚麼
呢?在往昔過去久遠的世間裏,當時有一位國王,名叫堅固念,爲剎帝利水澆頭種(王之登基,須舉行以海水灌其頂的儀式,才正式爲國王)。他爲一位轉輪聖王,領有四天下。這時,國王乃能自在的以正法去治世,去化世。人中殊勝的七寶都具足:第一爲金輪寶,第二爲白象寶,第叁爲绀馬寶,第四爲神珠寶,第五爲玉女寶,第六爲居士寶,第七爲主兵寶。也有千子之具足,都是勇健雄猛的王子。國王因此,能伏怨敬,都不用兵仗,自然的天下都得太平。然而堅固念王久治世間後,在于那個時候,其金輪寶即在于虛空中忽離其本處。這時典輪的人,就速往告白于國王而說:『大王!當知!現在金輪寶忽離于本處了。』這時,堅固王聽後,自念而說:我曾經在于先宿耆舊之處聽過如下之事:如果轉輪王輪寶移到他處的話,其王的壽命就未幾(不多了)。我現在已享受過人中的福樂,應該更加方便(努力用功),以便得以享受天上的福樂,應該要立太子去領統四天下,另外封一都邑給下發師,叫他剃下我的須發,然後服叁法衣去出家修道爲妙。
這時,堅固念玉就命令太子而告訴他說:『你知道嗎?我曾經從先宿耆舊之處聽過:如果轉輪聖王的金輪離開本處的話,王的壽命就已不多了。我現在已享受過人中的福樂了,應該要更加方便,以便遷受于天福才對。因此,我現在欲剃除須發,欲服叁法衣去出家學道。現在將四天下委付給你,你就應該自己勉力,要存心體恤民物才是。』這時,太子受王的教訓後,那時,堅周念王就剃除須發,穿叁種法衣,出家去修道。
這時,國王出家過七天後,那個金輪寶就忽然不現,那位典輪的人就去報告國王而說:『大王!當知!現在金輪寶已忽然不現了。」那時國王很不悅,就往詣堅固念王之處,到達後,白王說:「父王!當知!現在金輪寶已忽然不現了。」這時,堅固念王對其王子說,『你不可懷憂,不可不悅。此金輪寶並不是你的父王所産製的。你只要勤行聖王的正法就是了。如行正法後,在于十五月月滿之時,用香湯沐浴,然後被婇女圍遶之下,升上正法殿之上,那個時候金輪神寶就會自然的出現。輪有千幅,其光色都具足,可說是天匠所造的,並不是世間所有的。」
王之子白其父王說:『轉輪聖王的正法是如何?應當要怎樣去實行呢?』王告訴其子說:『當依于法,要立法而具法。要恭敬尊重,觀察其法,要以法爲首,要守護其正法。其次,應當要用法去誨諸婇女,又應以法護視教誡諸王子,以及大臣、群僚、百官,和諸人民、沙門、婆羅門,下至于禽獸、都應該要護視。』
又告訴其子說:『其次,在你的國土境內所有的沙門、婆羅門當中,如有履行清真,功德具足,精進不懈,離去憍慢,忍辱仁愛,在于閑處獨自修習,獨自于止息,獨到于涅槃的,而自除其貪欲,化導他人除去貪欲,自除其瞋恚,化導他人除去瞋恚,自除其愚癡,化導他人除去愚癡。處在于汙染之世,而不被染,在于惡世,而不作惡,居于愚而不愚,可著執而不去執著,可住而不住,可居而不居(這幾句均一樣的提示行道之人不被一切所汙染,不同汙入流)。其身行都質直,口言也質直,意念也質直。身行清淨,口言清淨,意念清淨,正命清淨,仁慧無厭,衣食知足,持缽而乞食,以福蔭衆生。有如是的人的話,你就應當常常去拜谒,隨時去谘問如下之事:凡所修之行,到底是以甚麼爲善?甚麼爲惡?甚麼爲之犯?甚麼叫做不犯?甚麼人可以親近?甚麼人不可以去親近?甚麼事可以作?甚麼事不可以作?施行甚麼法,才能長夜受樂?你谘問了後,就用你的意去觀察,應該要行的就去行,應該舍棄的就舍棄。國內如有孤老之人的話,就應該去拯給他,有貧窮困劣的人如來求助于你的話,就千萬不可違逆他。國家既有的舊法,你不可以把它改易,這就是轉輪聖王所修行之法,你當奉行!』」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這時,轉輪聖王受父王之教言後,就如說去修持履行。後來,在于十五日月滿之時,以香湯沐浴,然後升在高殿上,被婇女所圍遶之時,自然的,輪寶乃忽現在于其前。輪有千輻,光色都具足,爲天匠所造,並不是世間所有的。乃爲真金所成,輪徑有一丈四尺之大。這時,轉輪王默自念言:『我曾經從先宿耆舊之處聽過,如剎帝利王以水澆于其頭上之種(正式灌頂爲王),在于十五日月滿之時,以香湯沐浴,然後升上寶殿上,被婇女圍遶之時,自然的,有金輪之忽現于前。其輪有千輻,光色都具足,爲天匠所造的,並不是世間所有的,是真金所成的,輪徑有一丈四尺之大,此則名叫轉輪聖王。而現在此輪寶之出現,是否是這種道理的靈驗呢?現在我甯可試一試此輪寶爲是。』
這時,轉輪王就召集四種軍兵,向金輪寶,而偏露自己的右臂,右膝著在于地,
又用右手去摩扪金輪,而對它說:『爾向東方,如法而運轉,不可違逆常則。』金輪就向東而轉。這時,王則率領四兵,隨從在其後面,金輪寶之前,有四神在引導,輪所休住之處,王就止其駕。那時,東方的諸小國王看見大王之來臨,就用全缽去盛銀粟,用銀缽去盛金粟,趣至于王所,禮拜後白王說:『善來!大王!現在這東方的土地都豐樂,人民熾盛,其志性都仁和,都慈孝忠順,唯願聖王,能在于此,以便治正!我們當會爲您的給使,在您的左右,承受所應當做的!』這時,轉輪大王對諸小王說:『止!上!諸位賢者!你們則爲供養我,但當以正法去治國,不可使有偏枉,不可使國內有非法的行爲,這樣做,就名叫做我之所治的了。」
那時,諸小國王聽此教言後,就從大王巡行諸國,而至于東海之表。其次,乃向南方、西方、北方而行,都隨在金輪之後而行。所至之處,當地的諸國王都各獻其國土,都一如東方的諸小國之比類。這時,轉輪王既隨金輪,周行于四海,都以王道去開化,去安慰庶民,然後,已還回其本國。這時,金輪寶就在于宮門上的虛空中而住。當時的轉輪王乃踴躍而說:『此金輪寶…
《六 轉輪聖王修行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