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十课

  

第十课

  

思考题

  1.请从不可思议与原本清净两个方面谈谈有境般若,也说说我们应怎样将其落实在实际行持中?

  2.佛陀获得成佛授记的主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想?我们应怎样看待不同经典对同一公案所作的或广或略的宣说,以及存在差异这一事实?

  3.恭敬受持《般若摄颂》与念诵金刚盔甲的时代意义是什么?我们应怎样受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般若摄颂》,现在讲有境般若,也即远离一切分别心的智慧。当然,《般若摄颂》跟其他法门比较起来有点难懂。有些学习般若而未报名参加闻思班的居士,经常给我打电话说:为什么听净土方面的教言有感觉而听般若没感觉?虽然我们很认真地听了,但却不知道您在讲什么,您可不可以用我们能听懂的语言来解说?我说:我是想尽一切办法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叙述,但因般若本来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困难。

  可能大家也清楚,人们始终认为万事万物存在,而般若却将一切抉择为空性,这显然跟凡夫人的分别念相违,所以接受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一直执著为有,就始终在实有方面串习,否则将永远滞留在实有的层面上,这显然不合理。因为孩童玩耍的时间毕竟有限,到成年时他就不会再对原来的玩耍用具产生兴趣,所以大家皆应认真学习这样的甚深般若,而这也有非常大的意义。

  下面宣说有境般若的第三个科判:

  壬三、宣说不可思议:

  

导师说想是此岸,破想而断趋彼岸,

  

离想得此到彼岸,彼等安住佛经意。

  本颂是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他对人法所摄的万事万物存在着有实无实的想或执著,那在此期间就不可能离开世间。也就是说,只要有三轮的执著,就不可能离开三有轮回的生死此岸,而一旦破除了这样的想,就能趋向彼岸。我等导师善逝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还在其他经典中说:“何时起想,彼时流转。”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有想的执著,什么时候就将在三界轮回中流转,而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因此,我们皆应依靠诸佛菩萨的胜妙智慧来作观察,若能观察则会发现对境万法没有任何的相,进而也能远离执著它们的想,而得到般若空性的真实法性意义。若能如此,那就到达了道的彼岸。而这样的人,也已安住佛经所讲真正现空双运的境界当中了。

  尽管诸法实相远离障垢、本来清净,但我们却以分别念进行染污,而未懂得它真正的意义,从而生起了有无、生灭等执著妄想。若大家能以与法相应的入定境界来进行修持,那最终也能获得真正远离一切执著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多。

  大家还应了知,严格来讲分别忆想就是魔。《大智度论》云:“若分别忆想,则是魔罗网,不动不依止,是则为法印。”龙猛菩萨说:若分别妄想,始终执著有实无实的相状,其实这就是魔王给我们撒的网;一旦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如如不动,再不依止任何的边,这就是佛陀所讲的真正空性法印。而什么时候我们入定于这样的法界,无破无立的本性就能了达,此时也究竟通达了般若波罗蜜多。

  当然,我们现在要么是有的执著、要么是空的执著,对凡夫人来讲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些人说:我好痛苦,怎么样入定也没办法安住,始终处于一种有无的执著相当中。对初学者来讲这应该是有的,但到一定的时候无的执著也不会存在,就像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所讲那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意思是说,若断除一切执著相,这个时候中观或般若的见解才算圆满。作为初学者,现在就想进入这样的般若实相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也不能发愁,而应通过入定或剖析的方式逐渐使心趋入正道。就像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中所讲那样:“凭借随同法性的无分别智慧灭尽一切想,入定于真实法界中。”

  对于远离一切想的法性或法界,虽然有时候说一无所得,有时候说一无所有,有时候说远离一切戏论,但讲的就是万法的实相。《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大家对这里的“无所得”就不要理解成单空的无有,因为它代表远离戏论的境界。

  壬四(宣说原本清净)分二:一、有情为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二、证悟如是之功德。

  癸一、有情为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

  

设佛恒河沙数劫,住世普传众生音,

  

本净有情岂能生?此即行持胜般若。

  假设作为量士夫的如来正等觉佛陀,在这个世界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几百万年、几千亿年,而是恒河沙数劫中不入涅槃;住世期间,佛陀也以清净的语言在无量众生前普遍传扬“众生本体存在”的音声。虽然如此,但因众生的本体本来都是空性、清净、无生的缘故,就不会因为佛陀这样宣说而变成实有或者产生。

  大家也清楚,在抉择万法方面佛陀最权威,但是否佛陀说众生存在众生就存在呢?也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也没办法改变万法的真理。唯一说真实语的佛陀在相关经典中也说:如来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一切万法的本性本来如是而住。怎么住呢?以远离一切戏论的方式安住。所以包括佛陀在内,世界上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人物,也无力改变万法的法性,即不可能让万法的本性变成真实存在或者产生,那何况说让菩萨如此行持呢?所以大家皆应如是了达万法的法性。

  有人讲:某某法师对我的恩德非常大,因为他将万法抉择成了空性。若万法本来不是空性,而他却将之抉择为空性,那就犯了大的错误,因为这违犯了真理。但万法本来就是空性,只因我们未认识才产生误解,如今依靠上师的窍诀或其他中观论师的讲解,已使我们通达、明白,那就应该感谢他们。

  而谁见到了无生的意义,谁就在真正行持最殊胜的智慧波罗蜜多。《华严经》云:“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意思是说,分别的这些蕴界处所摄的万事万物,它们的本性本来都是空性寂灭的,因为是空性的缘故,灭也没有,这就是无生的真正含义。为什么说“不生不灭般若之本体”,就是因为不生不灭的含义就是般若空性,而这样的空性正是一切万法的本体。虽然在众生的迷乱显现面前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法,但它们的本体全都远离一切执著相,而这样的本体并非释迦牟尼佛独创,因为万法的本体本来如是。当然,若我们能按月称论师的中观理论来作分析,就能了达这样的道理。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诸法存在或有产生,但通过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来作剖析,就能了知无欺显现的万法皆非真实存在。《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在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中,四生的观察方式讲得非常细致,若我们能依之抉择,就能了达诸法空性或不生并非口头虚语。对有信仰的人来讲,只要说佛陀或龙猛菩萨说就可以了;而对没有信仰的无神论者或邪见较重的人来说,通过这样的推理来跟他们辩论就很重要。比如:你承不承认诸法有产生?如果他说有产生,那就问:是自生还是他生,或者是共生还是无因生?可能好长时间他都反应不过来。尔后他会问什么叫自生、什么叫他生?自他有什么不懂,你就是自己,他就是除了你以外的另一者……这样慢慢给他解释,最后他也会心服口服。

  以前我讲《中论》时,每天都想找一个分别念极强且不承认佛教正理的博士等来作辩论,虽然天天盼望,但也未能如愿。当然,在佛学院不可能听到他们的名声,到外面去时很多人又不知空性的意义,这样一直没有机会。真的,若我们能通过中观的理证来作分析,就不会认为佛教是迷信或仅仅是信仰,而会认为佛教的信仰完全是理性的。当然,对有信心的人来讲圣言最有说服力,而没有信心的人则应依靠推理来生起正信。为什么说中观和因明对佛教的弘扬能起重大作用,其原因就在这里。从古至今有这么多宗教、这么多学说,但佛教真理在理论上从来没有遭受过历史性的毁灭或破坏,这也要归功于因明和中观。

  所以对有智慧的人来讲,中观的胜义理论和因明的世俗理论不得不学,如果不懂,自相续就很难生起《定解宝灯论》所讲那样的定解。如果没有定解,说服别人就很困难,因为自己都犹豫不定,还处在怀疑中,那怎能与人辩论呢?所以,只要我们闻思过因明和中观,在别的宗教或学术面前就会有把握。就像身穿极坚盔甲的勇士从来不会畏惧上战场一样,因为别人怎么样向他射箭,也不可能伤到他的身体。相反,若我们非常脆弱,那就不敢面对。对学院常住的道友来讲,大家学了那么多中观和因明,自然在外道或不信佛教的人面前,从理论上辩论就不会害怕,我想各位一定能胜伏他们。

  癸二、证悟如是之功德:

  

如来此述某一时,我随说胜波罗蜜,

  

尔时先佛授记我,未来之时得成佛。

  同一公案,有些经典以简略的方式宣说,有些经典宣说得非常广,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讲,略说主要针对钝根者,或者信心比较大的人;而广说主要针对喜欢理论的人,或分别念较重者。比如这是一个有信心的人,那只要简单说:佛陀在燃灯佛前获得了成佛的授记,他就会相信。如果是分别念比较重的人,就要给他讲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节……说得越细他越能生信。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若简单给他说你要修空性,他就会说:什…

《般若摄颂释 第十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