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十課

  

第十課

  

思考題

  1.請從不可思議與原本清淨兩個方面談談有境般若,也說說我們應怎樣將其落實在實際行持中?

  2.佛陀獲得成佛授記的主因是什麼?對此你有何感想?我們應怎樣看待不同經典對同一公案所作的或廣或略的宣說,以及存在差異這一事實?

  3.恭敬受持《般若攝頌》與念誦金剛盔甲的時代意義是什麼?我們應怎樣受持?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宣講《般若攝頌》,現在講有境般若,也即遠離一切分別心的智慧。當然,《般若攝頌》跟其他法門比較起來有點難懂。有些學習般若而未報名參加聞思班的居士,經常給我打電話說:爲什麼聽淨土方面的教言有感覺而聽般若沒感覺?雖然我們很認真地聽了,但卻不知道您在講什麼,您可不可以用我們能聽懂的語言來解說?我說:我是想盡一切辦法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來敘述,但因般若本來都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很困難。

  可能大家也清楚,人們始終認爲萬事萬物存在,而般若卻將一切抉擇爲空性,這顯然跟凡夫人的分別念相違,所以接受起來也會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爲自己一直執著爲有,就始終在實有方面串習,否則將永遠滯留在實有的層面上,這顯然不合理。因爲孩童玩耍的時間畢竟有限,到成年時他就不會再對原來的玩耍用具産生興趣,所以大家皆應認真學習這樣的甚深般若,而這也有非常大的意義。

  下面宣說有境般若的第叁個科判:

  壬叁、宣說不可思議:

  

導師說想是此岸,破想而斷趨彼岸,

  

離想得此到彼岸,彼等安住佛經意。

  本頌是說,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只要他對人法所攝的萬事萬物存在著有實無實的想或執著,那在此期間就不可能離開世間。也就是說,只要有叁輪的執著,就不可能離開叁有輪回的生死此岸,而一旦破除了這樣的想,就能趨向彼岸。我等導師善逝如來正等覺釋迦牟尼佛,還在其他經典中說:“何時起想,彼時流轉。”意思是說,什麼時候有想的執著,什麼時候就將在叁界輪回中流轉,而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解脫。因此,我們皆應依靠諸佛菩薩的勝妙智慧來作觀察,若能觀察則會發現對境萬法沒有任何的相,進而也能遠離執著它們的想,而得到般若空性的真實法性意義。若能如此,那就到達了道的彼岸。而這樣的人,也已安住佛經所講真正現空雙運的境界當中了。

  盡管諸法實相遠離障垢、本來清淨,但我們卻以分別念進行染汙,而未懂得它真正的意義,從而生起了有無、生滅等執著妄想。若大家能以與法相應的入定境界來進行修持,那最終也能獲得真正遠離一切執著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般若波羅蜜多。

  大家還應了知,嚴格來講分別憶想就是魔。《大智度論》雲:“若分別憶想,則是魔羅網,不動不依止,是則爲法印。”龍猛菩薩說:若分別妄想,始終執著有實無實的相狀,其實這就是魔王給我們撒的網;一旦在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中如如不動,再不依止任何的邊,這就是佛陀所講的真正空性法印。而什麼時候我們入定于這樣的法界,無破無立的本性就能了達,此時也究竟通達了般若波羅蜜多。

  當然,我們現在要麼是有的執著、要麼是空的執著,對凡夫人來講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些人說:我好痛苦,怎麼樣入定也沒辦法安住,始終處于一種有無的執著相當中。對初學者來講這應該是有的,但到一定的時候無的執著也不會存在,就像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所講那樣:“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意思是說,若斷除一切執著相,這個時候中觀或般若的見解才算圓滿。作爲初學者,現在就想進入這樣的般若實相確實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也不能發愁,而應通過入定或剖析的方式逐漸使心趨入正道。就像麥彭仁波切在《般若攝頌釋》中所講那樣:“憑借隨同法性的無分別智慧滅盡一切想,入定于真實法界中。”

  對于遠離一切想的法性或法界,雖然有時候說一無所得,有時候說一無所有,有時候說遠離一切戲論,但講的就是萬法的實相。《楞嚴經》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所以大家對這裏的“無所得”就不要理解成單空的無有,因爲它代表遠離戲論的境界。

  壬四(宣說原本清淨)分二:一、有情爲例之諸法原本真實清淨;二、證悟如是之功德。

  癸一、有情爲例之諸法原本真實清淨:

  

設佛恒河沙數劫,住世普傳衆生音,

  

本淨有情豈能生?此即行持勝般若。

  假設作爲量士夫的如來正等覺佛陀,在這個世界不是一年、兩年,也不是幾百萬年、幾千億年,而是恒河沙數劫中不入涅槃;住世期間,佛陀也以清淨的語言在無量衆生前普遍傳揚“衆生本體存在”的音聲。雖然如此,但因衆生的本體本來都是空性、清淨、無生的緣故,就不會因爲佛陀這樣宣說而變成實有或者産生。

  大家也清楚,在抉擇萬法方面佛陀最權威,但是否佛陀說衆生存在衆生就存在呢?也不是。爲什麼呢?因爲佛陀也沒辦法改變萬法的真理。唯一說真實語的佛陀在相關經典中也說:如來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一切萬法的本性本來如是而住。怎麼住呢?以遠離一切戲論的方式安住。所以包括佛陀在內,世界上最偉大、最了不起的人物,也無力改變萬法的法性,即不可能讓萬法的本性變成真實存在或者産生,那何況說讓菩薩如此行持呢?所以大家皆應如是了達萬法的法性。

  有人講:某某法師對我的恩德非常大,因爲他將萬法抉擇成了空性。若萬法本來不是空性,而他卻將之抉擇爲空性,那就犯了大的錯誤,因爲這違犯了真理。但萬法本來就是空性,只因我們未認識才産生誤解,如今依靠上師的竅訣或其他中觀論師的講解,已使我們通達、明白,那就應該感謝他們。

  而誰見到了無生的意義,誰就在真正行持最殊勝的智慧波羅蜜多。《華嚴經》雲:“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意思是說,分別的這些蘊界處所攝的萬事萬物,它們的本性本來都是空性寂滅的,因爲是空性的緣故,滅也沒有,這就是無生的真正含義。爲什麼說“不生不滅般若之本體”,就是因爲不生不滅的含義就是般若空性,而這樣的空性正是一切萬法的本體。雖然在衆生的迷亂顯現面前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法,但它們的本體全都遠離一切執著相,而這樣的本體並非釋迦牟尼佛獨創,因爲萬法的本體本來如是。當然,若我們能按月稱論師的中觀理論來作分析,就能了達這樣的道理。

  以前我們一直認爲諸法存在或有産生,但通過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來作剖析,就能了知無欺顯現的萬法皆非真實存在。《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在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中,四生的觀察方式講得非常細致,若我們能依之抉擇,就能了達諸法空性或不生並非口頭虛語。對有信仰的人來講,只要說佛陀或龍猛菩薩說就可以了;而對沒有信仰的無神論者或邪見較重的人來說,通過這樣的推理來跟他們辯論就很重要。比如:你承不承認諸法有産生?如果他說有産生,那就問:是自生還是他生,或者是共生還是無因生?可能好長時間他都反應不過來。爾後他會問什麼叫自生、什麼叫他生?自他有什麼不懂,你就是自己,他就是除了你以外的另一者……這樣慢慢給他解釋,最後他也會心服口服。

  以前我講《中論》時,每天都想找一個分別念極強且不承認佛教正理的博士等來作辯論,雖然天天盼望,但也未能如願。當然,在佛學院不可能聽到他們的名聲,到外面去時很多人又不知空性的意義,這樣一直沒有機會。真的,若我們能通過中觀的理證來作分析,就不會認爲佛教是迷信或僅僅是信仰,而會認爲佛教的信仰完全是理性的。當然,對有信心的人來講聖言最有說服力,而沒有信心的人則應依靠推理來生起正信。爲什麼說中觀和因明對佛教的弘揚能起重大作用,其原因就在這裏。從古至今有這麼多宗教、這麼多學說,但佛教真理在理論上從來沒有遭受過曆史性的毀滅或破壞,這也要歸功于因明和中觀。

  所以對有智慧的人來講,中觀的勝義理論和因明的世俗理論不得不學,如果不懂,自相續就很難生起《定解寶燈論》所講那樣的定解。如果沒有定解,說服別人就很困難,因爲自己都猶豫不定,還處在懷疑中,那怎能與人辯論呢?所以,只要我們聞思過因明和中觀,在別的宗教或學術面前就會有把握。就像身穿極堅盔甲的勇士從來不會畏懼上戰場一樣,因爲別人怎麼樣向他射箭,也不可能傷到他的身體。相反,若我們非常脆弱,那就不敢面對。對學院常住的道友來講,大家學了那麼多中觀和因明,自然在外道或不信佛教的人面前,從理論上辯論就不會害怕,我想各位一定能勝伏他們。

  癸二、證悟如是之功德:

  

如來此述某一時,我隨說勝波羅蜜,

  

爾時先佛授記我,未來之時得成佛。

  同一公案,有些經典以簡略的方式宣說,有些經典宣說得非常廣,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一般來講,略說主要針對鈍根者,或者信心比較大的人;而廣說主要針對喜歡理論的人,或分別念較重者。比如這是一個有信心的人,那只要簡單說:佛陀在燃燈佛前獲得了成佛的授記,他就會相信。如果是分別念比較重的人,就要給他講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什麼情節……說得越細他越能生信。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若簡單給他說你要修空性,他就會說:什…

《般若攝頌釋 第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