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课▪P3

  ..续本文上一页要证悟空性,利益众生的事业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因为只要证悟空性,依靠空性的法力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毫无疑问会利益众生。其实,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也可看出有些人内在的证悟与境界。如果内在真正有一些证悟,绝对会利益众生,而且利益众生的事业会非常广大,持续的时间也会很长。虽然表面上看来,菩萨与凡夫都是人,但境界不同的原因,在摄持众生方面就完全不相同。所以在座的道友一定要有内在的证悟。

  而真正的证悟并不是色法,如果是色法,眼睛一看就知道:噢!你证悟了,他没有证悟。但并不是这样,因为这唯有依靠比量和其他方式来了知。如果自私自利的心越来越少,对世间的执著越来越轻,在世俗中对空性法门越来越有兴趣,那在反观自心时,很有可能会通达心的本来面目。

  若真正通达心性,即使诸佛菩萨来到面前,也不可能动摇你的心。一旦出现这样的境界,利益众生的事业自然就会出现,因为证悟空性必定会利益众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缘起规律。大家也清楚,在历史上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的所作所为可以感动无数的人,这是因为证悟者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依靠他的发心力很多众生都不知不觉被摄受。虽然表面上看来,有些弘法事业非常广大的上师,语言表达方面也并不怎么样,长相也很一般,甚至还会怀疑他们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威力。但实际上,因为他们具有内在证悟的原因,弘法利生的力量就非常大。麦彭仁波切也说:安住空性时,依靠法尔能获得诸佛以无二方式加持的威德力,因此利益众生的事业会丝毫不虚。

  其实,本颂所讲心无所缘的状态就是所谓的寂灭。《秘密不可思议经》云:“若无所缘,心则寂灭。”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所缘,心就得到了寂灭。而在此时,利益众生的事业也会出现。《入菩萨行论》云:“菩萨虽入灭,能成众利益。”其意是说,菩萨虽然没有执著,也即入于法界灭定当中,但利益众生的事业也不会以此而间断。有些人担心:中观或空性不能学得太多,否则不会利益众生。其实不用担心,当你真正已经证悟,或对空性有所认识时,菩提心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另外有些人还说:发菩提心、拿转经轮等各种各样相的执著没有必要,这些应全部放下来,因为空性是最好的。的确空性最好,它是遣除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本,当你对空性有所认识,而世间千千万万众生还没有认识空性,你就会去帮助他们。当然,帮助时也不会有条件,不会像世间人一样——你对我好我就帮助你,你对我不好我就不帮你。只要有生命的众生,就会尽心尽力地去帮助,希望让他们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

  壬三(对加行制造违缘之过患)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须菩提问说月佛,何为喜功德者障?

  

佛言成为障碍多,从中稍略普宣说。

  须菩提在说月释迦牟尼佛前提出这样的问题:喜爱大乘功德的诸位菩萨,在修学般若法门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障碍,哪些是障碍?佛陀告诉须菩提:修学般若空性法门时障碍非常多,其中部分的障碍我在这里宣说。

  一般来讲在《般若经》当中,或在《现观庄严论》里面讲了四十六种魔业(即障碍),一一宣说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清楚哪些是障碍。修学般若空性时,魔王波旬最不高兴,因为依靠般若法门无数众生都能获得解脱,所以魔王会制造种种违缘,当然这也是它们的事业。在学习《般若摄颂》的下文时,我们还要广泛说明,而大家在听受的过程中,也应了知哪些是修学般若的障碍,平时也要引起重视。实在说,修学般若空性的最大障碍就是执著,想必大家都清楚。

  可能在座的很多道友都学过《楞严经》,在《楞严经》中讲了五十种阴魔,对很多人来讲,这些魔障不得不学、不得不知。我听到很多居士说:“我做了一个梦……”还自认为境界很高。其实,这些很难逃脱五十种阴魔(色受想行识五蕴各自具有十种魔业,共有五十种)的境界。比如,我见到毗卢遮那佛的周围有很多佛菩萨围绕,我听到空中诸佛菩萨给我说法……心中也生起欢喜或执著,那这就是色蕴中的魔障。对诸如此类的很多魔业我们都应了知,因为知道以后才能使修行步入正轨。有些大德也说:《楞严经》讲的道理太真实了,魔王波旬特别不高兴,故在佛陀的教法灭时,首先灭的就是《楞严经》。

  所以在修学般若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认识魔障,否则作少少的功德或有一点境界就会生起执著,但这根本没有必要。那天我们几个人在一起开玩笑,一个人说:“某某领导说:堪布已经建了学校,他现在世间八法已经可以了,应该很高兴吧!”当时我说:“如果是为了世间八法,我也不会在这些小孩身上去做。”实在说,如果在这样的事情上我都不能转为道用,那要灭除大圆满或般若所要灭除的执著就更困难了。可是世间人,因为他自己只有这个目标,所以也觉得所有人都会像他一样。不过我们也很理解,因为没有智慧一切都是魔业。

  这里讲,佛陀另外一种名称叫说月。为什么叫说月呢?因为,从佛陀的尊颜中放射出的妙语光芒,可以遣除无量无边所化众生心中的无知黑暗和烦恼酷热,所以才用凉爽、清净的月亮来称呼。其实,不但佛语这样说,在禅宗或大圆满的书籍中,很多法师都用月轮来比喻修行的境界。

  下面就讲一则用月轮来宣说自己修行境界的禅宗公案:以前日本有一位良宽禅师,他居住在山脚下一个茅棚中,生活非常简单。禅师经常出去讲经说法,有一次出去后,一位小偷在他的茅棚中四处翻寻。晚上回来时,他刚好碰见这位小偷,当时小偷特别紧张。那个时候,禅师一边笑着一边说:你两手空空,什么东西都没得到,很失望吧!小偷也不说话。禅师说:我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只有身上这一件衣服,你把它拿走吧!那位小偷抓着衣服就跑了。禅师在月光下赤身坐着遥望清净虚空中的皎洁月轮,不由说道:好可惜啊,这个美丽的月亮也不能给这个可怜的小偷!其实,这是禅宗当中将禅的境界与月轮结合起来的一种表示法。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也能看出禅师生活无比清净和证悟的至高无上。

  虽然说月佛陀在这里说,修学般若时有种种魔障,但只要我们在世俗中不断祈祷上师三宝,在胜义中尽量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这些魔障就能遣除。若能真正安住般若的境界,种种外缘也好、获得也好,都会消于法界。所以大家对这样的般若法,一定要以欢喜心和清净心来希求!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现观庄严论注疏》云:“(一)将诸趣众生安置于获得寂灭果位之所依——善趣的事业;(二)在行为方面,安立自他于成熟之因——四摄事;(三)在见解方面,令众生知晓四谛之见解——通达作为所断的,具有诸烦恼杂染之苦谛与集谛,以及了知作为所取的道谛与灭谛诸清净法;(四)在意乐方面,内心缘于有情之利,将其安立于能如理如实饶益彼等之发心;(五)在行为方面,令其修持六波罗蜜多;(六)(在行为方面,)令其受持趋往佛果之道——修持十善之律仪戒;(七)令其在加行道阶段生起诸法自性为空的修所生慧;(八)令其于见道阶段,灭尽二取之戏论;(九)令其于修道阶段的二地与三地,拥有通达诸法仅为假名之智慧的持戒与安忍;(十)令其在四地、五地与六地三个阶段,于诸法之耽执已无有所得;(十一)令其在菩萨七地,依靠方便善巧而成熟诸有情;(十二)令其在菩萨八地,现证福德广大之菩萨道为代表的三道;(十三)令其(在菩萨八地,)因成熟无分别之智慧,而彻底遣除诸执著;(十四)令其(在菩萨八地,)依凭前者之力,而无勤证得胜妙之菩提;(十五)令其(在菩萨八地,)可以随心所欲地严净佛土;(十六)令其在菩萨九地,决定获得一生成佛之把握;(十七)令其(在菩萨九地,)以获得四无碍解,而成办无边无量的说法等利益有情之事;(十八)令其在菩萨十地,依靠所获之殊胜自在,而前往一切佛刹依止、供养诸佛,并获得听法等无量功德;(十九)令其(在菩萨十地,)于菩提分法的证悟也蒸蒸日上、浩瀚无量;(二十)令其(在菩萨十地,)不失坏二种资粮诸业而成就佛果;(二十一)令其(在菩萨十地,)圆满现见广大之四谛;(二十二)令其(在菩萨十地,)远离诸四种颠倒;(二十三)令其(在菩萨十地,)无有彼等颠倒之根本——相执之理;(二十四)令其(在菩萨十地,)于诸法平等性之境界中,依靠证悟之智而圆满究竟地清净一切垢染;(二十五)令其(在菩萨十地,)彻底地圆满所有资粮;(二十六)令其(在菩萨十地,)无论对有为之轮回,还是无为之涅槃,都找不到或不执著其间的任何差异的,有寂平等之有学道究竟智慧;(二十七)安立究竟之果位——无住大涅槃。”

  (2)此乃藏音。汉意为:“祈祷邬金大宝尊,违缘障碍皆不生,顺缘意乐悉圆满,祈赐共不共悉地。”

  (3)此乃藏音。汉意为:“至尊度母汝遍知,救护恐怖诸痛苦。”

  (4)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