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證悟空性,利益衆生的事業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因爲只要證悟空性,依靠空性的法力和諸佛菩薩的加持力,毫無疑問會利益衆生。其實,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也可看出有些人內在的證悟與境界。如果內在真正有一些證悟,絕對會利益衆生,而且利益衆生的事業會非常廣大,持續的時間也會很長。雖然表面上看來,菩薩與凡夫都是人,但境界不同的原因,在攝持衆生方面就完全不相同。所以在座的道友一定要有內在的證悟。
而真正的證悟並不是色法,如果是色法,眼睛一看就知道:噢!你證悟了,他沒有證悟。但並不是這樣,因爲這唯有依靠比量和其他方式來了知。如果自私自利的心越來越少,對世間的執著越來越輕,在世俗中對空性法門越來越有興趣,那在反觀自心時,很有可能會通達心的本來面目。
若真正通達心性,即使諸佛菩薩來到面前,也不可能動搖你的心。一旦出現這樣的境界,利益衆生的事業自然就會出現,因爲證悟空性必定會利益衆生是一條亘古不變的緣起規律。大家也清楚,在曆史上諸佛菩薩、高僧大德的所作所爲可以感動無數的人,這是因爲證悟者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依靠他的發心力很多衆生都不知不覺被攝受。雖然表面上看來,有些弘法事業非常廣大的上師,語言表達方面也並不怎麼樣,長相也很一般,甚至還會懷疑他們怎麼會有這樣大的威力。但實際上,因爲他們具有內在證悟的原因,弘法利生的力量就非常大。麥彭仁波切也說:安住空性時,依靠法爾能獲得諸佛以無二方式加持的威德力,因此利益衆生的事業會絲毫不虛。
其實,本頌所講心無所緣的狀態就是所謂的寂滅。《秘密不可思議經》雲:“若無所緣,心則寂滅。”意思是說,如果沒有所緣,心就得到了寂滅。而在此時,利益衆生的事業也會出現。《入菩薩行論》雲:“菩薩雖入滅,能成衆利益。”其意是說,菩薩雖然沒有執著,也即入于法界滅定當中,但利益衆生的事業也不會以此而間斷。有些人擔心:中觀或空性不能學得太多,否則不會利益衆生。其實不用擔心,當你真正已經證悟,或對空性有所認識時,菩提心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另外有些人還說:發菩提心、拿轉經輪等各種各樣相的執著沒有必要,這些應全部放下來,因爲空性是最好的。的確空性最好,它是遣除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本,當你對空性有所認識,而世間千千萬萬衆生還沒有認識空性,你就會去幫助他們。當然,幫助時也不會有條件,不會像世間人一樣——你對我好我就幫助你,你對我不好我就不幫你。只要有生命的衆生,就會盡心盡力地去幫助,希望讓他們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利益。
壬叁(對加行製造違緣之過患)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須菩提問說月佛,何爲喜功德者障?
佛言成爲障礙多,從中稍略普宣說。
須菩提在說月釋迦牟尼佛前提出這樣的問題:喜愛大乘功德的諸位菩薩,在修學般若法門的過程中有什麼樣的障礙,哪些是障礙?佛陀告訴須菩提:修學般若空性法門時障礙非常多,其中部分的障礙我在這裏宣說。
一般來講在《般若經》當中,或在《現觀莊嚴論》裏面講了四十六種魔業(即障礙),一一宣說的過程中,我們就會清楚哪些是障礙。修學般若空性時,魔王波旬最不高興,因爲依靠般若法門無數衆生都能獲得解脫,所以魔王會製造種種違緣,當然這也是它們的事業。在學習《般若攝頌》的下文時,我們還要廣泛說明,而大家在聽受的過程中,也應了知哪些是修學般若的障礙,平時也要引起重視。實在說,修學般若空性的最大障礙就是執著,想必大家都清楚。
可能在座的很多道友都學過《楞嚴經》,在《楞嚴經》中講了五十種陰魔,對很多人來講,這些魔障不得不學、不得不知。我聽到很多居士說:“我做了一個夢……”還自認爲境界很高。其實,這些很難逃脫五十種陰魔(色受想行識五蘊各自具有十種魔業,共有五十種)的境界。比如,我見到毗盧遮那佛的周圍有很多佛菩薩圍繞,我聽到空中諸佛菩薩給我說法……心中也生起歡喜或執著,那這就是色蘊中的魔障。對諸如此類的很多魔業我們都應了知,因爲知道以後才能使修行步入正軌。有些大德也說:《楞嚴經》講的道理太真實了,魔王波旬特別不高興,故在佛陀的教法滅時,首先滅的就是《楞嚴經》。
所以在修學般若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認識魔障,否則作少少的功德或有一點境界就會生起執著,但這根本沒有必要。那天我們幾個人在一起開玩笑,一個人說:“某某領導說:堪布已經建了學校,他現在世間八法已經可以了,應該很高興吧!”當時我說:“如果是爲了世間八法,我也不會在這些小孩身上去做。”實在說,如果在這樣的事情上我都不能轉爲道用,那要滅除大圓滿或般若所要滅除的執著就更困難了。可是世間人,因爲他自己只有這個目標,所以也覺得所有人都會像他一樣。不過我們也很理解,因爲沒有智慧一切都是魔業。
這裏講,佛陀另外一種名稱叫說月。爲什麼叫說月呢?因爲,從佛陀的尊顔中放射出的妙語光芒,可以遣除無量無邊所化衆生心中的無知黑暗和煩惱酷熱,所以才用涼爽、清淨的月亮來稱呼。其實,不但佛語這樣說,在禅宗或大圓滿的書籍中,很多法師都用月輪來比喻修行的境界。
下面就講一則用月輪來宣說自己修行境界的禅宗公案:以前日本有一位良寬禅師,他居住在山腳下一個茅棚中,生活非常簡單。禅師經常出去講經說法,有一次出去後,一位小偷在他的茅棚中四處翻尋。晚上回來時,他剛好碰見這位小偷,當時小偷特別緊張。那個時候,禅師一邊笑著一邊說:你兩手空空,什麼東西都沒得到,很失望吧!小偷也不說話。禅師說:我也沒有其他的東西,只有身上這一件衣服,你把它拿走吧!那位小偷抓著衣服就跑了。禅師在月光下赤身坐著遙望清淨虛空中的皎潔月輪,不由說道:好可惜啊,這個美麗的月亮也不能給這個可憐的小偷!其實,這是禅宗當中將禅的境界與月輪結合起來的一種表示法。通過這樣的故事,我們也能看出禅師生活無比清淨和證悟的至高無上。
雖然說月佛陀在這裏說,修學般若時有種種魔障,但只要我們在世俗中不斷祈禱上師叁寶,在勝義中盡量安住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這些魔障就能遣除。若能真正安住般若的境界,種種外緣也好、獲得也好,都會消于法界。所以大家對這樣的般若法,一定要以歡喜心和清淨心來希求!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現觀莊嚴論注疏》雲:“(一)將諸趣衆生安置于獲得寂滅果位之所依——善趣的事業;(二)在行爲方面,安立自他于成熟之因——四攝事;(叁)在見解方面,令衆生知曉四谛之見解——通達作爲所斷的,具有諸煩惱雜染之苦谛與集谛,以及了知作爲所取的道谛與滅谛諸清淨法;(四)在意樂方面,內心緣于有情之利,將其安立于能如理如實饒益彼等之發心;(五)在行爲方面,令其修持六波羅蜜多;(六)(在行爲方面,)令其受持趨往佛果之道——修持十善之律儀戒;(七)令其在加行道階段生起諸法自性爲空的修所生慧;(八)令其于見道階段,滅盡二取之戲論;(九)令其于修道階段的二地與叁地,擁有通達諸法僅爲假名之智慧的持戒與安忍;(十)令其在四地、五地與六地叁個階段,于諸法之耽執已無有所得;(十一)令其在菩薩七地,依靠方便善巧而成熟諸有情;(十二)令其在菩薩八地,現證福德廣大之菩薩道爲代表的叁道;(十叁)令其(在菩薩八地,)因成熟無分別之智慧,而徹底遣除諸執著;(十四)令其(在菩薩八地,)依憑前者之力,而無勤證得勝妙之菩提;(十五)令其(在菩薩八地,)可以隨心所欲地嚴淨佛土;(十六)令其在菩薩九地,決定獲得一生成佛之把握;(十七)令其(在菩薩九地,)以獲得四無礙解,而成辦無邊無量的說法等利益有情之事;(十八)令其在菩薩十地,依靠所獲之殊勝自在,而前往一切佛刹依止、供養諸佛,並獲得聽法等無量功德;(十九)令其(在菩薩十地,)于菩提分法的證悟也蒸蒸日上、浩瀚無量;(二十)令其(在菩薩十地,)不失壞二種資糧諸業而成就佛果;(二十一)令其(在菩薩十地,)圓滿現見廣大之四谛;(二十二)令其(在菩薩十地,)遠離諸四種顛倒;(二十叁)令其(在菩薩十地,)無有彼等顛倒之根本——相執之理;(二十四)令其(在菩薩十地,)于諸法平等性之境界中,依靠證悟之智而圓滿究竟地清淨一切垢染;(二十五)令其(在菩薩十地,)徹底地圓滿所有資糧;(二十六)令其(在菩薩十地,)無論對有爲之輪回,還是無爲之涅槃,都找不到或不執著其間的任何差異的,有寂平等之有學道究竟智慧;(二十七)安立究竟之果位——無住大涅槃。”
(2)此乃藏音。漢意爲:“祈禱邬金大寶尊,違緣障礙皆不生,順緣意樂悉圓滿,祈賜共不共悉地。”
(3)此乃藏音。漢意爲:“至尊度母汝遍知,救護恐怖諸痛苦。”
(4)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