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一課

  

第二十一課

  

思考題

  1.什麼樣的魔業會導致我們從因——加行中退失,了知此理有何必要?

  2.在學完“退失大乘道”這一科判後,你有何感想?既然如此,我們應如何行持?

  3.哪些魔業能讓自己不具足講聞因緣?對此談談你的體會與認識?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般若攝頌》,現在講修學般若的違緣,這分略說和廣說兩個方面,略說前面已經講完了,現在講廣說。

  癸二(廣說)分叁:一、真實違緣之過患;二、出現魔業之原因;叁、宣說違緣損害與否之因。

  子一(真實違緣之過患)分四:一、退失因——加行;二、退失大乘道;叁、不具足講聞因緣;四、宣說以此爲例之其余過患。

  醜一(退失因——加行)分二:一、由智慧不堪能而退失;二、由對般若生疑而退失。

  寅一、由智慧不堪能而退失:

  

繕寫佛此般若時,不同辯才紛湧現,

  

未利衆生似閃電,疾速退失是魔業。

  這裏講,因爲智慧不夠、心力薄弱、發心不清淨、心散亂等因緣會導致魔衆有機可乘。其他經論也講:魔王對非常精進的人沒辦法危害,對非常懶惰的人它覺得沒有必要危害,而中等人卻經常遭受魔衆的損害。

  本頌的意思是說:當繕寫、受持、諷誦、傳講、聽聞佛陀這一究竟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時,很多人會出現以下違緣:

  第一是分別叁時的對境色等的不同辯才。有些人平時並沒這樣觀察,但在聞思或聽聞時,就想起過去許多事情,對現在的法也産生各種執著,對未來也有種種盤算。雖然表面上看來這是一種觀察的智慧,因爲他以種種分別念對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執著、分別、思考,其實這些都是魔障。不僅惡分別念是魔障,除了聽聞的般若教義以外,對其他法分別、執著也是魔障。

  以前憨山大師曾經依止過一位禅師,禅師說:在坐禅的過程中有許多禅病或魔障,比如詩詞歌賦等滔滔不絕地流露出來。大師問:這種禅病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對治呢?禅師說:如果能看破就沒事,如果不能看破,有明眼人痛打一頓,令其入睡,覺時則自消矣!後來憨山大師在五臺山開悟,開悟後有一段時間出現這種禅病,即在好幾天中非常好的偈頌自然而然流露出來,有時短短的時間二叁十頌就出來了,而且不管是文字還是意義都相當殊勝。他發覺這是文字戲論魔,沒有多大的意義,于是開始入睡,但一直睡不著,後來就進入了禅定狀態,這樣共有五天時間。後來他人從窗戶進來,見大師一直在入定,就用引磬敲,十幾響之後就出定了。出定後,原來的相全都沒有。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在禅修或思維般若時,如果出現除了《般若經》以外的觀察萬事萬物的智慧,即出現叁時分別的辯才,比如因明的推理或其他智慧,那就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是掉舉等紛紛湧現。首先是掉舉,即在修行或聞思般若的過程中,心一直在外面散亂,一刹那也不能安住。真的,不要說一堂課,短短的幾分鍾有些人的心也不能專注。昨天中午我院子裏來了一群拉薩那邊的老鄉,他們要求我念一遍《文殊贊》的傳承,大家都知道《文殊贊》不到一分鍾就可以念完,我在念的時候外邊剛好傳來一個聲音,其中一個人就沒辦法專注,馬上東看西看。當時我一邊念一邊想:哎喲!這麼短的法都沒辦法專注。就像這樣,因爲很多世間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外面散亂,自己也不知不覺,那在一小時中聞思修行般若,心也自然會在法義無關的方面去散亂。

  其次是睡眠:不聽法時很清醒,一聽法就打瞌睡,或者即使晚上睡了很長時間,但白天一會兒就倒下去了。再次是昏聩:雖然沒有真實睡覺,但心特別昏沈,也即心一直內收。還有後悔:比如在聞思的過程中:哎喲,早一點不聽課多好,我不看這個書多好……産生對善法的後悔心。還有貪嗔:即在聞思、修行、讀誦時,對怨敵等人和物生起嗔恨心和貪心。其實,貪心、嗔心嚴重的人從眼神中也看得出來,他們特別可憐。的確,在煩惱逼迫人時,很多人身心都沒有自在,也沒慚愧心,哪怕多少人看著也無所謂,因爲身心已經不正常了。

  如果在聞思、讀誦等時,許多煩惱幹擾正常的行爲,那即使表面上在對般若進行修學,對自他有意義的事情也成辦不了;而這就是所謂的魔,或者說真實魔的事業就是這樣的。一旦出現這樣的魔衆,求學、讀誦的心在很快的時間中就會停止。比如,有些人雖然在特別認真地念誦,但一旦産生煩惱,就會把法本放下來馬上離開,像閃電似的,變化非常快。當然,這對自他衆生根本不可能帶來利益。

  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對魔的概念敘述得特別清楚,他是這樣講的:“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1),是故名爲魔。”意思是說,奪走我們的智慧之命,毀壞我們相續中的道法、功德、善根,這就是所謂的魔。雖然人們認爲魔是面目猙獰的可怕形象,其實魔也並不一定是這樣。如果魔是這樣,那我們就可以盡量不跟著它去,或從很遠的地方繞過就可以。可是,真正的魔就在我們相續當中,它會在我們修學甚深般若法門時,于無形之中製造違緣,但人們根本不能認識,也即自己著了魔還不清楚。所以它才能讓我們從修學中很快退失下去,而這就是魔的事業。

  前兩天也講了,在《楞嚴經》裏對魔業講得很清楚。可惜最近我特別忙,沒辦法翻閱很多經論,雖然自己很有興趣。確實,除了做慈善等弘法利生以外,我對世間很多事情都沒興趣,比如與領導、商人等交往。應該說,自己最喜歡、最有興趣的,就是聞思修行大乘佛法,也即依靠智慧的體力在經論的海洋中遊泳。雖然如此,但因時間很緊張,有時連看書或備課的時間都沒有。甚至有些道友打來電話,我也沒有多說的時間,短短一兩句就結束了。這樣的話,很多人都得罪了。所以我以前認識的,不管是藏族也好、漢族也好,很多要好的道友都不理我。我也清楚他們不理我的原因是自己導致的,因爲他們每一次給我說一兩句時我就說:“現在不空,以後再說!”但以後一直不空。當然,不空的原因並不是爲了自己的小小事情,而是想對衆生做一點有利益的事。但是,作爲小人物也做不了什麼,自己也很慚愧。在看了諸佛菩薩的傳記,或了解了前輩上師們的偉大行境之後,就覺得自己特別渺小。但是也沒辦法,也算對自己的一種約束吧!所以一直以這樣的庸人之心作繭自縛,除此之外也沒有什麼。但不管怎麼樣,我確實沒有很多時間參與。

  雖然有些道友有時間,但若天天通過網絡、電話或面談的方式,與社會上的人聊一些無意義的事情,那還不如看諸佛菩薩的經論。因爲深入經論後,才能知道哪些是魔、哪些是修法,而了知以後才能正確取舍。《華嚴經》雲:“覺諸魔事,悉能遠離,佛所攝持。”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覺悟了魔所作的事業,還能完全遠離,這就是佛所攝持。本來聽聞般若的時候,容易出現昏沈、掉舉等魔的事業,但若通過智慧發現:不能這樣,這是魔的事業,而且還能遠離,那此時魔已變成佛了,即佛已作了攝持。可見這非常重要!

  的確,修學般若非常珍貴,就像得到如意寶一樣。而在有了如意寶時,盜賊等就會前來危害(這在後面還會講),但若提高警惕,它們就無機可乘。同樣的道理,在求學的過程中,有智慧的人應提前知道哪些是魔的事業、哪些是佛的事業,若能通過智慧分辨,魔衆就不可能危害你。在《大般若經》中,有專門講魔事業的《魔事品》,在《小品般若經》中也有《魔事品》,《大智度論》中還有《釋魔事品》,等等。所以,有時間、有智慧的人應好好看看。若認真看後就會清楚:現在有些居士或佛教徒天天都口口聲聲說自己如何如何,其實這只是一種魔的事業。即真正懂道理的人會明白:他天天都在炫耀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這充分說明他已被魔攝持了。爲什麼佛經中講:佛教徒需要懂得佛理,攝受大乘佛教徒的上師一定要精通大乘經論,其原因就在這裏。

  所以,大家在修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了知魔障,因爲在修學般若時肯定會有很多障礙,一旦出現才能認識、對治。有些道友問:我以前在家時,工作等都很順利,一出家特別是聽般若以來,天天都瞌睡,睡起懶覺來就像老豬一樣一直醒不過來,這是什麼原因?是不是著魔了?的確是,因爲貪嗔癡等煩惱一直影響著你。在那時若能認識魔且能遠離,則已被佛所攝持。

  寅二、由對般若生疑而退失:

  

講此之際有生疑,導師于此未言及,

  

我名種族地姓氏,不聞棄此是魔業。

  在傳講此般若波羅蜜多時,有些人不但不對此法生起正信反而産生懷疑。當然懷疑的方式比較多:有些人對法義産生懷疑,有些人對詞句産生懷疑……本頌講,有些人心裏想:導師釋迦牟尼佛在此《般若經》中,沒有明確提到我的名字、種族、降生地、姓氏、眷屬、事業等。正因爲沒有授記,依靠此經不久我將成佛就不成立。也即雖然說是說,聽聞此般若的人將很快獲得成就,但也不一定,因爲並未得到授記。由于相續中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産生疑惑,就會以此作爲理由而對般若産生不恭敬心,從而導致不願繼續聽聞下去,致使傳承不能圓滿,甚至産生毀謗等。當然這也是一種魔業。

  有些人在學《現觀莊嚴論》或般若時,剛開始很有興趣,也積極報名參加,但後來就跟剛開始不一樣,這說明魔王波旬一直在製造違緣。若最終自己從學般若的團體中退下來,魔的事業就成功了,魔衆也會歡喜若狂。所以,對般若法門…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