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産生懷疑很不好。

  佛陀在《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中說:“所聞好疑,不善通達、如理作意,是爲魔業。”意思是說,對所聽聞的法産生懷疑,並且對其甚深義沒有如實通達,也沒如理思維和作意,這就是魔業或魔事。此經一共講了叁十九種魔衆的事業(2),方便時大家應看一下。在講了叁十九種魔業後,佛陀說:“善男子!如是乃至好行十不善業,舍于善法,如是一切悉爲魔業。若菩薩成就四法而能超越。雲何爲四?所謂不忘菩提心故,勤修六度不放逸故,住于善巧智成就有情故,住甚深理護持正法故。”雖然在此世界修學會有種種魔的幹擾,但依靠這個經的教證來看,只要不舍衆生、不舍般若空性,很多魔衆都可遠離。所以在觀察修行人時,如果他利益衆生的心越來越猛烈,對空性法門的信心也很堅定,那魔衆就不可能危害他。由此可見,相續中入魔最明顯的標志,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太強和對萬法産生實執。所以,學般若的人對萬法的實執一定不能有。不管是家鄉、親人,還是工作、事業等,如果對世間事物的執著太頑固,就不是件好事。

  在這裏大家應該清楚,佛陀不可能這樣對我們授記,因爲這樣授記根本沒有必要。但從廣義上講,佛陀也作了授記,這在前面已經講過,比如:凡是聽到此法的人,在很快的時間中都將獲得菩提。當然,像對八地菩薩那樣的特殊授記確實沒有。

  現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理由都是相似理,但人們根本不知道,可見不聞思特別不好。如果聞思,相續中的很多懷疑都會煙消雲散。學院中的個別道友,剛來時懷疑、邪見特別重,但在聽法五六年或七八年後,讓他提問題也提不出來,好像全都摧毀完了一樣。雖然剛來時好像腸子都沒有,因爲滿肚子裝的都是懷疑,但在學院不斷聞思修行一段時間後,懷疑全都沒有了,這就是佛法的加持。以前一位道友說:“雖然我對佛教有很多疑問,但這只是沒有看書的原因,如果看書,它們都會煥然冰釋,因爲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在經論中早就說得清清楚楚。”我覺得他說得非常正確!

  所以,當我們對菩提道、叁世因果、前世後世等方面有疑惑時,最好在有智慧的人前提出來,通過互相辯論或交談後,自相續的邪念就可根除。自古以來,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推翻佛教的因果理論,從而建立無神論或無因果論等低劣學說。因此,作爲佛教徒應該勇敢捍衛佛法,因爲我們完全有把握、有能力。當然這並非虛吹,只要懂得佛教的真理,人們相續中的疑惑和邪念就可一並遣除,只不過有些佛教徒並不一定跟得上佛教的智慧而已。對學得特別好的人來講,他能跟得上,但有些雖然在道理上明白,也不一定說出來,也有這種情況。

  這次學習般若,我覺得很重要,因爲裏面的內容很深,而且還涉及到很多修行問題。好多道友以前就是因爲沒有聞思過,所以有點點的相就執著得很厲害。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對相的執著特別向往,比如:我想看到光、彩虹、舍利等。有一個人說:“我求法的目的就是爲了在死後降下很多舍利。”就像這樣,每一個人對相的執著都不相同。但在修學般若空性的教義後,很多執著從深廣兩方面來作觀察就能遣除。

  醜二(退失大乘道)分叁:一、以比喻說明舍棄遍智之因——大乘;二、以比喻說明尋求劣道;叁、以比喻說明從下乘中尋覓大菩提。

  寅一、以比喻說明舍棄遍智之因——大乘:

  

不明此理舍根本,愚昧不解尋枝葉。

  由于很多人都不明白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顯密佛法根本的道理,從而舍棄樹根、樹幹般的一切諸佛之根本的般若,而去尋求樹枝和樹葉般的其他劣乘法,那就得不到真實究竟的佛陀果位,所以這也是一種魔業。

  在《大般若經》中,佛陀用諸如此類的很多比喻說明了舍棄般若唯求他法的行爲非常不合理,比如:已經找到大海,還要去尋求牛蹄迹的水,這是非常愚癡的行爲(3);已經找到如意寶,還要在另外一個地方去尋求水晶球,這也很愚蠢(4)……《大智度論》中還說(5):如果菩薩修學其他經典,舍棄般若波羅蜜多法,終究不可得到薩婆若(指圓滿遍智),而這種行爲就是舍根本攀枝葉。只需求枝葉的話,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比如撿木材,只取枝葉的話,就得不到好的木材。以前有一種說法叫舍本逐末,意思是說,舍棄根本、唯求枝葉的行爲非常不合理。

  其實,《大智度論》是《大品般若經》(即《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解釋,所以也叫《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它乃龍猛菩薩著,鸠摩羅什大師由梵譯漢。其中先引用《大品般若經》的經文,然後再進行解釋。對想懂得般若法的人來講,一定要看看《大智度論》。以前我很想將它翻譯成藏文,因爲藏文當中沒有。但人的一生太短了沒辦法,只有看下一世有沒有機會。要翻譯的話,好幾年才能譯出來。我看過《大智度論》,內容還是比較好懂,翻譯的話應該沒問題。

  接著上面講:對希求解脫道的大乘佛教徒來講,一定要希求甚深的空性法門,因爲其他法並不重要。雖然有些人強調《太上感應篇》,有些人強調《了凡四訓》,有些人強調《弟子規》……但這些只是將衆生引入解脫道的暫時方便。雖然剛開始強調也未嘗不可,但若把它當作最究竟的解脫因緣,那就舍本逐末了。所以不管是法師還是其他身份的人,如果一味希求或弘揚這些法,般若空性卻放在那裏,就不合理!有些人說:“空性很深,沒有必要看。”其實這種說法是魔業,誰這樣說,就說明魔已入于他的心。的確,對所有衆生來講,皆應逐漸趣入空性,因爲沒有它就不可能得到任何聖者之法。所以,沒有讓衆生希求真正的如意寶,只以一些相似法來耽誤,就不合理。故大家在以後弘揚佛法的過程中,一定要盡心盡力將此法介紹給衆生。當然,因爲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暫時講一些簡單的名言戲論法,比如《弟子規》,這也很好。但是,我們千萬不能把它看作最究竟的解脫之法,否則就舍根本取枝葉了。

  但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卻以《毗奈耶經》、《阿含經》等小乘極個別經典來駁斥大乘佛法,這非常可笑,毫無疑問是魔業。只要我們看一些大乘經典,比如剛才講的《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還有《楞嚴經》等,就會了知小乘希求自私自利的心,根本不能作爲最終的目標。可是現在世界上,包括大乘佛教影響很深的地方,有些人卻把它當作最究竟的法來對待,甚至還對大乘毀謗,這非常可憐!當然,比起進入外道來他們也很幸運,因爲即生遇到了佛法。但遇到佛法後卻沒得到根本,因爲唯一甘露妙藥的空性法門他們根本不懂。

  還有人這樣認爲:“般若法不重要,我要去求大圓滿。”其實,離開了般若空性,大圓滿根本得不到。相信看過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四心滴》和《叁大休息》的人都清楚,歸根結底它們都抉擇一個本來清淨的大空性。就像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講的一樣:“印度具德月稱師,藏地榮索秋桑尊,異口同聲一密意,建立本淨大空性。”意思是說,印度的月稱論師和藏地的榮索秋桑班智達,異口同聲建立本來清淨的大空性。所以不懂般若空性,對大圓滿傳承祖師榮索班智達和無垢光尊者所建立的空性就不可能通達。

  現在很多人給我說:“我不要《般若攝頌》,您可不可以給我開一個條子,我要請密法,這個紅包給您!”但是,將《般若攝頌》放棄,依靠紅包得到一個大圓滿法本,也不一定能成就。因爲大圓滿所講的就是《般若攝頌》的空性,除此之外並沒別的。但很多人都認爲,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甚深的法,那就不合理!

  寅二、以比喻說明尋求劣道:

  

如得象複尋象迹,聽聞般若尋經同。

  這裏的比喻講:有些人在尋大象時已經得到了大象,但他卻將之放置一旁,反而去尋找大象的腳印,很明顯這很愚癡。同樣的道理,在聽聞諸佛菩薩的智慧結晶——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果沒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修學,反而去希求間接趨入空性的經典,那這與比喻所說的一樣,也是魔業。佛陀在《大般若經》中問須菩提:有些人已得到大象,但他還要尋找象迹,這個人聰不聰明?須菩提說:不聰明,很愚癡!佛陀說:善男子、善女子!已經獲得般若波羅蜜多的人還要尋找其他二乘法門與此比喻完全相同,當知這是魔業(6)。

  《華嚴經》雲:“開闡二乘,隱覆深法,是爲魔業。”意思是說,如果開顯、闡明二乘聲聞緣覺的法,卻隱覆甚深的大乘法,這就是魔業。所以,有些法師一直講一些小乘有部和經部的《俱舍論》、戒律、因明等,而不讓衆生趨入大乘空性,這也是一種魔業。現在極個別佛學院和女衆道場專門學戒律,而不學大乘空性,有些人一輩子學邏輯學或因明,卻不學般若,這些都不太好!

  以前我去泰國時有一種很深的感覺,覺得藏地是非常圓滿的一個寶土,因爲一切顯密佛法都圓融無違。所以,如果想讓佛法在相續中完整得到,就要選擇藏傳佛教。當然這完全依賴前輩大譯師和大班智達們的恩德,藏地佛法如今才完好無損地存在。而現在我們能得到這樣的佛法,也確實非常有福分。但這並非自我吹捧與宣揚,有智慧的人可以放眼全球:有些地方只是片面聞思幾部顯宗經論就夠了,再不願求其他的法;有些地方連這樣的聞思都沒有。但從理論或以正理趨入正法確實是無謬的正道,所以在座的道友皆應經常反觀,看自己到底學的是什麼樣的法。如果沒有時常反省,自己的分別念又那麼雜亂,外面的環境又如是複雜,在這種氛圍中,要尋找真正的光明之路就極爲困難。

  寅叁、以比喻說明從下乘中尋覓大菩提:

  

如人獲具百味食,得妙食尋菲薄食,

  

菩薩得此波羅蜜,羅漢果尋菩提同。

  本頌也以比喻說明:在小乘道中尋找大菩提不可能得到。怎麼得不到呢?…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