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产生怀疑很不好。
佛陀在《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中说:“所闻好疑,不善通达、如理作意,是为魔业。”意思是说,对所听闻的法产生怀疑,并且对其甚深义没有如实通达,也没如理思维和作意,这就是魔业或魔事。此经一共讲了三十九种魔众的事业(2),方便时大家应看一下。在讲了三十九种魔业后,佛陀说:“善男子!如是乃至好行十不善业,舍于善法,如是一切悉为魔业。若菩萨成就四法而能超越。云何为四?所谓不忘菩提心故,勤修六度不放逸故,住于善巧智成就有情故,住甚深理护持正法故。”虽然在此世界修学会有种种魔的干扰,但依靠这个经的教证来看,只要不舍众生、不舍般若空性,很多魔众都可远离。所以在观察修行人时,如果他利益众生的心越来越猛烈,对空性法门的信心也很坚定,那魔众就不可能危害他。由此可见,相续中入魔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太强和对万法产生实执。所以,学般若的人对万法的实执一定不能有。不管是家乡、亲人,还是工作、事业等,如果对世间事物的执著太顽固,就不是件好事。
在这里大家应该清楚,佛陀不可能这样对我们授记,因为这样授记根本没有必要。但从广义上讲,佛陀也作了授记,这在前面已经讲过,比如:凡是听到此法的人,在很快的时间中都将获得菩提。当然,像对八地菩萨那样的特殊授记确实没有。
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理由都是相似理,但人们根本不知道,可见不闻思特别不好。如果闻思,相续中的很多怀疑都会烟消云散。学院中的个别道友,刚来时怀疑、邪见特别重,但在听法五六年或七八年后,让他提问题也提不出来,好像全都摧毁完了一样。虽然刚来时好像肠子都没有,因为满肚子装的都是怀疑,但在学院不断闻思修行一段时间后,怀疑全都没有了,这就是佛法的加持。以前一位道友说:“虽然我对佛教有很多疑问,但这只是没有看书的原因,如果看书,它们都会焕然冰释,因为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在经论中早就说得清清楚楚。”我觉得他说得非常正确!
所以,当我们对菩提道、三世因果、前世后世等方面有疑惑时,最好在有智慧的人前提出来,通过互相辩论或交谈后,自相续的邪念就可根除。自古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推翻佛教的因果理论,从而建立无神论或无因果论等低劣学说。因此,作为佛教徒应该勇敢捍卫佛法,因为我们完全有把握、有能力。当然这并非虚吹,只要懂得佛教的真理,人们相续中的疑惑和邪念就可一并遣除,只不过有些佛教徒并不一定跟得上佛教的智慧而已。对学得特别好的人来讲,他能跟得上,但有些虽然在道理上明白,也不一定说出来,也有这种情况。
这次学习般若,我觉得很重要,因为里面的内容很深,而且还涉及到很多修行问题。好多道友以前就是因为没有闻思过,所以有点点的相就执著得很厉害。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相的执著特别向往,比如:我想看到光、彩虹、舍利等。有一个人说:“我求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死后降下很多舍利。”就像这样,每一个人对相的执著都不相同。但在修学般若空性的教义后,很多执著从深广两方面来作观察就能遣除。
丑二(退失大乘道)分三:一、以比喻说明舍弃遍智之因——大乘;二、以比喻说明寻求劣道;三、以比喻说明从下乘中寻觅大菩提。
寅一、以比喻说明舍弃遍智之因——大乘:
不明此理舍根本,愚昧不解寻枝叶。
由于很多人都不明白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显密佛法根本的道理,从而舍弃树根、树干般的一切诸佛之根本的般若,而去寻求树枝和树叶般的其他劣乘法,那就得不到真实究竟的佛陀果位,所以这也是一种魔业。
在《大般若经》中,佛陀用诸如此类的很多比喻说明了舍弃般若唯求他法的行为非常不合理,比如:已经找到大海,还要去寻求牛蹄迹的水,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3);已经找到如意宝,还要在另外一个地方去寻求水晶球,这也很愚蠢(4)……《大智度论》中还说(5):如果菩萨修学其他经典,舍弃般若波罗蜜多法,终究不可得到萨婆若(指圆满遍智),而这种行为就是舍根本攀枝叶。只需求枝叶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比如捡木材,只取枝叶的话,就得不到好的木材。以前有一种说法叫舍本逐末,意思是说,舍弃根本、唯求枝叶的行为非常不合理。
其实,《大智度论》是《大品般若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解释,所以也叫《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它乃龙猛菩萨著,鸠摩罗什大师由梵译汉。其中先引用《大品般若经》的经文,然后再进行解释。对想懂得般若法的人来讲,一定要看看《大智度论》。以前我很想将它翻译成藏文,因为藏文当中没有。但人的一生太短了没办法,只有看下一世有没有机会。要翻译的话,好几年才能译出来。我看过《大智度论》,内容还是比较好懂,翻译的话应该没问题。
接着上面讲:对希求解脱道的大乘佛教徒来讲,一定要希求甚深的空性法门,因为其他法并不重要。虽然有些人强调《太上感应篇》,有些人强调《了凡四训》,有些人强调《弟子规》……但这些只是将众生引入解脱道的暂时方便。虽然刚开始强调也未尝不可,但若把它当作最究竟的解脱因缘,那就舍本逐末了。所以不管是法师还是其他身份的人,如果一味希求或弘扬这些法,般若空性却放在那里,就不合理!有些人说:“空性很深,没有必要看。”其实这种说法是魔业,谁这样说,就说明魔已入于他的心。的确,对所有众生来讲,皆应逐渐趣入空性,因为没有它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圣者之法。所以,没有让众生希求真正的如意宝,只以一些相似法来耽误,就不合理。故大家在以后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心尽力将此法介绍给众生。当然,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暂时讲一些简单的名言戏论法,比如《弟子规》,这也很好。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把它看作最究竟的解脱之法,否则就舍根本取枝叶了。
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以《毗奈耶经》、《阿含经》等小乘极个别经典来驳斥大乘佛法,这非常可笑,毫无疑问是魔业。只要我们看一些大乘经典,比如刚才讲的《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还有《楞严经》等,就会了知小乘希求自私自利的心,根本不能作为最终的目标。可是现在世界上,包括大乘佛教影响很深的地方,有些人却把它当作最究竟的法来对待,甚至还对大乘毁谤,这非常可怜!当然,比起进入外道来他们也很幸运,因为即生遇到了佛法。但遇到佛法后却没得到根本,因为唯一甘露妙药的空性法门他们根本不懂。
还有人这样认为:“般若法不重要,我要去求大圆满。”其实,离开了般若空性,大圆满根本得不到。相信看过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四心滴》和《三大休息》的人都清楚,归根结底它们都抉择一个本来清净的大空性。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的一样:“印度具德月称师,藏地荣索秋桑尊,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意思是说,印度的月称论师和藏地的荣索秋桑班智达,异口同声建立本来清净的大空性。所以不懂般若空性,对大圆满传承祖师荣索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所建立的空性就不可能通达。
现在很多人给我说:“我不要《般若摄颂》,您可不可以给我开一个条子,我要请密法,这个红包给您!”但是,将《般若摄颂》放弃,依靠红包得到一个大圆满法本,也不一定能成就。因为大圆满所讲的就是《般若摄颂》的空性,除此之外并没别的。但很多人都认为,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甚深的法,那就不合理!
寅二、以比喻说明寻求劣道:
如得象复寻象迹,听闻般若寻经同。
这里的比喻讲:有些人在寻大象时已经得到了大象,但他却将之放置一旁,反而去寻找大象的脚印,很明显这很愚痴。同样的道理,在听闻诸佛菩萨的智慧结晶——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没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修学,反而去希求间接趋入空性的经典,那这与比喻所说的一样,也是魔业。佛陀在《大般若经》中问须菩提:有些人已得到大象,但他还要寻找象迹,这个人聪不聪明?须菩提说:不聪明,很愚痴!佛陀说:善男子、善女子!已经获得般若波罗蜜多的人还要寻找其他二乘法门与此比喻完全相同,当知这是魔业(6)。
《华严经》云:“开阐二乘,隐覆深法,是为魔业。”意思是说,如果开显、阐明二乘声闻缘觉的法,却隐覆甚深的大乘法,这就是魔业。所以,有些法师一直讲一些小乘有部和经部的《俱舍论》、戒律、因明等,而不让众生趋入大乘空性,这也是一种魔业。现在极个别佛学院和女众道场专门学戒律,而不学大乘空性,有些人一辈子学逻辑学或因明,却不学般若,这些都不太好!
以前我去泰国时有一种很深的感觉,觉得藏地是非常圆满的一个宝土,因为一切显密佛法都圆融无违。所以,如果想让佛法在相续中完整得到,就要选择藏传佛教。当然这完全依赖前辈大译师和大班智达们的恩德,藏地佛法如今才完好无损地存在。而现在我们能得到这样的佛法,也确实非常有福分。但这并非自我吹捧与宣扬,有智慧的人可以放眼全球:有些地方只是片面闻思几部显宗经论就够了,再不愿求其他的法;有些地方连这样的闻思都没有。但从理论或以正理趋入正法确实是无谬的正道,所以在座的道友皆应经常反观,看自己到底学的是什么样的法。如果没有时常反省,自己的分别念又那么杂乱,外面的环境又如是复杂,在这种氛围中,要寻找真正的光明之路就极为困难。
寅三、以比喻说明从下乘中寻觅大菩提:
如人获具百味食,得妙食寻菲薄食,
菩萨得此波罗蜜,罗汉果寻菩提同。
本颂也以比喻说明:在小乘道中寻找大菩提不可能得到。怎么得不到呢?…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一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