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群结队地去湖泊洗澡,只是为了身体清凉,有些大象深陷淤泥爬不上来,以致活活被溺死。同样,我们如果贪执柔软舒适的所触,也会像这些大象一样,最终丧命于欲望的泥坑之中。
现在很多人天天想的就是:这件衣服如何细滑、那里按摩如何舒服……还有些人为了身体白皙动人等去洗黑泥澡,四川连公共汽车上都在打广告,只要广告打得成功,人们就觉得肯定很好,对身体接触方面特别重视。众生有时看来的确可怜,如果没有造业,希求皮肤好、身材好倒不要紧,但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吸引异性,在这方面造了许多贪爱的业,以及其他种种可怕的业,真的没有必要!
除了五根识贪执外境外,《窍诀宝藏论》中还讲了意识对外境的贪著,如云:“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心若迷恋诸法,对男女、财物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
因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对境,不要特别去执著,一旦产生执著,则要马上认识到这是堕入恶趣之因,依靠正知正念来对治。原来有个教授在演讲时说,汉传佛教出家人所穿的草鞋,前五个趾头露在外面,脚后跟也露在外面,这是断除六尘的象征。如果这样的话,那印度好多姑娘不要说前后,中间基本上也都露在外面,或许是断除所有对境的象征吧。不知道经中是否有这种说法,我对汉传佛教的了解不敢说很权威,有没有这种说法也不太清楚。不管怎么样,出家人一定要断除对色声香味等的耽著。当然作为欲界众生,完全不耽著是不可能的,在没有得圣者果位之前,不吃饭、不睡觉,一切对境都抛弃,这有一定的困难,但最起码在修行时、听课时,不要边贪执五欲六尘边求佛法,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关键的是,无论听法、传法还是修行,都应该断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分别念——不要对过去的经历浮想联翩,不要对现在的事情以贪嗔痴扰乱自相续,不要对未来的事情妄想不断。当然,传法的时候很容易断除这些,除非你引用过去的经历作为公案,否则,心若没有专注于所传的法义,而是一味地想着过去、未来,嘴里不一定讲得出来。但听法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有些人身体在经堂中听法,心却早跑到城市里搞非法了,正如藏地俗话所说:“人在寺院里,心在城市中。”这是对假和尚的一种讽刺。或者一边听佛法一边对未来进行计划,这些对听法都有极大的影响。
包括我们每天讲完《大圆满前行》之后,有几分钟的实修,修行比较差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心都没办法把握,产生这个分别念、那个分别念,自己对自己也非常失望;而以前经常实修的人,就会觉得这易如反掌。因为这种实修并非完全安住,完全安住的话,细微分别念还是有害,然而我们现在是观察修,比如修人身难得的一个引导文,只要想着它就可以,一旦产生其他分别念,用正知正念把心安住,这不是很困难。如果从来没有观过心,就像有些小孩从来没有上过学,跑来跑去谁也管不了,可如果在学校里受过老师的教导,稍微有点调皮时,老师一教训马上就听话了。我们的心也是同样,需要反复地修行、串习,否则,各种分别念此起彼伏,不要说几年、几个月,就连几分钟也无法停止。有些人常常抱怨修行太难,修了一个月,心还没静下来。的确,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无始以来我们狂象般的心未曾被调伏过,如今只用几天就想让它一下子静下来,也是不太现实。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修、多串习。
关于如何断除分别念,无著菩萨(4)给我们一些很好的窍诀:
一、断除分别过去:
尊者说:“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
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无踪无影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有些出家人总对以前流连忘返:“我过去怎么样谈恋爱,怎么样打仗,怎么样……”有些在家人也喜欢对以前夸夸其谈:“我过去如何如何啊……”跟人聊的时候,一会儿伤心流泪,一会儿欢喜雀跃,像发疯了一样。无垢光尊者说过,昨天以前的事都过去了,没有必要去想这些。
如果你非要追忆过去,就应该思维盛衰与离合。比如,过去人声鼎沸的繁华之地,现在沦为一片萧条;过去腰缠万贯之人,现在落魄潦倒、变成乞丐;过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人,如今飞黄腾达、富甲一方;过去一家人共处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今各奔东西、音信全无……这些无常之理若仔细去想,对修行会有极大的助益。思维以后你会明白,除了佛法以外,没什么可信赖的,也没什么可靠的。就像《教王经》中所说,对临终者来讲,唯有佛法才是依靠处、救护者,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嘛尼瓦”是一个村庄的名字,无著菩萨在家时居住于此,这是对当地人的一种教言(5),就像我们现在说“东北人啊”、“南方人啊”一样。
所以,在修法或听法时,没有必要一直耽著过去。过去的事情最好谈也不要谈,因为谈了也没有用。如果非要谈,则应与无常观结合起来,这对修法有一定的意义,此时你会感受到,除了佛法,整个世界上没什么可信得过的。
二、断除分别未来:
尊者说:“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
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想捕鱼一样,是不现实的黄粱美梦。藏地有句俗话说:“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有些人去年炒股票、搞房地产,认为今年肯定发财,到时候赚多少钱,再拿这些钱投资什么……没想到整个国际上闹金融风暴,席卷到了他的“领土”,最后美梦彻底破灭。这样的现象数不胜数,故应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如果你非要忆念未来,则应思维死期不定。每个众生必定会死,但死亡往往不期而至,因此一想到无常,你便有种强烈的紧迫感,进而精进地积资净障,没有空闲行持非法,不会随随便便散乱放逸。
三、断除分别现在:
尊者说:“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为无义嘛尼瓦!”
“暂时”指现在。对于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要把它看作如梦如幻、现而无实,任自己如何精勤,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从而应当舍弃一切贪执。
如果你非要想现在不可,那么无论做任何事情,吃饭、走路、说话、睡觉,都不要特别去执著,否则就会产生烦恼。现在很多人不懂如梦如幻,把什么都看得特别实有,因实执而造各种各样的业,若能以无贪、无执著、空性、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就会知道世俗中的所作所为皆无实义,唯一行持佛法才有意义,此外对来世不利的非法恶业更要抛弃。
四、总结:
尊者说:“后得调伏三毒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
颂词中的“三毒”,从上下文的连贯来看,应该是“三世”。我看了意科喇嘛的《前行讲记》,里面也说是“三世”,这样比较好解释。因为刚才讲了过去、未来、现在,这是对前面的总结。在藏文中,“三毒”与“三世”只是一个后加字的区别。
总而言之,后得(出定)时一定要调伏三世分别念。平时听法或者修行,不要忆念过去的种种,想这些也没有什么用;不要随念现在,以种种分别念扰乱自己;不要妄想未来,应舍弃一切虚幻的梦想。(我们作为凡夫人,未来对善法的筹划少得可怜,对非法的打算不胜枚举。)你得地以后,一切分别念和外境全是法身的游舞显现,但没有达到如此境界之前,最好不要想过去、现在、未来。若是非想不可,就要依靠正知正念将这些念头转为道用,对治方法始终不可缺少,不要随妄念而奔驰,否则,听法和修法肯定无法成功。
另外,无著菩萨也曾如此教诲道:“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此处的“月称”,并不是《入中论》作者月称论师。这是藏地家喻户晓、颇具讽刺意味的一个故事:
从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他将这些青稞装入口袋里,挂在上方,自己躺在口袋的下方。(装青稞的牛皮口袋一般特别大,可能有一两百斤,他害怕被老鼠吃掉,就挂在房梁上。有些道友也害怕老鼠,就把米挂在梁上,但你不要睡在下面啊,不然很危险的!)他不禁暗自思忖:我现在用这一大袋青稞作为本钱,想必将会拥有大量财物,到那时娶上一位好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取名字就是我的责任,那么,该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好呢?这时,刚好看到月亮从东山升起,于是他想:缘起太好了!干脆我就为儿子取名“月称”吧。(他可能是个藏族人,不过也可能是印度人,因为印度人也喜欢“称”,月称、法称等等,有很多“称”。)正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恰巧落在他的身上,他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这个故事在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从前,有个穷人因为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大袋青稞。他没有房子可住,就背着这袋青稞翻山越岭。有一天晚上,他在山顶上过夜,这座山非常陡,山下有个大湖泊。到了晚上,他将袋子放在脚边,然后就开始打妄想(情节跟上面基本上一样):我现在有了青稞,以后要娶妻子,然后就有孩子,孩子的名字取什么呢?可能取“月称”好吧。正在此时,月亮从东山升起来了,月光刚好照到他身上,他特别高兴:我正想着“月称”,月光就来了,以后肯定会一切顺利。想到高兴之处,他兴奋不已,脚一伸,对青稞袋子踹了一脚,袋子就骨碌骨碌滚到湖里了。于是他特别伤心,最后也投湖自尽了。所以,月称还没有降生,月称的父亲已经离开人间了。
这样的故事,其实在汉地也有:从前江南有个乞丐,他好不容易要到一点钱,正好路过奖票发售点,一狠心,用身上的钱买了一张奖票。可是衣衫褴褛,奖票无处安放,最后看到手中那根打狗棒,由于经常与狗搏斗,…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八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