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课
思考题
36、什么叫做内收?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有什么样的过患?你平时是这样的吗?
37、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38、闻法时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疲厌的心态?产生这种心态时,应当如何对治?假如实在无法对治,那应该怎么办?
39、今生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是不是平白无故的?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对你心力提升有哪些帮助?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昨天讲了闻法时根识不能散乱而耽著外境,否则法义绝不可能被接受。作为凡夫人,外境稍微出现一点事情,自己就会开始散乱,但学习过大乘佛法、尤其是懂得闻法方式的人,在闻法和修法时,应该用正知正念来摄持,这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讲闻法方式中六种垢染的第五种:
戊五、内收:
闻法和修行时不能过于内收,有些人专注得有点过头,抓住一个法义就非要把它弄懂或修成,比如修风脉明点时,心一直耽著耽著……以至于身体不适,心也不适,最后出现种种违缘。如果在闻法时仅仅专注佛法的个别词义,则只能记住一个道理,而无法记住所有道理,这就如同马熊挖雪猪子(旱獭)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
马熊,在藏地民间故事中出现得比较多,它喜欢挖地洞在里面睡觉,对不高兴的对境经常搏斗、杀害。尤其在冬天里,它挖洞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挖到正在冬眠的雪猪子(1),它看到雪猪子一家都在睡觉,就特别生气,于是把一只挖出来,用拳头狠狠地打一拳,放在屁股下,又继续挖另一只。因为前面那只已被打醒了,所以它抓住另一只时,前面那只就跑了……这样一来,马熊不管挖了多少雪猪子,到头来只能得到一只。
汉地也有“黑瞎子掰苞米”的说法,说是狗熊掰一个苞米,藏在腋窝下,再掰一个时,前面的就掉了……这样掰一个、掉一个,最后忙活了半天,就只剩一个在手里,与此处的马熊差不多。
这是一种愚笨的做法。就像有些人修行时,只能抓一个,其他什么都不考虑,如此无法受持所有的内容。或者听课时心没有全面地专注,只能记住一个法义,比如法师讲一个公案,你就记这个公案,法师又讲后面的内容,你就把前面的公案忘了……这样一直下去,到了下课时,你只记得最后一个,前面的统统忘光了。
其实,人的心态调整很重要,如果你对佛法的基本道理都不会听,就需要多花一些时间掌握闻法方式。比如,法师说的话该怎么样记?怎么样看书?看完书之后,如何将自己的理解、书本上的意义、法师讲的内容三者结合起来?有些人在上师讲课时,根本不看书,只是一味地听着,不知道根据什么内容在传授;有些人书里的内容也不管,上师讲的法也不管,只是一直闷头坐着;有些人甚至在法师讲课时,以毗卢七法打坐,开始修拙火定……种种奇怪的现象非常多,这些都是不懂闻法规律的表现。
以前金旺堪布刚给我们上课时说过:“你们在一段时间内还是要训练训练,不然怎么样闻法都不懂。”的确也是这样,有些新的出家人和居士,觉得佛教的传法跟世间的讲课一样,不明白二者的风格与方式并不相同,适应起来需要一段时间。如今大城市里的许多人,学习风气很不错,但闻法规律还是要重视,以上所述的三种过失怎么样消除?六种垢染怎么样对治?理当对此细心琢磨。如果你做好了,法师讲的法就可以融入心中。
在受持佛法的时候,倘若心思过于内收,便会记一个忘一个,无法将所有内容融会贯通,还会出现昏昏沉沉、恹恹欲睡等弊端。《亲友书》中也讲了,昏沉等五种障碍,是掠夺善法财富的盗贼(2)。因此,心过于内收或者外散,是修行中的大障碍。有些高僧大德经过多年的修学,知道哪些是修行的违缘,所以在修行时能做到松紧适度。而有些道友刚开始时特别精进,一直废寝忘食、日日夜夜地勤修,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旁边人说这对身体不好,他也不听;再过一段时间,又太放松、太懈怠,除了三四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睡觉,这完全是堕入两边,走极端。
前两天讲《前行实修法》时,我就讲过,修行是终生的事情,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的热情。有些修行人很着急,觉得自己那么长时间没遇到佛法,现在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定要马上开悟、马上得感应,这是不现实的。修行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你们读大学都不可能两三天就立竿见影,出世间的解脱更不用说了。因此,大家一定要把这个道理弄懂,特别放逸时要求自己不要太懈怠,每天把该用的时间用上;特别精进时也不要太内收,要有一种放松感,切莫急于求成,否则很容易出事。
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这类公案在佛经中比较多。譬如,《杂阿含经》、《大智度论》中有一个二十亿耳的公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二十亿耳(首楼那),在嘎达亚那(迦旃延)尊者座下剃度出家。一年以后,他请求去见佛陀,因嘎达亚那尊者要三年才能召集十位比丘来授具足戒,因此托他带口信给佛,请求佛陀应允五位比丘即可传授圆满戒。
二十亿耳到了佛陀那里以后,在佛陀身边有时间就作经行。但他脚底有毛(3),皮肤细薄,经行时常脚底流血,于是佛陀特别允许他穿一层底的鞋子。但他没有穿,他说自己舍了八十车的金锭和七象随从,从在家到出家,如今怎能贪著一层底的鞋子!
他很精进地随佛修行了一段日子,但还是不能证果。他就开始有点动摇:“我是一个富家子,大可舍去比丘戒,还俗回家做居士,享受自己原有的财富。常行布施供养僧团,也是修行。”佛陀知道他求证心切,用功过度,就在他动念后,便让一沙门去呼二十亿耳来。
佛陀问他:“你在家时,善于弹琴吗?”他回答:“善于弹琴。”又问他:“弹琴时,若是琴弦太紧,能得到和雅琴声吗?”他说:“不能。”佛又问:“若把琴弦转缓,能得到和雅琴声吗?”他说:“不能。”佛又问:“若把琴弦调得不缓不紧,能得到和雅琴声吗?”他说:“能。”
佛于是告诉他:“同样的道理,修行太精进,会增加掉悔;修行太放松,则令人懈怠。因此,应当不松不紧地修行,不要耽著也不要放逸。”他听了佛的教诲,欢喜顶礼而去。后以正确的态度修行,不久证得了阿罗汉果。
《前行》中昼辛吉的公案,跟这个公案比较相似: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昼辛吉这方面确实有经验,因为琴弦绷得太紧的话,发出的声音特别尖锐刺耳——虽然我不会弹琴,但我们这里很多道友比较精通。)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每个人刚开始都有太紧的毛病,包括我自己在内,最初学佛时很小,倒没什么感觉,但刚出家以后,邪见比较重,看到有些老喇嘛戒律上、行为上稍有不如法,就想:“这算什么出家人!我今天开始出家了,一定要如理如法。他们这些沙门啊,出家这么多年了,还在干什么什么,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说话……”很多邪见就冒出来了,自己觉得很傲慢,特别注重威仪等表面形象。现在有些居士也是这样,刚学佛两三天,就教训这个、教训那个,甚至对上师也批评:“您应该这样这样,我们佛教如何如何……”开始讲很多大道理。这种人刚开始特别精进、特别认真,但慢慢地就滑下去了,最后根本对法本看也不看,很多行为也不如法。因此,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
昼辛吉依教奉行,松紧适度常年如一日地修行,(境界非常高的人都会这样修行,十年是这样,二十年也是这样,只有长期努力才有明显的效果,一两天是达不到的。)最后证得圣果。
这个公案,在《四十二章经》中其实也有(4),说法比较相似,佛陀在最后教诫道:“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如果心不调适,身体就会疲乏,身体疲乏就会更加心烦,更加心烦就会道心退失,从而造下各种罪业。所以,《四十二章经》中对松紧适度的道理讲得比较清楚。你们方便的话,关于调心的具体窍诀,应该多翻阅《杂阿含经》、《大智度论》等经典,对里面的道理要再三体会。
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因此,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会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我非常佩服上师如意宝,且不论他老人家修行的松紧适度,仅仅是对学院的管理,许多方式也非常符合现代人的规律。
大家以后不管在佛教道场还是世间单位,做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如果你太凶了,别人把你看作魔王一样,也不行;如果你太软了,别人把你看作牛粪一样,根本不当个人,也不行。你要管理的话,则应像《君规教言论》所讲的那样,有忿怒的一面,也要有…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九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