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課

  

第九節課

  

思考題

  36、什麼叫做內收?聞法和修行時若內收,會有什麼樣的過患?你平時是這樣的嗎?

  37、修行時如何才能做到松緊適度?請引用公案、教證加以說明。這與世間的做法是否相違?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38、聞法時在什麼情況下,會産生疲厭的心態?産生這種心態時,應當如何對治?假如實在無法對治,那應該怎麼辦?

  39、今生遇到如此殊勝的佛法,是不是平白無故的?爲什麼?明白這個道理,對你心力提升有哪些幫助?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昨天講了聞法時根識不能散亂而耽著外境,否則法義絕不可能被接受。作爲凡夫人,外境稍微出現一點事情,自己就會開始散亂,但學習過大乘佛法、尤其是懂得聞法方式的人,在聞法和修法時,應該用正知正念來攝持,這是至關重要的。

  下面講聞法方式中六種垢染的第五種:

  戊五、內收:

  聞法和修行時不能過于內收,有些人專注得有點過頭,抓住一個法義就非要把它弄懂或修成,比如修風脈明點時,心一直耽著耽著……以至于身體不適,心也不適,最後出現種種違緣。如果在聞法時僅僅專注佛法的個別詞義,則只能記住一個道理,而無法記住所有道理,這就如同馬熊挖雪豬子(旱獺)一樣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時候。

  馬熊,在藏地民間故事中出現得比較多,它喜歡挖地洞在裏面睡覺,對不高興的對境經常搏鬥、殺害。尤其在冬天裏,它挖洞的過程中,有時候會挖到正在冬眠的雪豬子(1),它看到雪豬子一家都在睡覺,就特別生氣,于是把一只挖出來,用拳頭狠狠地打一拳,放在屁股下,又繼續挖另一只。因爲前面那只已被打醒了,所以它抓住另一只時,前面那只就跑了……這樣一來,馬熊不管挖了多少雪豬子,到頭來只能得到一只。

  漢地也有“黑瞎子掰苞米”的說法,說是狗熊掰一個苞米,藏在腋窩下,再掰一個時,前面的就掉了……這樣掰一個、掉一個,最後忙活了半天,就只剩一個在手裏,與此處的馬熊差不多。

  這是一種愚笨的做法。就像有些人修行時,只能抓一個,其他什麼都不考慮,如此無法受持所有的內容。或者聽課時心沒有全面地專注,只能記住一個法義,比如法師講一個公案,你就記這個公案,法師又講後面的內容,你就把前面的公案忘了……這樣一直下去,到了下課時,你只記得最後一個,前面的統統忘光了。

  其實,人的心態調整很重要,如果你對佛法的基本道理都不會聽,就需要多花一些時間掌握聞法方式。比如,法師說的話該怎麼樣記?怎麼樣看書?看完書之後,如何將自己的理解、書本上的意義、法師講的內容叁者結合起來?有些人在上師講課時,根本不看書,只是一味地聽著,不知道根據什麼內容在傳授;有些人書裏的內容也不管,上師講的法也不管,只是一直悶頭坐著;有些人甚至在法師講課時,以毗盧七法打坐,開始修拙火定……種種奇怪的現象非常多,這些都是不懂聞法規律的表現。

  以前金旺堪布剛給我們上課時說過:“你們在一段時間內還是要訓練訓練,不然怎麼樣聞法都不懂。”的確也是這樣,有些新的出家人和居士,覺得佛教的傳法跟世間的講課一樣,不明白二者的風格與方式並不相同,適應起來需要一段時間。如今大城市裏的許多人,學習風氣很不錯,但聞法規律還是要重視,以上所述的叁種過失怎麼樣消除?六種垢染怎麼樣對治?理當對此細心琢磨。如果你做好了,法師講的法就可以融入心中。

  在受持佛法的時候,倘若心思過于內收,便會記一個忘一個,無法將所有內容融會貫通,還會出現昏昏沈沈、恹恹欲睡等弊端。《親友書》中也講了,昏沈等五種障礙,是掠奪善法財富的盜賊(2)。因此,心過于內收或者外散,是修行中的大障礙。有些高僧大德經過多年的修學,知道哪些是修行的違緣,所以在修行時能做到松緊適度。而有些道友剛開始時特別精進,一直廢寢忘食、日日夜夜地勤修,一天只睡叁四個小時,旁邊人說這對身體不好,他也不聽;再過一段時間,又太放松、太懈怠,除了叁四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在睡覺,這完全是墮入兩邊,走極端。

  前兩天講《前行實修法》時,我就講過,修行是終生的事情,不是一兩天、一兩個月的熱情。有些修行人很著急,覺得自己那麼長時間沒遇到佛法,現在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定要馬上開悟、馬上得感應,這是不現實的。修行是一項漫長的工程,你們讀大學都不可能兩叁天就立竿見影,出世間的解脫更不用說了。因此,大家一定要把這個道理弄懂,特別放逸時要求自己不要太懈怠,每天把該用的時間用上;特別精進時也不要太內收,要有一種放松感,切莫急于求成,否則很容易出事。

  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這類公案在佛經中比較多。譬如,《雜阿含經》、《大智度論》中有一個二十億耳的公案,就說明了這個道理:二十億耳(首樓那),在嘎達亞那(迦旃延)尊者座下剃度出家。一年以後,他請求去見佛陀,因嘎達亞那尊者要叁年才能召集十位比丘來授具足戒,因此托他帶口信給佛,請求佛陀應允五位比丘即可傳授圓滿戒。

  二十億耳到了佛陀那裏以後,在佛陀身邊有時間就作經行。但他腳底有毛(3),皮膚細薄,經行時常腳底流血,于是佛陀特別允許他穿一層底的鞋子。但他沒有穿,他說自己舍了八十車的金錠和七象隨從,從在家到出家,如今怎能貪著一層底的鞋子!

  他很精進地隨佛修行了一段日子,但還是不能證果。他就開始有點動搖:“我是一個富家子,大可舍去比丘戒,還俗回家做居士,享受自己原有的財富。常行布施供養僧團,也是修行。”佛陀知道他求證心切,用功過度,就在他動念後,便讓一沙門去呼二十億耳來。

  佛陀問他:“你在家時,善于彈琴嗎?”他回答:“善于彈琴。”又問他:“彈琴時,若是琴弦太緊,能得到和雅琴聲嗎?”他說:“不能。”佛又問:“若把琴弦轉緩,能得到和雅琴聲嗎?”他說:“不能。”佛又問:“若把琴弦調得不緩不緊,能得到和雅琴聲嗎?”他說:“能。”

  佛于是告訴他:“同樣的道理,修行太精進,會增加掉悔;修行太放松,則令人懈怠。因此,應當不松不緊地修行,不要耽著也不要放逸。”他聽了佛的教誨,歡喜頂禮而去。後以正確的態度修行,不久證得了阿羅漢果。

  《前行》中晝辛吉的公案,跟這個公案比較相似:從前,阿難尊者教誡晝辛吉修法時,晝辛吉有時緊張過度,有時異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請教世尊。世尊問:“晝辛吉,你在家時擅長彈琵琶嗎?”他回答:“極爲擅長。”世尊又接著問:“那你彈奏時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極度繃緊時發出,還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時發出呢?”晝辛吉呈白道:“這兩種情況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緊適度時,才能發出美妙動聽的聲音。”(晝辛吉這方面確實有經驗,因爲琴弦繃得太緊的話,發出的聲音特別尖銳刺耳——雖然我不會彈琴,但我們這裏很多道友比較精通。)

  世尊教誨說:“那麼,你修心也與之相同。”

  (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這是很關鍵的問題。每個人剛開始都有太緊的毛病,包括我自己在內,最初學佛時很小,倒沒什麼感覺,但剛出家以後,邪見比較重,看到有些老喇嘛戒律上、行爲上稍有不如法,就想:“這算什麼出家人!我今天開始出家了,一定要如理如法。他們這些沙門啊,出家這麼多年了,還在幹什麼什麼,他們的行爲、他們的說話……”很多邪見就冒出來了,自己覺得很傲慢,特別注重威儀等表面形象。現在有些居士也是這樣,剛學佛兩叁天,就教訓這個、教訓那個,甚至對上師也批評:“您應該這樣這樣,我們佛教如何如何……”開始講很多大道理。這種人剛開始特別精進、特別認真,但慢慢地就滑下去了,最後根本對法本看也不看,很多行爲也不如法。因此,大家平時一定要注意。)

  晝辛吉依教奉行,松緊適度常年如一日地修行,(境界非常高的人都會這樣修行,十年是這樣,二十年也是這樣,只有長期努力才有明顯的效果,一兩天是達不到的。)最後證得聖果。

  這個公案,在《四十二章經》中其實也有(4),說法比較相似,佛陀在最後教誡道:“學道猶然,執心調適,道可得矣。”如果心不調適,身體就會疲乏,身體疲乏就會更加心煩,更加心煩就會道心退失,從而造下各種罪業。所以,《四十二章經》中對松緊適度的道理講得比較清楚。你們方便的話,關于調心的具體竅訣,應該多翻閱《雜阿含經》、《大智度論》等經典,對裏面的道理要再叁體會。

  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緊、勞逸結合,如《禮記》雲:“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張,指拉緊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良方。因此,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種竅訣。比如企業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員如果太嚴格,什麼都按照規矩辦事,條條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緊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會跑光;如果太松了,什麼規矩都沒有,整個組織無頭無尾,誰也不願意呆在那裏。所以,我非常佩服上師如意寶,且不論他老人家修行的松緊適度,僅僅是對學院的管理,許多方式也非常符合現代人的規律。

  大家以後不管在佛教道場還是世間單位,做管理人員時應該掌握分寸。如果你太凶了,別人把你看作魔王一樣,也不行;如果你太軟了,別人把你看作牛糞一樣,根本不當個人,也不行。你要管理的話,則應像《君規教言論》所講的那樣,有忿怒的一面,也要有…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