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成群結隊地去湖泊洗澡,只是爲了身體清涼,有些大象深陷淤泥爬不上來,以致活活被溺死。同樣,我們如果貪執柔軟舒適的所觸,也會像這些大象一樣,最終喪命于欲望的泥坑之中。

  現在很多人天天想的就是:這件衣服如何細滑、那裏按摩如何舒服……還有些人爲了身體白皙動人等去洗黑泥澡,四川連公共汽車上都在打廣告,只要廣告打得成功,人們就覺得肯定很好,對身體接觸方面特別重視。衆生有時看來的確可憐,如果沒有造業,希求皮膚好、身材好倒不要緊,但之所以如此,就是爲了吸引異性,在這方面造了許多貪愛的業,以及其他種種可怕的業,真的沒有必要!

  除了五根識貪執外境外,《竅訣寶藏論》中還講了意識對外境的貪著,如雲:“意爲法欺如駱駝失子。”心若迷戀諸法,對男女、財物執著不舍,必定會被法所欺誘,就像駱駝痛失愛子,以致肝腸寸斷,最終喪身于迷戀愛子的痛苦。

  因此,我們對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的對境,不要特別去執著,一旦産生執著,則要馬上認識到這是墮入惡趣之因,依靠正知正念來對治。原來有個教授在演講時說,漢傳佛教出家人所穿的草鞋,前五個趾頭露在外面,腳後跟也露在外面,這是斷除六塵的象征。如果這樣的話,那印度好多姑娘不要說前後,中間基本上也都露在外面,或許是斷除所有對境的象征吧。不知道經中是否有這種說法,我對漢傳佛教的了解不敢說很權威,有沒有這種說法也不太清楚。不管怎麼樣,出家人一定要斷除對色聲香味等的耽著。當然作爲欲界衆生,完全不耽著是不可能的,在沒有得聖者果位之前,不吃飯、不睡覺,一切對境都抛棄,這有一定的困難,但最起碼在修行時、聽課時,不要邊貪執五欲六塵邊求佛法,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最關鍵的是,無論聽法、傳法還是修行,都應該斷除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分別念——不要對過去的經曆浮想聯翩,不要對現在的事情以貪嗔癡擾亂自相續,不要對未來的事情妄想不斷。當然,傳法的時候很容易斷除這些,除非你引用過去的經曆作爲公案,否則,心若沒有專注于所傳的法義,而是一味地想著過去、未來,嘴裏不一定講得出來。但聽法的時候還是要注意,有些人身體在經堂中聽法,心卻早跑到城市裏搞非法了,正如藏地俗話所說:“人在寺院裏,心在城市中。”這是對假和尚的一種諷刺。或者一邊聽佛法一邊對未來進行計劃,這些對聽法都有極大的影響。

  包括我們每天講完《大圓滿前行》之後,有幾分鍾的實修,修行比較差的人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心都沒辦法把握,産生這個分別念、那個分別念,自己對自己也非常失望;而以前經常實修的人,就會覺得這易如反掌。因爲這種實修並非完全安住,完全安住的話,細微分別念還是有害,然而我們現在是觀察修,比如修人身難得的一個引導文,只要想著它就可以,一旦産生其他分別念,用正知正念把心安住,這不是很困難。如果從來沒有觀過心,就像有些小孩從來沒有上過學,跑來跑去誰也管不了,可如果在學校裏受過老師的教導,稍微有點調皮時,老師一教訓馬上就聽話了。我們的心也是同樣,需要反複地修行、串習,否則,各種分別念此起彼伏,不要說幾年、幾個月,就連幾分鍾也無法停止。有些人常常抱怨修行太難,修了一個月,心還沒靜下來。的確,這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無始以來我們狂象般的心未曾被調伏過,如今只用幾天就想讓它一下子靜下來,也是不太現實。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多修、多串習。

  關于如何斷除分別念,無著菩薩(4)給我們一些很好的竅訣:

  一、斷除分別過去:

  尊者說:“昔日感受苦樂如波紋,已盡無迹切莫追憶之,若念當思盛衰與離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

  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樂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紋,已經消失無迹、無蹤無影了,沒有必要再去回憶。有些出家人總對以前流連忘返:“我過去怎麼樣談戀愛,怎麼樣打仗,怎麼樣……”有些在家人也喜歡對以前誇誇其談:“我過去如何如何啊……”跟人聊的時候,一會兒傷心流淚,一會兒歡喜雀躍,像發瘋了一樣。無垢光尊者說過,昨天以前的事都過去了,沒有必要去想這些。

  如果你非要追憶過去,就應該思維盛衰與離合。比如,過去人聲鼎沸的繁華之地,現在淪爲一片蕭條;過去腰纏萬貫之人,現在落魄潦倒、變成乞丐;過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之人,如今飛黃騰達、富甲一方;過去一家人共處時歡聲笑語、其樂融融,而今各奔東西、音信全無……這些無常之理若仔細去想,對修行會有極大的助益。思維以後你會明白,除了佛法以外,沒什麼可信賴的,也沒什麼可靠的。就像《教王經》中所說,對臨終者來講,唯有佛法才是依靠處、救護者,除此以外別無其他。

  “嘛尼瓦”是一個村莊的名字,無著菩薩在家時居住于此,這是對當地人的一種教言(5),就像我們現在說“東北人啊”、“南方人啊”一樣。

  所以,在修法或聽法時,沒有必要一直耽著過去。過去的事情最好談也不要談,因爲談了也沒有用。如果非要談,則應與無常觀結合起來,這對修法有一定的意義,此時你會感受到,除了佛法,整個世界上沒什麼可信得過的。

  二、斷除分別未來:

  尊者說:“未來生計如旱地撒網,舍棄無法實現之希冀,若念當思死期無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

  對未來的百般籌劃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網想捕魚一樣,是不現實的黃粱美夢。藏地有句俗話說:“希望的周圍,總環繞著絕望。”有些人去年炒股票、搞房地産,認爲今年肯定發財,到時候賺多少錢,再拿這些錢投資什麼……沒想到整個國際上鬧金融風暴,席卷到了他的“領土”,最後美夢徹底破滅。這樣的現象數不勝數,故應放棄對未來的希望。

  如果你非要憶念未來,則應思維死期不定。每個衆生必定會死,但死亡往往不期而至,因此一想到無常,你便有種強烈的緊迫感,進而精進地積資淨障,沒有空閑行持非法,不會隨隨便便散亂放逸。

  叁、斷除分別現在:

  尊者說:“暫時瑣事如夢中生計,精勤無義是故當舍棄,如法食亦以無貪印持,所作所爲無義嘛尼瓦!”

  “暫時”指現在。對于現在的事情也不能太執著,要把它看作如夢如幻、現而無實,任自己如何精勤,也不會有多大意義,從而應當舍棄一切貪執。

  如果你非要想現在不可,那麼無論做任何事情,吃飯、走路、說話、睡覺,都不要特別去執著,否則就會産生煩惱。現在很多人不懂如夢如幻,把什麼都看得特別實有,因實執而造各種各樣的業,若能以無貪、無執著、空性、如幻如夢的見解印持,就會知道世俗中的所作所爲皆無實義,唯一行持佛法才有意義,此外對來世不利的非法惡業更要抛棄。

  四、總結:

  尊者說:“後得調伏叁毒分別念,一切念境未現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時當憶念,莫縱妄念散亂嘛尼瓦!”

  頌詞中的“叁毒”,從上下文的連貫來看,應該是“叁世”。我看了意科喇嘛的《前行講記》,裏面也說是“叁世”,這樣比較好解釋。因爲剛才講了過去、未來、現在,這是對前面的總結。在藏文中,“叁毒”與“叁世”只是一個後加字的區別。

  總而言之,後得(出定)時一定要調伏叁世分別念。平時聽法或者修行,不要憶念過去的種種,想這些也沒有什麼用;不要隨念現在,以種種分別念擾亂自己;不要妄想未來,應舍棄一切虛幻的夢想。(我們作爲凡夫人,未來對善法的籌劃少得可憐,對非法的打算不勝枚舉。)你得地以後,一切分別念和外境全是法身的遊舞顯現,但沒有達到如此境界之前,最好不要想過去、現在、未來。若是非想不可,就要依靠正知正念將這些念頭轉爲道用,對治方法始終不可缺少,不要隨妄念而奔馳,否則,聽法和修法肯定無法成功。

  另外,無著菩薩也曾如此教誨道:“莫妄想未來,若妄想未來,則如月稱父。”此處的“月稱”,並不是《入中論》作者月稱論師。這是藏地家喻戶曉、頗具諷刺意味的一個故事:

  從前,一個窮人得到了許多青稞,他將這些青稞裝入口袋裏,挂在上方,自己躺在口袋的下方。(裝青稞的牛皮口袋一般特別大,可能有一兩百斤,他害怕被老鼠吃掉,就挂在房梁上。有些道友也害怕老鼠,就把米挂在梁上,但你不要睡在下面啊,不然很危險的!)他不禁暗自思忖:我現在用這一大袋青稞作爲本錢,想必將會擁有大量財物,到那時娶上一位好妻子,她必定會生一個兒子,取名字就是我的責任,那麼,該給兒子取什麼名字好呢?這時,剛好看到月亮從東山升起,于是他想:緣起太好了!幹脆我就爲兒子取名“月稱”吧。(他可能是個藏族人,不過也可能是印度人,因爲印度人也喜歡“稱”,月稱、法稱等等,有很多“稱”。)正在這時,懸挂口袋的繩子被老鼠咬斷了,袋子恰巧落在他的身上,他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這個故事在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從前,有個窮人因爲偶然的機會,得到了一大袋青稞。他沒有房子可住,就背著這袋青稞翻山越嶺。有一天晚上,他在山頂上過夜,這座山非常陡,山下有個大湖泊。到了晚上,他將袋子放在腳邊,然後就開始打妄想(情節跟上面基本上一樣):我現在有了青稞,以後要娶妻子,然後就有孩子,孩子的名字取什麼呢?可能取“月稱”好吧。正在此時,月亮從東山升起來了,月光剛好照到他身上,他特別高興:我正想著“月稱”,月光就來了,以後肯定會一切順利。想到高興之處,他興奮不已,腳一伸,對青稞袋子踹了一腳,袋子就骨碌骨碌滾到湖裏了。于是他特別傷心,最後也投湖自盡了。所以,月稱還沒有降生,月稱的父親已經離開人間了。

  這樣的故事,其實在漢地也有:從前江南有個乞丐,他好不容易要到一點錢,正好路過獎票發售點,一狠心,用身上的錢買了一張獎票。可是衣衫褴褛,獎票無處安放,最後看到手中那根打狗棒,由于經常與狗搏鬥,…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