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十七课▪P3

  ..续本文上一页点,使魔女不能站起来,故佛法可于藏地永存不灭。后来国王又建了大大小小、数量可观的寺院,自此正式开创了正法的轨道。

  我经常想:缘起真的不可思议!高僧大德的慧眼也不可思议!并非我是藏族人才这样赞叹,而是事实证明了一切。虽然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但藏地佛法始终历劫不衰,僧人们的闻思修行、老百姓内心的虔诚、寺院的宗教生活、藏区的全民信教,乃至藏传佛法为全世界带来的巨大利益,都足以印证当时观察的准确性。

  不仅如此,那时修的许多建筑也非同小可,尤其是布达拉宫,实在很奇妙。现在我们修的东西,几十年就不行了,就算钢筋水泥也没用,而古人用土石垒成的那么高的建筑,不仅宏伟壮观,而且始终不曾倾斜、毁坏,不可谓不是奇迹。相比之下,我们在这里修个房子,木匠信誓旦旦说没问题,但再过两年还是会成危房,住在里面都怕被压死,开春后又要翻修。所以,诸佛菩萨的发愿、加持不可思议,这方面要值得深思。

  总之,在国王松赞干布时期,藏地有了佛像和寺院,但是没有出家人。尽管那时的佛法比拉托托日年赞时代兴盛,但高僧大德讲经说法、人们行持善法的气氛还不浓厚。

  又过了五个朝代,是天子赤松德赞执政,这一时期,与汉地唐朝基本相同。虽然从时间而言,二者并不同时(16),但从佛教兴盛的角度看,可以说不相上下。在唐朝,好多皇帝都信佛,因此,相当一部分百姓受其影响,对佛教也有虔诚的信心,这段历史很值得随喜。同样,在藏地,佛教最兴盛的年代,就是国王赤松德赞时期。

  当时,国王派人到印度迎请了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大持明者——邬金莲花生大士等108位班智达入藏。(那时候国与国之间还没开放,通讯、交通也不方便,此举算是国际性的大交流了。若换成别的国家,很难从印度迎请这么多智者,所以,用现在话来说,赤松德赞在文化交流方面,很有开放的眼光。)

  并建造了藏地第一座寺院(17)——桑耶不变自成大殿,以作为身所依,就像汉地的洛阳白马寺一样。(桑耶寺的壁画很特殊,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莲花生大士、菩提萨埵入藏的过程,及国王赤松德赞如何弘法、执政等经历。它以汉地、印度、藏地三种不同风格建造而成,此过程在《莲花生大士传记》中有记载。去过桑耶寺的人都知道,它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加持与历史意义却非比寻常。法王如意宝也曾于此回忆前世,昔日在莲师座下为降魔金刚的情景历历再现(18)。)

  又教授贝若扎那等108位大译师翻译风格,译出了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典、续部、论典为主的语所依。后来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都赞叹道:“藏地有这么多经续,连我们印度也比不上。”的确,当时的译经场面空前绝后,《大藏经》的经典全部译出来了,论著也译出相当一部分。同时,君臣经再三商量决定:《大藏经》论著218函中,因担心有假,故不准放藏人的著作。(这与汉文《大藏经》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藏文《大藏经》中,经典是佛亲口所宣,论著全是印度智者解释佛密意的教典。要知道,印度对造论要求极严,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有资格。所以,当时译经工程虽说很辛苦,但对佛教与众生的利益不可思议。

  还有,为了测试藏人的根基能否守出家戒,国王特命贝若扎那等七人出家观察,史称“预试七人(19)”,结果——“试验成功啦!”于是开始建立意所依的僧团。自此,佛教宛若太阳升起般繁荣昌盛。

  迄今为止,尽管藏地佛教几经沉浮,经历了魔王朗达玛灭佛、乃至更为严峻的考验,但如来的教法和证法可以说经久未衰、方兴未艾。所以,藏地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

  有些道友虽没有转生藏地,但来藏地求学,也跟生于藏地没什么差别;或者,原本你家里不信佛教,后来你信佛后常去寺院,也可以算是转生中土——环境圆满。否则,如果说家里不信佛教、排斥佛法就是边地,大多数人可能都不具足十圆满了。

  有些人虽然出家多年,却始终瞒着家人,一旦被发现,家人甚至写信给有关部门,举报他是个“坏人”。有时候看,这些家人很悲哀,自己不信佛,还通过各种方式毁坏儿女,毁坏一些佛教团体。今天我看到某位道友的家人写的信,寄到有些部门里去了——这种人真的很可怜,但也没办法,因为他们为业力所缚,身不由己。

  综上所述,大家应当反复观察,自己到底是居于边地还是中土。要知道,永远住在佛法兴盛的地方很重要。有些人虽然暂时出了家、受了居士戒,但以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种种违缘潜移默化的侵染下,很可能慢慢变成非佛教徒。因此,我们务必要选择好环境和道友,这一点十分关键。学院有些人经常请假回去,虽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我非常担心你回去以后,永远回不来了。因为你居住的地方全是不信佛教、甚至毁谤佛教的,再加上自己修行的定力很差,虽然以三宝加持生起了出离心,但这种善念只是暂时的,很容易被“乌云”遮住。我们这里生活虽说苦一点,有时身体也不太好,但毕竟是佛法兴盛的地方,如果你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呆的时间应该越长越好!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1)《大唐西域记》云:“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

  (2)中阴法门云:“嗟,善男子!所谓“具足无碍之力”,是谓汝身之功德。而今汝已消尽质碍之身,故可任意穿越山河大地、房屋木石、岩壁洞穴。汝今已完备此种无碍穿行之力,唯除母胎、金刚座无法穿行而过,除此之外,穿山越洞之力汝亦任运具足。此乃进入转世中阴之征兆。”

  (3)汉译:未来导师九百九十六,于此刹中示现成佛时,恒时随行愿成胜弟子,愿获广弘事业威猛力。

  (4)考虑到菩提树在佛教中的神圣地位,印度政府对其进行了最严密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设置围栏隔离、任何人不得采摘树叶,砍折树枝再到别处种植更是被严格禁止。菩提伽耶所在的官员表示,菩提树上一次被砍伐至少在30年前,当时是在宗教界人士以及植物专家的监督下进行修剪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修剪阻止其不正常生长。

  (5)印模:刻有小佛塔或小佛像的模板。

  (6)如《青史》也记载:“伦巴班智达说:由于当时苯波(苯教徒)意乐天空,遂说为从天而降,实际是由班智达洛生措(慧心护)及译师里梯生(李提斯)将这些法典带到西藏的。藏王不识经文,复不知其义,因此班智达和译师也回印度。这些说法比较为正。”

  (7)拉托托日年赞的王宫,至今在拉萨一带仍有遗址。

  (8)《印度佛教史》:印度佛教史籍。藏传佛教觉囊派学者多罗那他(又名庆喜藏)著于1608年。全书以王朝的更迭为经,以佛教著名大师的传承为纬,记述自释迦牟尼去世后,直到印度波罗、斯那两王朝覆灭时,佛教在印度流传及盛衰演变情况。

  (9)拉托托日年赞,是公元4世纪的人;松赞干布,是公元7世纪的人。

  (10) 他以梵文50个根本字母为样本,结合藏语言特点,创制了藏文30个根本字母;从梵文的16个元音中,造出4个藏文元音字母。还从梵文34个子音字中,去掉了5个反体字、5个重叠字;又在元音中补充了元音啊字,补充了梵语迦、洽、稼、夏、啥、阿(音译)等6个字,制定出4个母音字及30个子音字的藏文。

  (11)玄秘神物:在第二十八代藏王拉托托日年赞时,有物从天降,内有《宝箧经》、《六字真言》、《诸佛菩萨名称经》和一座金塔,人无识者,因名之为玄秘神物。

  (12)相传唐太宗曾经“五难婚使”。五件难事之一,就是要使者认出百匹母马与百匹驹马的母子关系。据说嘎尔东赞运用藏人丰富的牧畜经验,将母马和驹马分别圈起来,并暂时断绝驹马的饮水和草料,过了一两天之后,把母马与驹马同时放出马厩,顿时出现了母觅子、子寻母、母子偎倚一起的动人景象。嘎尔东赞就这样地一一解决了五个难题,唐太宗十分高兴,允许他迎娶文成公主入藏。

  (13)赤尊公主带的是佛陀8岁等身像,今在拉萨小昭寺中供奉;文成公主带的是佛陀12岁等身像,又称为“觉沃佛”,在拉萨大昭寺供奉。而印度菩提伽耶,佛陀成道菩提树下金刚座处的正觉大塔内,供奉着佛陀35岁等身像。世上只有这三尊释迦牟尼佛等身像。这三尊像是佛陀在世时,按照佛本人形象塑造,并由佛亲自开光加持,见此像与亲见佛陀没有区别。

  (14)镇肢寺:西藏地形为魔女仰卧状,松赞干布时建四座寺庙,以镇压魔女肩部和臀部。即运如昌珠寺、也如藏章寺、布如噶采寺、如拉准巴江寺。

  (15)镇节寺:西藏地形为魔女仰卧状,松赞干布时建四座寺庙,以镇压魔女肘部和膝盖。即工布布楚寺、洛札孔迁寺、绛真格杰寺、绛札冻则寺。

  (16)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同时。

  (17)指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

  (18)《法王晋美彭措传》中云:在拉萨期间,桑耶寺住持诚恳地邀请法王光临其寺讲经说法。法王应邀来到了这座著名寺院……在为该寺诸僧众传授法要之时,昔日君臣二十五尊等在这里聚集一堂,于莲师座下聆听甚深秘密心滴等妙法的场面历历再现。法王猛厉祈祷莲花生大士说:“昔日,您在这里为宛如群星般的弟众传授甚深法要,对空行母益西措嘉、降魔金刚我等是多么的慈爱;可如今您在清净刹土,只留下我在这充满五浊的世间中救度刚强难化的众生,祈愿您加持我和一切众生。”接着又怀着无限伤感的心情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往昔莲师为我们众弟子传密法时,桑耶寺是何等的辉煌壮观,可是如今已面目皆非了。”

  (19)预试七人:巴·色朗、巴·赤协、贝若扎那、杰瓦却阳、款·鲁益旺波、马·仁钦却、藏勒竹。藏传佛教史籍中,对预试七人名字的不同说法颇多。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十七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