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节课
思考题
166、修持共同四加行,分别可断除对什么的执著?你对此有何体会?
167、在学习“轮回过患”之前,为什么要先确信前世后世存在?请举例说明,其他宗教对此持何态度?了解这些有什么必要?
168、请引用教证说明,佛经中对轮回有哪些比喻?请解释其中任一比喻的意义。
169、观轮回痛苦、修菩提心中,都提到了“众生彼此之间没有不当过父母的”,二者的侧重点有何区别?请谈谈你的认识。
170、这节课讲了哪两个问题?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开始讲“共同加行”的第三个引导文:
三、轮回过患
这个修法也很重要,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听受。接下来过后,该辅导、该预习、该修学的,应该精勤地对待。
表面上看来,加行中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等修法比较简单,可实际上真正修起来时,比其他有些修行还要难。比如说,修风脉明点、观本尊、念咒语,心相对而言容易集中,但这里的修行范围比较广,内容也很深奥,以致许多人刚开始修时,根本没办法入手,心也无法静下来找到感觉。当然,这也是我们行持善法的种子比较薄弱所致,但不管怎样,在修加行的道路上,千万不能中途夭折,否则,这些法如果没有修成功,除了极个别利根者以外,一般人很难修成其他的法。
所以,这次我特意安排了较长时间给你们传讲。或许有人认为:“这个时间太长了,没有必要!”可是我经过再三考虑,觉得大家若在共同加行上磨练的时间比较长,修不共加行会比较方便;然后在不共加行上,若也花一定的精力来修学,那以后修什么法都没有困难。退一步说,就算你没有修其他法,但只要能修成这些,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这一点,刚入佛门的道友不一定能感觉到,但你若对此终生奉行,到了晚年时,必定会明白:“当年正因为我把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修得非常扎实,如今成了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假如我刚开始就爬到最高的山顶,现在很有可能已不是这样了。”所以,鉴于以上这些原因,我这次对《前行》作了详尽解释。
在宣讲每一引导文之前,华智仁波切都有个偈颂赞叹上师如来芽尊者:
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
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他的上师完全了达轮回一切事物皆无实义。什么是轮回一切事物呢?对世间人而言,就是降伏敌人、护持亲友,以及赚钱、工作等;对修行人而言,则是为后世获得善趣而禅修、念佛。这些无法令我们脱离轮回,故都没有多大意义。
“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他唯一以大乘的慈悲心来利益一切众生。从如来芽尊者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从小直至圆寂之间,唯一的行为就是利益众生,始终把利他大事放在首位,对个人的牺牲和付出毫不在乎。
“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以智慧不贪著轮回之边,以悲心不贪著寂灭之边,遵照大乘佛教的宗旨,以六度万行行持正法。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在如此三界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华智仁波切恭恭敬敬地顶礼,祈求上师加持自己早日生起对轮回的厌离心,得到超越生死的果位。
以前,阿琼堪布的弟子夏珠仁波切曾要求:在修加行的时候,每次一定要先念前面的偈颂,然后闭眼合掌虔诚祈祷:“请根本上师为主的历代传承上师、诸佛菩萨加持,让我相续中早点产生轮回无有实义的定解,并能生起看破世间的无伪出离心!”如是祈祷之后,自己再开始进行观修。
“寿命无常”像这里一样,前面也有一个偈颂(1)。所以,你们修每一个引导时,都应把这些偈颂当作祈祷文来念,然后一心专修,这样可以得到不共的加持。我个人认为,诸佛菩萨的加持很重要,假如没有以恳切的心来祈祷,自相续中的智慧不可能引发出来。虽然诸佛菩萨对任何众生都平等无偏地以大悲心关照,但这也需要一种信心的因缘,否则,无边的加持不可能无缘无故就融入你心。所以,平时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祈祷上师、诸佛菩萨。
现在有很多研究者,只是片面强调理论,从来不提“信心”这一层面,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因此,我们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传承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一旦加持真正入了心,心就会比较堪能,不会对这个生邪见、那个生邪见,修什么法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故这一点非常重要!
丙三(轮回过患)分二: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二、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
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
总结前两品的内容:第一个引导文所讲的暇满人身,我们已经获得了,得到后应觉得它来之不易,要用它认认真真地修行;第二个引导文则告诉我们,这样的珍贵人身若能长期住留,那等一段时间再修行也来得及,可是这个人身就像水泡和阳焰一样虚幻无常、瞬息万变,最终必将走向死亡,故在其没有毁灭之前,一定要抓紧时间来修行。
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想超离轮回,务必要断除对今生和来世的执著。可是对今生的名利地位,很多人都放不下,若能把“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修好了,诚如宗喀巴大师所言(2),势必可斩断对今生的贪执;而如果想断除对来世的耽著,则必须修持下面所讲的“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
这一点,现在人都比较缺乏。我常看到许多修行人,心里愿意好好禅修、好好修学佛法,但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答案往往是耽执来世的快乐、不堕恶趣,就像其他宗教徒一样,希望自己上天堂,或往生净土享乐。这种现象非常令人遗憾,倘若你没考虑过来世的解脱,只是一味希求即生的快乐、健康、无病,或者来世升天享乐,那并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大家一定要把追求解脱放在首位。
在座各位于修行过程中,也应该扪心自问:“我现在修加行,是为了今生,还是为来世?若为了来世的话,是想获得善趣的快乐,还是希望从轮回中永远解脱?”这个相当重要。因此,大家一定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对人天安乐没有任何兴趣,唯一就是想从火坑般的三界中得到解脱。《业分辨经》说过(3),三有之苦,犹如毒药、猛兽、野人般恐怖,没有什么可贪著的,必须想方设法从中出离。当然,“超出三界”、“脱离六道”,口口声声谁都会说,但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还是应该仔细观察。
正如前文中所讲,“人身难得”教导我们一定要去修行;“寿命无常”告诫我们想修行就必须尽快。那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呢?
人死了以后,并不是像无神论、唯物论所说,如同水干了、火灭了一样,一了百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花功夫为来世做种种准备,纯属愚痴之举。但实际上,人死之后并非完事大吉,而必然要投生,有了投生就离不开生死轮回,因此一定要懂得“轮回过患”。
当然,学习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确信前世后世的存在,否则,很多人会对此半信半疑。这一点对藏族人而言,由于从小就受这种教育,可能问题不是很大。就像有些上师所说,藏族人历来都是大乘根基,再加上生长的背景处处离不开佛教,故对此基本上没有怀疑。然而,其他有些民族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小时候的教育所致,他们将前后世存在统统斥为迷信,即使长大后以偶尔的因缘遇到了佛法,进入佛门行持善法,但一提起前世后世,他们仍抱有犹豫、怀疑的态度,不完全相信天界地狱的存在。所以对这个问题,不相信的人要先从理论上入手,不能盲目地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因此必须承认”,而务必要通过详细的观察,用方方面面的道理来说服自己。
关于前世后世之说,其实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中。比如,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梨俱吠陀》一书中,已暗示人死后有灵魂的归处;后来的《奥义书》、《薄伽梵歌》中,记载着纯熟的轮回思想。
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灵魂之说,也作了积极研究。例如柏拉图就提出:人死后依照生前所作善恶,转生为人或其他生物。
而古代的汉地,宗教主要是儒教和道教。其中儒教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又云:“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孔子是承认有轮回、鬼神的,但采取的态度是避而不谈、敬而远之,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无。现在有些唯物主义者也是这样,我跟有些领导接触的时候,经常故意说“你前世是什么样,你后世是什么样”,他们一听,就赶紧转移话题。然后我再次提起来时,他们也无可奈何,反而有点不好意思。
明朝有位儒学大师叫王阳明,从他的亲身经历中看,儒教也承认生命的延续。王阳明是著名的理学家,他50岁时,有一天到江苏的金山寺去朝拜。到了那里以后,他觉得寺中景物似曾相识,非常熟悉,于是就跟寺里的一个出家人到处走走,结果来到一关房前,只见门窗紧闭着,上面还贴了封条。王阳明一看到这个关房,就感觉自己好像曾住过,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央求出家人打开来看看。
出家人连忙拒绝:“这关房是我们一位老和尚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但王阳明特别想看,就一再地请求,说哪怕只看一眼也可以。…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四十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