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四十課

  

第四十節課

  

思考題

  166、修持共同四加行,分別可斷除對什麼的執著?你對此有何體會?

  167、在學習“輪回過患”之前,爲什麼要先確信前世後世存在?請舉例說明,其他宗教對此持何態度?了解這些有什麼必要?

  168、請引用教證說明,佛經中對輪回有哪些比喻?請解釋其中任一比喻的意義。

  169、觀輪回痛苦、修菩提心中,都提到了“衆生彼此之間沒有不當過父母的”,二者的側重點有何區別?請談談你的認識。

  170、這節課講了哪兩個問題?你對此能産生定解嗎?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開始講“共同加行”的第叁個引導文:

  

  

叁、輪回過患

  

  這個修法也很重要,希望大家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聽受。接下來過後,該輔導、該預習、該修學的,應該精勤地對待。

  表面上看來,加行中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等修法比較簡單,可實際上真正修起來時,比其他有些修行還要難。比如說,修風脈明點、觀本尊、念咒語,心相對而言容易集中,但這裏的修行範圍比較廣,內容也很深奧,以致許多人剛開始修時,根本沒辦法入手,心也無法靜下來找到感覺。當然,這也是我們行持善法的種子比較薄弱所致,但不管怎樣,在修加行的道路上,千萬不能中途夭折,否則,這些法如果沒有修成功,除了極個別利根者以外,一般人很難修成其他的法。

  所以,這次我特意安排了較長時間給你們傳講。或許有人認爲:“這個時間太長了,沒有必要!”可是我經過再叁考慮,覺得大家若在共同加行上磨練的時間比較長,修不共加行會比較方便;然後在不共加行上,若也花一定的精力來修學,那以後修什麼法都沒有困難。退一步說,就算你沒有修其他法,但只要能修成這些,也沒什麼可遺憾的了。

  這一點,剛入佛門的道友不一定能感覺到,但你若對此終生奉行,到了晚年時,必定會明白:“當年正因爲我把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修得非常紮實,如今成了一個很好的修行人。假如我剛開始就爬到最高的山頂,現在很有可能已不是這樣了。”所以,鑒于以上這些原因,我這次對《前行》作了詳盡解釋。

  在宣講每一引導文之前,華智仁波切都有個偈頌贊歎上師如來芽尊者:

  

了達輪回諸事無實義,唯以大悲利益諸有情,

  

不貪有寂依教行大乘,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了達輪回諸事無實義”:他的上師完全了達輪回一切事物皆無實義。什麼是輪回一切事物呢?對世間人而言,就是降伏敵人、護持親友,以及賺錢、工作等;對修行人而言,則是爲後世獲得善趣而禅修、念佛。這些無法令我們脫離輪回,故都沒有多大意義。

  “唯以大悲利益諸有情”:他唯一以大乘的慈悲心來利益一切衆生。從如來芽尊者的傳記中可以看出,他從小直至圓寂之間,唯一的行爲就是利益衆生,始終把利他大事放在首位,對個人的犧牲和付出毫不在乎。

  “不貪有寂依教行大乘”:以智慧不貪著輪回之邊,以悲心不貪著寂滅之邊,遵照大乘佛教的宗旨,以六度萬行行持正法。

  “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在如此叁界無與倫比的上師足下,華智仁波切恭恭敬敬地頂禮,祈求上師加持自己早日生起對輪回的厭離心,得到超越生死的果位。

  以前,阿瓊堪布的弟子夏珠仁波切曾要求:在修加行的時候,每次一定要先念前面的偈頌,然後閉眼合掌虔誠祈禱:“請根本上師爲主的曆代傳承上師、諸佛菩薩加持,讓我相續中早點産生輪回無有實義的定解,並能生起看破世間的無僞出離心!”如是祈禱之後,自己再開始進行觀修。

  “壽命無常”像這裏一樣,前面也有一個偈頌(1)。所以,你們修每一個引導時,都應把這些偈頌當作祈禱文來念,然後一心專修,這樣可以得到不共的加持。我個人認爲,諸佛菩薩的加持很重要,假如沒有以懇切的心來祈禱,自相續中的智慧不可能引發出來。雖然諸佛菩薩對任何衆生都平等無偏地以大悲心關照,但這也需要一種信心的因緣,否則,無邊的加持不可能無緣無故就融入你心。所以,平時在修行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祈禱上師、諸佛菩薩。

  現在有很多研究者,只是片面強調理論,從來不提“信心”這一層面,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缺憾。因此,我們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傳承上師的加持融入自心。一旦加持真正入了心,心就會比較堪能,不會對這個生邪見、那個生邪見,修什麼法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故這一點非常重要!

  丙叁(輪回過患)分二:一、總的思維輪回痛苦;二、分別思維六道各自痛苦。

  丁一、總的思維輪回痛苦:

  總結前兩品的內容:第一個引導文所講的暇滿人身,我們已經獲得了,得到後應覺得它來之不易,要用它認認真真地修行;第二個引導文則告訴我們,這樣的珍貴人身若能長期住留,那等一段時間再修行也來得及,可是這個人身就像水泡和陽焰一樣虛幻無常、瞬息萬變,最終必將走向死亡,故在其沒有毀滅之前,一定要抓緊時間來修行。

  要知道,一個人如果想超離輪回,務必要斷除對今生和來世的執著。可是對今生的名利地位,很多人都放不下,若能把“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修好了,誠如宗喀巴大師所言(2),勢必可斬斷對今生的貪執;而如果想斷除對來世的耽著,則必須修持下面所講的“輪回過患”和“因果不虛”。

  這一點,現在人都比較缺乏。我常看到許多修行人,心裏願意好好禅修、好好修學佛法,但問他爲什麼這樣做時,答案往往是耽執來世的快樂、不墮惡趣,就像其他宗教徒一樣,希望自己上天堂,或往生淨土享樂。這種現象非常令人遺憾,倘若你沒考慮過來世的解脫,只是一味希求即生的快樂、健康、無病,或者來世升天享樂,那並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大家一定要把追求解脫放在首位。

  在座各位于修行過程中,也應該扪心自問:“我現在修加行,是爲了今生,還是爲來世?若爲了來世的話,是想獲得善趣的快樂,還是希望從輪回中永遠解脫?”這個相當重要。因此,大家一定要祈禱上師叁寶加持自己,對人天安樂沒有任何興趣,唯一就是想從火坑般的叁界中得到解脫。《業分辨經》說過(3),叁有之苦,猶如毒藥、猛獸、野人般恐怖,沒有什麼可貪著的,必須想方設法從中出離。當然,“超出叁界”、“脫離六道”,口口聲聲誰都會說,但你真正的目標是什麼,還是應該仔細觀察。

  正如前文中所講,“人身難得”教導我們一定要去修行;“壽命無常”告誡我們想修行就必須盡快。那下面的內容是什麼呢?

  人死了以後,並不是像無神論、唯物論所說,如同水幹了、火滅了一樣,一了百了。如果真是這樣,我們花功夫爲來世做種種准備,純屬愚癡之舉。但實際上,人死之後並非完事大吉,而必然要投生,有了投生就離不開生死輪回,因此一定要懂得“輪回過患”。

  當然,學習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確信前世後世的存在,否則,很多人會對此半信半疑。這一點對藏族人而言,由于從小就受這種教育,可能問題不是很大。就像有些上師所說,藏族人曆來都是大乘根基,再加上生長的背景處處離不開佛教,故對此基本上沒有懷疑。然而,其他有些民族就不是這樣了,因爲小時候的教育所致,他們將前後世存在統統斥爲迷信,即使長大後以偶爾的因緣遇到了佛法,進入佛門行持善法,但一提起前世後世,他們仍抱有猶豫、懷疑的態度,不完全相信天界地獄的存在。所以對這個問題,不相信的人要先從理論上入手,不能盲目地認爲“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因此必須承認”,而務必要通過詳細的觀察,用方方面面的道理來說服自己。

  關于前世後世之說,其實自古以來就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中。比如,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梨俱吠陀》一書中,已暗示人死後有靈魂的歸處;後來的《奧義書》、《薄伽梵歌》中,記載著純熟的輪回思想。

  在西方,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對靈魂之說,也作了積極研究。例如柏拉圖就提出:人死後依照生前所作善惡,轉生爲人或其他生物。

  而古代的漢地,宗教主要是儒教和道教。其中儒教的創始人孔子,在《論語》中說過:“未知生,焉知死?”又雲:“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孔子是承認有輪回、鬼神的,但采取的態度是避而不談、敬而遠之,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無。現在有些唯物主義者也是這樣,我跟有些領導接觸的時候,經常故意說“你前世是什麼樣,你後世是什麼樣”,他們一聽,就趕緊轉移話題。然後我再次提起來時,他們也無可奈何,反而有點不好意思。

  明朝有位儒學大師叫王陽明,從他的親身經曆中看,儒教也承認生命的延續。王陽明是著名的理學家,他50歲時,有一天到江蘇的金山寺去朝拜。到了那裏以後,他覺得寺中景物似曾相識,非常熟悉,于是就跟寺裏的一個出家人到處走走,結果來到一關房前,只見門窗緊閉著,上面還貼了封條。王陽明一看到這個關房,就感覺自己好像曾住過,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央求出家人打開來看看。

  出家人連忙拒絕:“這關房是我們一位老和尚五十年前圓寂的地方,裏面供奉著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遺囑交待不可開啓。請您原諒,千萬開不得!”但王陽明特別想看,就一再地請求,說哪怕只看一眼也可以。…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四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