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家人實在沒辦法,只好萬分爲難地打開關房,讓他進去。
王陽明進去一看,果然見到一位圓寂的老和尚端坐在蒲團上,法相莊嚴。奇怪的是,他竟和自己的容貌非常相像。舉頭看去,牆上還有一首詩:“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去後還歸複,始信禅門不壞身。”原來,王陽明的前生,就是這位坐化的老和尚。(輪回的確是這樣,有些人即生是出家人,來世可能是在家人;有些即生是在家人,來世卻成了出家人。所以,我們在六道中流轉的次數無量無邊。)
儒教既然承認生命是延續的,那建立前世後世應該不困難。而道教主張長生不老,雖然建立前後世的論典我沒看過,但應該是有。比如道教認爲,元神是肉體的主宰,它可脫離身體而獨自存在。你們應該也聽過“鐵拐李”的故事,“鐵拐李”本名李玄,他通過修煉,達到了元神可自由離體的境地。一天,他跟弟子楊子說:“爲師應太上老君之約,神魂離去,肉身留在這裏,你要悉心看護。七天後若不見我神魂歸來,就將我的肉身焚化。以七天爲期,切記!”說完李玄盤膝而坐,元神出竅,飄然而去。
楊子遵循師父的教言,寸步不離地看著他的肉體。到了第六天,楊子叔叔來說他母親病重,想見他最後一面。楊子恸哭不已,指著李玄的肉體說:“師父神魂出遊,臨行時叮囑我小心看護,限期七天。如今已過六天,我若走了,誰來看護?”叔叔覺得他胡說八道,人都死六天了豈能還魂?就勸他把師父的肉體火化掉了。
到了第七天,李玄辭別太上老君,老君贈他一偈:“辟谷不辟麥,車輕路亦熟。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面目。”李玄不知其中奧義。回到山洞中,不見自己的肉身,大吃一驚,出洞尋找,方知已被火化。李玄神魂無依,見不遠處有一具乞丐的屍體,便不顧一切地投魂。等起來到河邊一照,發現自己衣衫褴褛,跛足拄拐,翩翩少年變成了蓬頭垢面的“鐵拐李”。
其實,這跟藏地的奪舍法(4)有點像。以前噶mb自生金剛(觀音菩薩的化身)圓寂後,想用奪舍法尋找一個新的軀殼,繼續自己未完成的事業。他看到有個剛死的叁歲男孩屍體,立即使自己靈識入于其身,並轉動眼睛。其母見此情形非常害怕,說:“死人看活人,是凶兆。”就用針刺瞎了他的雙眼。噶mb覺得沒有眼睛不是暇滿人身,難做利生之事,只好采取重新投胎的辦法,再次轉生爲這家的孩子。
可見,靈魂是不滅的,前後世也是存在的。這並不是佛教的一家之言,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也承認,人死後要麼上天堂、要麼下地獄。只是道理上講得比較模糊,不像佛教一樣,把轉生之因、最終能否解脫等理論,分析得相當透徹。
因此,關于前後世的存在,我們佛教徒一定要了知,尤其是有些知識分子,如果道理上沒有明白,始終會心存懷疑,以分別念産生種種邪見。反之,倘若你真的有理有據,能夠證明前世後世的存在,那就不得不承認了。譬如,英國有一位老人,從小常憶起前世在兩千多年前古城佩特拉的情景,後來他專門協助考古學家,依靠對前世的回憶,發現了許多未被發現的遺址。
這樣奇妙的事情,如今確實非常非常多。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人不是突然産生的,也不是死後什麼都沒有了。現在很多人之所以那樣想,是因爲對佛法沒有聞思過,不了解佛教的甚深道理。以前我傳講《前世今生論》時,學院很多知識分子收獲很大,尤其是一些出家人,表面上誰都承認前後世存在,畢竟你穿著袈裟、剃著光頭,否認這些的話,在別人面前也不好意思。但實際上極個別人還是有所懷疑,以這種心態去修持,並不容易得到成就。因此,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大家如果確實有疑問,則應該在智者面前詢問、探討,從而引生出真實的定解。
現在很多人對前後世一片茫然,原因就是不懂佛教,不然,這方面的理論會相當豐富。其實總的來說,所謂輪回,就像陶師手中的輪盤、井中的水車、瓶中的蜜蜂一樣,接連不斷地旋轉。關于輪回,《觀佛叁昧經》(5)將之喻爲火輪;《佛說無常經》(6)、《入中論》(7)則喻爲水車;《法句經》(8)、《大智度論》(9)、《心地觀經》(10)中比喻成車輪;《佛本行集經》(11)中喻爲竹筒中的蜜蜂。就拿蜜蜂的比喻來講,將蜜蜂關在瓶內,它只能在瓶中飛來飛去,同樣,我們無論生于善趣或墮入惡趣,都超不出輪回的範圍。善趣的人間天境如同瓶內上面的空間,叁惡趣就像瓶內下面的空間,六道衆生就像《俱舍論》中所言,以有漏的善業、不善業爲因,連續不斷地投生流轉,爲此叫做“輪回”。
現在很多人修行時,根本沒想過脫離輪回,只是每天念經參禅,卻沒有通達空性,也沒以菩提心來攝持。這樣行持善法是有漏的,以此爲因,會周而複始在輪回中流轉,時而快樂、時而痛苦。如《法華經》雲:“以諸欲因緣,墜墮叁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意即衆生以各種欲望的因緣,有時候墮入叁惡趣,有時候從叁惡趣解脫,轉生到叁善趣中去,這樣周而複始在輪回裏流轉不停,感受無邊痛苦,即是輪回的一種本性。之所以把它叫做“輪回”,《寶鬘論》中用旋火輪無初、無中、無尾的比喻,也進行了說明(12)。介紹十二緣起時,大家會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一定要超離這個輪回。就好比關在監獄裏的人,雖然暫時吃得好、穿得好,但那裏畢竟是牢獄,誰都希望有一天得到釋放。同樣,我們如今有吃有穿,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它畢竟不離痛苦的本性,因而每個人都要有向往解脫之心,否則就不叫真正的修行人。
在這個輪回中,我們無始以來一直漂泊,衆生彼此之間沒有不當過父母、親友、怨敵或平常人的。《大集經》雲:“無有一衆生,非我父母者。”《梵網經》也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方面的教證,佛陀宣講得特別多。在噶當派、格魯派、甯瑪派的教言中,不管是觀輪回痛苦,還是修菩提心,也都強調一切衆生當過自己的父母。這並不是佛教故事,也不是神話傳說,故對于前後世的存在,大家一定要深信不疑。佛陀在《菩薩本行經》、《本生經》、《六度集經》等經典中,皆說過他在因地時曾轉生爲婆羅門、上師等,佛陀是不說妄語的實語者,既然他也在輪回中當過各種各樣的人,我們衆弟子就更不用說了。只不過我們不知道前世當過什麼而已,但實際上,輪回、前後世決定存在。
佛經中說,假設把整個大地的土,抟成棗核大小的丸子,口裏數著“這個衆生的母親是這個,那個有情的母親是那個”,數一個就拿出一個丸子,那麼即使土丸全部數完,衆生之間互爲母親的次數也無法窮盡。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雲:“地土抟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爲母數。”《大般涅槃經》也講過類似的道理(13),有時間的話,大家應該盡量看一些大乘經典,多了解一下其中的比喻和內容。
我們自無始以來,沒有誰不是這樣轉生的,在此期間,因利欲熏心斷過的頭顱和肢體不計其數。不說投生爲軀體龐大的衆生,即便是生爲螞蟻、蚊子等小含生,將所有肢體堆于一處,也一定比須彌山王還高。佛陀在《雜阿含經》中雲:“一人一劫中,積聚其身骨,常積不腐壞,如毗富羅(14)山。”因口中無食、身上無衣,感受饑寒交迫等痛苦而哭過的淚水,若未幹涸而收集起來,肯定遠遠多于汪洋大海。(尤其是女衆特別愛哭,好多人也知道自己眼淚太多了,如果把這些淚水集于一處,不敢說堪比江河,但肯定比一盆水要多。)僅僅生在地獄時所喝過的銅汁鐵水,也比四大海洋的水還多。
所以,每個人沒什麼可傲慢的,就算你再有學問、再有財富、再有地位,但一想起自己前世曾生爲各種各樣的衆生,傲氣很容易就消下來了。縱然你是國家的一些大領導,假如不信因果而造下可怕惡業,來世也會轉生爲被衆人踐踏的小含生。
對于這些甚深道理,多思維還是非常重要。表面上這些很簡單,但作爲一個修行人,具有如此定解不可缺少。倘若你能對此堅信不疑,一想起輪回的痛苦,必定會特別害怕。聖天論師也說:“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則于彼刹那,身心同毀滅。”意思是凡夫人若像聖者一樣,現量了知輪回一切生死諸苦,則于了知的當下,身心會因無法承受而崩潰。然而,我們不要說無始以來,僅僅是“今生死後來世會依善惡業而感受苦樂”,這麼一個簡單的理念,許許多多的人仍不相信。不信佛教的人倒情有可原,但信佛教的人若沒有這種正知正見,那就太遺憾了。
輪回雖然如是可怕,但我們若生不起刹那的出離心,還執迷不悟地貪執各種瑣事,在未來漫無邊際的時日中,必然會變本加厲地感受痛苦。就算你依靠隨福德分的些微善業,獲得了梵天和帝釋那樣萬壽無疆、富足圓滿、威風凜凜、相貌堂堂的身體,在天界享受無比快樂,也擺脫不了死亡的命運,並且善業窮盡之後,還要飽嘗惡趣的悲慘痛苦。那暫時擁有榮華富貴、健康無病等微不足道安樂的人們,在幾年或幾個月,甚至短短幾天時間內,更容易因善業耗盡而變得一貧如洗、可憐兮兮,甚至不願意也要感受惡趣的難忍痛苦。
輪回的整個悲慘狀況,大家若去深深思維,就會恍然大悟:“哦,原來人們特別貪執的對境,不過如此而已!”所以說,現在暫時的幸福快樂,就好似夢中興旺發達之時突然醒來一樣,有什麼實質可言呢?《大圓滿心性休息》雲:“如夢富足醒時無。”一個人做夢的時候富貴無比,但當醒來時,一切都會消失無余。同樣,我們今生即使成爲億萬富翁、世界最出名的人,可是五蘊聚合一旦散開,一旦離開這個世間,還有這些名聲地位嗎?沒有的,就像《竅訣寶藏論》裏所講的一樣(15)。
我平時身心比較放松時,常再叁觀察這些道理,不斷提醒自己:“我每天這樣貪執很多事,但死亡到來的那一天,除了行持過的善法有用以外,其他什麼東西都幫不上忙,善惡業會緊緊跟隨著自己。”因此…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四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