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外境上虽然成立但是在心识前不成立,就像“意识有生灭之故”在外道的分别念前不成立。或者在现在的唯物论者、根本不承认前世后世的人面前,佛教说“你的来世会痛苦的、会快乐的,因为你有后世之故。”实际上后世是存在的,但是对具有邪见的人来讲,在他面前是不成立的。这属于不成立也是可以说的,因为在他们心前是不成立的,所以可以说不成立。
针对这种心识面前的不成立,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辩论、论证。在论证之后,如果实际上真的成立,那即使在心识面前暂时不成立也可以通过正确的理论途径慢慢慢慢把他们引入正道,这种情况是有的。
外道或者现在世间从来没有学过无常法的人们(就像一般的农民、牧民),我们对他们说“柱子是无常的,它是刹那刹那毁灭之故。”这样的道理在他们面前不一定成立。你们如果不信,下课以后到卖牛粪的牧童面前说:你卖的牛粪是无常的,因为刹那刹那毁灭之故。他根本不承认,他说:不成立,“举因不成立”(众笑),他会这样说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牛粪不是刹那无常的,只有在钢炉里面烧完以后才毁灭,在此之前怎么会一刹那一刹那无常毁灭呢?不可能的。如果让他马上脱下在家的衣服出家,天天都闻思、天天给他讲无常法,过了三年以后他就会知道:噢,原来卖牛粪的时候我说不成立实际上已经大错了。他会完全明白牛粪是刹那刹那无常的。
“论者一或双方前,不能成立”在论者一方或双方前不成立。就像我们刚才讲的那样,论者一方指的是敌论者或者立论者。一方不成立,另一方成立,这种情况也有,或者说双方都不成立。双方不成立的话,我们说“这个柱子是常有的,因为它是所闻之故。”当然,柱子常有对有些人来讲成立,对有些人来讲不成立。但是,只有声音才叫做耳朵所听到的所闻,而柱子谁都不承认是所闻。这对双方来讲都不能承认,外道也不承认柱子是所闻,内道也不承认柱子是所闻。柱子是所见并不是所闻,大家都共同这样承认,柱子是所闻对双方都不成立。
所以,对不成立应该分别加以分析并说明,不能一概而论。诸如此类有关不成立方面的内容相当多,我们应该通过闻思因明的大经大论来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其实,我们学因明应该长期有次第地多学习一些因明论典,还要经常参加因明的辩论,这样很多论式才会运用自如。否则,我们光是按照书本稍微会说一点,那也不一定能用;即使你在口头上讲得非常好,但在真正参加辩论法会的时候也还会有一定的困难。
昨天有一个人从台湾打来电话说:听说你们佛学院有一场大辩论,我可不可以参加?我很想辩论。我说:这里大多数都是藏族喇嘛的辩论,语言上你不一定能沟通,再加上我们学院现在并没有大的辩论法会,只不过每天下午有一两个小时的辩论而已。你如果能参加那倒很好,但恐怕条件不一定能具足。到这里来先要学两三年藏文,能听懂藏语以后才能参加辩论,但光听懂藏语还不行,必须要有辩论的口才和智慧(光有口才没有智慧也不行,光有智慧没有口才也不行),可见辩论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因此,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详细分析,如果没有详细分析,那辩论也不是特别容易。其实,通过辩论真的能对佛教的法义产生定解,在这方面的的确确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般,讲一百遍不如辩论一次,辩论一百次不如造一部论典,讲辩著三者有这样的差别。如果真的要造一部论典,因为这是文字上的东西,所以就不能随随便便,一定要经过详细思考;辩论也同样不能随便,一定要详细思考。但是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因为牵涉的范围比较广,方式也比较灵活,所以字字句句不一定全部都像写文章那样特别严密,这除了个别出口成章的人以外,其他人恐怕都有一定的困难。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这样讲过,我的话千万不要录音,录音的话里面肯定能挑出很多很多毛病,那这样对别人就不一定有利。上师如意宝在显现上也是这样,讲经说法的时候为了让众多弟子了解法义,他举了方方面面的比喻、例子,有时候也不一定像书本一样所有的语言全部都非常正确。以前也是这样,讲经的时候因为范围比较广、方式比较灵活,所以不一定如是严格;而辩论就比传讲稍微严格一些,造论典无论如何一定要严格要求,因为文字会流传百世。当然讲经说法一定要注意,胡说八道肯定有很大过失;但是,从前辈高僧大德的历史来看,一点都不错(一个字也不错)的人不一定有。
不过现在网上很多人提问题的时候对我都是:你这个是不是错了,你那个是不是错了?其实有些问题我并没有错,只是因为内容比较深,再加上专业术语他自己不懂,于是就认为我错了。以前我看见一个人,他对《佛子行》里面的内容好多都不懂,于是就把不懂的地方全部改了,改成自己能懂的内容,其实他全部改错了;因为他的佛教专业水平比较低,所以全部改错了,也有这种情况。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没有一点毛病,因为讲经说法并不是完全照书读,而是凭个人的理解来进行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些地方并不能很好地结合,这种情况也在所难免,这一点我也承认,但讲经与造论在严格性上毕竟有一定的差别。
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如果自己没有懂反而说别人过失,那就不太合理。别人说的已经正确无误,你因为智慧、水平有限而没有理解到本来的意义,于是就断章取义地改下去,这有非常大的过失。有些人的的确确有暂时的小聪明、小智慧,但是在比较深奥的逻辑性方面,他们因为闻思不够、经验缺乏等很多原因,所以有时候判断不一定正确,因此自己应该从方方面面进行观察,这一点很重要。
子二(不定因)分二:一、法相;二、分类。
丑一、法相:
不定生起犹豫因。
宗法虽然已经成立,但是因在立宗上尤其是在同品和异品方面产生了怀疑,这样的推理叫做不定因。不定因分为不共不定因和共同不定因。《释量论》中这些都讲得比较广。
以前我对辩论非常有兴趣,还没有闻思几天的时候,有一位堪布叫秋吉罗珠,我就在他面前问:你得过《因类学》的传承没有。他说得过。那你明天可不可以给我传一下。他说:没问题,但是我没有书。当天下午我就到一位法友那里去借了一本书。那个时候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每个人都有一本书而且大家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来的时候全部是一些特别不清楚的油印书。我借到油墨印的一种版本后,一晚上都抄抄抄,抄写完以后第二天就到堪布那里去听传承。但因刚开始闻思,对因明、中观什么都不懂,光学因类学,所以内容一点都不懂,不成、不定等到底是什么样也不知道,兴趣倒是有。现在我每一次看自己手抄的书的时候,好像它有一种引起回忆的价值,二十年前刚来学院时候的心态和当时对佛法的信心记忆忧新。
但我现在始终这样觉得,刚开始出家或者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一定要把基础扎稳。现在高等学校中的有些教授、老师对《大圆满前行》和《入菩萨行论》都觉得已经懂了(不愿意学),一听到因明却很有兴趣,但是我凭自己的经验对这种行为并不太赞叹。因为,虽然你有世间高等学校的知识,但是你的相续确确实实需要与法相应,光是理论上懂绝对不行。
昨天我家里来了一位知识分子,他一直讲很多比较深奥的法。我说深奥的法暂时不用急,你看过《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的人生难得、寿命无常等内容没有?看过看过。我说你学过没有?学过,不学也基本上懂,人身就是难得嘛。那你修过寿命无常和人身难得没有?修是没有修过,但基本上懂,懂就可以了,我只想学一些更深的法。……
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看过就可以,或者是学过就可以,或者是懂了就可以,根本不思维我能来到这个人间得到这个人身多么难得、业因果确实不虚、寿命刹那无常。而我们在座的修行人在这方面起码有一种概念:我修得不好,你看人身难得等每一个修法在我的相续中并没有生起来啊!在很多方面自己有一种惭愧心。
但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在这方面的的确确有点欠缺,全部是研究性的。年初我在广州的时候,有一位高等学校的教授,从他说话等各方面来讲这个人真的非常不错,但是也只是理论性的研究比较强而已。而单单理论性的研究在实际生活中根本用不上,这就像刚从高等学校毕业的一些学生一样,虽然理论上讲得天花乱坠,非常好,但实际让他作就不行。我家乡附近有一位副校长,他天天都上网看很多很多资料——国内外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等,让他讲的时候也讲得非常好听,大家都觉得这个人真的很有前途,非常不错;但实际让他做的时候,如照顾学生、教课,全部都非常失败,人人都反对。
所以说,因明也好、中观也好,虽然我们口头上都能讲得非常非常的好听,但如果实际行为中因明、中观所讲的内容,包括《前行》和《入行论》里面所讲的内容从来都没有融入心的话,那这完全是一种理论主义,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你的嘴巴再怎么会说,甚至几百个人、几千个人与你进行辩论也能一一将其推翻,但是死后你的肉体还是会在火葬场马上就没有了,你的心识也会随着自己的业力而去,而你在即生中善业和恶业积累了多少?也许在辩论的过程中造的口业更多。
所以我经常劝参加辩论的出家人,辩论虽然很好,但是跟别人辩论的时候一定要讲文明的语言,千万不要呵斥对方。呵斥别人真的特别可怕。《正法念处经》里面讲了很多很多八大地狱的痛苦,堕落的原因也已经讲了,你们方便的时候还是看一下,看看堕地狱的因到底是哪些。现在世间很多语言行为都不如法,这就是堕地狱的因。如果我们也这样,那辩论反而成了堕地狱的因,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当然,自古以来因明的辩论都非常需要,尤其在与外道辩论的过程中就更需要。我们这里学过因明、中观的人,不管在什么样的人面前说话都有一种勇气,跟谁也都能说说话。我听说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故意到别的宗教徒面前或者其他人面前去惹一点麻烦:你为什么不承认前后世?……其实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丑二(分类)分二:一、不共不定因;二、共同不定因。
寅一、不共不定因:
非宗法外不成立,不共不定有四类。
除宗法欲知法外,因在同品和异品上均不成立,这样的推理叫做不共不定因。它总共分四种。
其一,因在同品和异品中无有而不见,例如“声音是无常的,是所闻之故。”当然我们都知道声音本来是所闻,那这样所有的所闻已经作为所诤事了。既然如此,那在我们说“声音是无常的,所闻之故,如同什么什么。”的时候,同品比喻就根本找不到了。而在异品上也找不到例子。在这个论式中声音作为所诤事,所闻作为因,实际上所闻和声音是一体。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因为因和所立、有法和因无二无别,所以不成立,这样来分析也可以。但是这里是在同品和异品上面没有。所以这叫做同品异品中无而不见,也就是说本来是不存在的。不管在谁面前,大家都认为这种推理是不定因。
还有,在同品和异品上本来存在,但是没有见到,也就是说在二品上有而未见。例如:“此人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因为他有眼之故。”这有两方面的考虑:有些人真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也有眼睛;有些人虽然有眼睛,但不一定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这就像我们现在的个别道友,虽然有一双眼睛,但不一定是从天降生。在麦彭仁波切的《因类学》中,对“此人是从天上降生的,因为其有眼之故。”这种推理也作了一些分析,你们自己可以看。我们这里也可以这样说,同品和异品上面有是有,但是未见,所以这也属于不定因。
然后是同品上面有而不见。在承认吠陀声音是常有的吠陀论师面前说:“声音是无常的,因为所作之故,如同吠陀之声。”实际上同品上面有。“声音是无常,所作之故。”如果后面的比喻没有用,那我们佛教徒运用这种推理也是可以的。因为在它的同品上面,无常的话是所作,同品比喻是存在的,如“声音是无常的,所作之故,犹如瓶子。”如果把这个同品比喻(如同吠陀之声)换成其他比喻(犹如瓶子),那就是合理的。在吠陀派面前,虽然同品方面存在,但这一点他们并没有明白也没有见到,所以承认为不定因。
最后是异品上面有而未见,如在吠陀派面前说“虚空是常有的,非所作性故,犹如吠陀之声音。”当然,如果光是“虚空是常有的,非所作性之故。”这样的理论,那我们佛教徒运用这个推理也是可以的。因为,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来讲虚空是无为法之一,是无为法就可以加上一种常有的概念,那就是“虚空是常有的”。它常有的原因是什么呢?非所作性之故,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人们造作的。这样一来,这种推理应该是正确的。
但是在吠陀派面前“虚空是常有的,非所作性故,犹如吠陀之声音。”这种推理并不正确,因为它的比喻是如同吠陀的声音。从正面看这种推理好像也是合理的,因为他们承认吠陀之声音是常有的缘故。而从异品方面来讲虽然存在,但对方根本找不到。“如果不是常有,那绝对是所作,如同柱子。”从无常的比喻来讲,这在我们佛教徒面前是成立的。从对方来讲,本来异品方面存在,但是对方并没有见到这一点,所以这个推理就变成了不定因。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七十一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