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不会产生,如雪山中没有草,有些人的头上没有头发等(不要看我的头发,否则我会不好意思的),这只不过是某法产生的因缘不具足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实体的灭法存在。
最后,所谓的虚空只不过是没有任何阻碍而已,这个部分,人们就称之为虚空;除此之外,它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
义总相和本无见有的二月等颠倒对境,我们在第一品中已经破析过,在这里就没有必要再讲了。总之,上述五法根本不可能在外面以实体或者说以所取境的方式存在。
三、遣除与世间共称相违。
这样一来,对方又认为:石女儿和兔角等可以不存在,但是三种无为法和二种颠倒境如果不存在,就有与论典或者世间共称相违的过失。
实际上,并没有这种过失。因为,我们如果通达了佛教的义理,即使口里面经常说三种无为法和两种颠倒境,也会了知它们并不存在真正的实体。那么这种假立的总相,或者说这种虚假的成分存不存在呢?可以承许这些假立的东西存在,即使这样也没有什么矛盾之处。按照有些论师的观点来讲:比如说虚空,心里面想虚空时,就是空洞洞的,什么东西都不存在,这样一种总相,在分别念面前可以显现,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虚空存在;但真正剖析起来,外面根本不存在虚空的实体,只是心里的执著而已。虽然所执著的对境根本不可能存在实体,但你对虚空总相有没有一种特殊的执著呢?这一点肯定是有的。因此,人们就是把这种特殊的执著称之为虚空,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虚空真实存在;同样的道理,抉择灭、非抉择灭和二倒境也是如此。所以,这五种对境在外境当中根本不可能成立,没有成立的正量。
如果虚空等不存在,那会不会与世间共称相违呢?不会的。《释量论》第四品中,对与世间共称相违的太过也有专门的破析。如果与世间共称相违,在某些地方就会破坏、影响世间的规律、传统,这样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真正要以正量进行抉择的时候,可能很多世间人都不会承认,不承认也没关系,愚者的观点不能堪为正量,因为愚者一无所知,他们自以为是的观点,我们没有必要随顺。比如说我们要建立现量和比量时,不可能以牧童的认知为标准,否则永远也无法建立起来;或者问牧童:牦牛身体上的微尘是否成立?在这些问题上,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沟通。所以在抉择正量时,没有必要依靠世间共称。但也应尽量避免世间的违害,否则在他们面前都讲不过去的话,那我们就不能算是宣说因明法理的正量者。
颂词当中是这样讲的:
若谓设使无虚空,则违世间及论典。
对方向我们提出辩论:如果你们说虚空不存在,那就与世间共称相违,因为世人经常讲“虚空中的蓝天、白云”等等,所有知言解义的人共称虚空是存在的。而且虚空不存在也与论典相违,法称论师在论典里宣讲三相推理中的异品喻时,也说“不是无常,不是所作,如同虚空”,此处明显是以虚空作比喻的;《俱舍论》当中也说,种子依靠地水火风空五大的因缘才得以生长;并且,在有关的密宗论典当中也经常提起虚空,比如三层虚空的比喻,或者讲一切万法的空性如同虚空等。如果虚空真的不存在,那这么多的论典,不可能经常提到它;但不管是讲密法还是讲显宗的论师,都经常以虚空为喻,如果虚空真的不存在,那这些比喻不是都白用了吗?这不合理吧?
对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下面进行回答。
世人觉得自己很聪明,以为这个问题十分尖锐,实际上他们背一部论典都很费劲,有些论典在字面上都解释不过去;相反,具有无碍智慧的两位理自在—法称和陈那论师,肯定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有时候我这样想,学习因明对我们非常有必要。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平时自认为:我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佛教徒学得那么简单,每天只是念念阿弥陀佛、坐坐禅,这有什么啊,我的智慧是谁也没有办法相比的!他们有很多错误的想法和傲慢心,但是真正让他背诵因明或答写因明的作业时,不要说能做到真正的破析,有时候连字面上在说什么,都是晕头转向的搞不清楚。所以,我觉得这个因明,对有些人相续中存在的傲慢与邪见来讲,是很好的一个对治方法,就像火上倒水一样,可以马上把傲慢心熄灭,因此学习因明是非常有必要的。法称论师对虚空、因果等道理是非常通达的,并不像现在世人的小聪明,认为在几个辩论中获胜过,就自认为是很有辩才。以前,古印度的一些辩论场面是非常惊人的,在那种激烈的辩论场合中,法称论师一一击败诸多外道的辩论对手,每次都使佛教获得了胜利。因此,法称论师所宣讲的正理是不容质疑的。从漫漫的历史长河来看,有很多的智者、学者都对其进行过观察,但是谁也找不到一个瑕疵之处。应该说这一点不仅仅是在因明上,而是整个佛教的伟大之处,也是佛教的不共特点。所以我想因明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果我们不学习因明,整天讲一些胜义谛或者大圆满的境界,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到底会不会这样啊?佛教能不能解释世界宇宙的奥秘啊?如果在分析名言中最简单的事物时,佛法也能超胜世间的理论而有所差别,那世人对佛教的智慧就不得不承认、不得不佩服。我想,以理服人在世间当中,应该是一种最好的胜利。
总之,对方认为:虽然你们说虚空不存在,但世人和论典里面都认为虚空是存在的,所以你们的观点不合理。
下面萨迦班智达对此进行回答:
无自相故非现量,无相属故无比量,
是故所谓有虚空,绝无能立之正量。
所谓虚空存在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当然,我们也承认虚空的名称和分别念中执著的虚空存在,但这两者都是假立的。真正的虚空是不存在的,人们只不过是把没有任何阻碍的法称之为虚空,除此之外,虚空的实体是不可能依靠正量来成立的。
如果是有实体的法,那就可以用正量来成立,要么是现量,要么是比量。首先,虚空能否以现量来成立呢?不可能的,因为意识现量和根识现量都不能证成虚空的存在。有些人认为,自己的眼睛已经看见了虚空,但这是非常可笑的想法;并且,佛经中也早已破斥过这种观点。也就是说,世人共许的虚空是不可能存在的,下面我们可以对此进行分析。虚空不成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自相的本体。如果虚空象柱子一样,具有长圆的形色、红的显色等自相,那么以五根识就可以现量取到它,但是虚空没有自相的缘故,所以由根识现量无法成立它的存在;如果以根识现量不能证成虚空的存在,那是不是在自证现量面前可以成立呢?在自证前可以显现虚空的一种虚假影像,但其实它就是识的本体,除此之外,根本不可能有虚空的实体存在。经过这样详详细细地分析之后,我们就会了知,在现量面前虚空的本体是不能成立的。
虚空能否以比量来证实呢?以比量来证实,也就是通过“彼生相属”和“同体相属”来进行推理。如果是彼生相属,则我们可以用果因进行推理,即以因和果之间的推理方法来证实,但是虚空跟任何一个法都没有能生所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虚空作为真因产生其他法,或者虚空从其他法中产生,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存在的。若是同体相属,则虚空与某法必须具有同体关系,这样就可以依靠自性因来成立,但是举不出任何一个例子说明,虚空跟某个法是同体关系。这样一来,两种关系都没有,则通过比量也无法成立虚空的存在。这一点,我们在下面第六品当中还会再次讲到。
总而言之,任何人也找不到能证成虚空存在的确凿真因或依据。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假立的虚空,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找到虚空真实存在的理由。因此,大慈大悲的佛陀虽然在有关经典中以虚空为喻,但这就像全知无垢光尊者所讲的那样,虚空的比喻仅仅是从某法不存在的角度来讲的,并不是说虚空本身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以虚空来比喻万法不存在的实相,这一点,对于学习中观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让人了解到,万法就像虚空一样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不存在呢?首先,我们很容易了知虚空不存在,而对诸法不存在则很难一下子通达,此时如果用虚空的比喻对诸法进行说明,我们就会逐渐了知此点。所以,佛陀经常用虚空来作比喻,这是具有非常甚深意义的,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问题。
这样以后,有些人可能会问:“虚空怎么不存在呢?我明明已经看到蓝天了,这个蓝天就是虚空;还有物体中间没有任何阻碍的孔隙部分,这也是虚空。虚空明明存在,没有必要以现量、比量以及其他的依据来证实它存在。蓝天是庄严虚空,空间是孔隙虚空,这就是虚空存在的依据。”
对方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合理的,因为:
呈现蓝色乃显色,孔隙即未见色故,
庄严孔隙之虚空,非为虚空之能立。
这些道理,在去年学习《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也曾提及过。当时我说:“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在因明中分析得比较广,以后讲《量理宝藏论》的时候会遇到。”现在已经到了一年前曾经介绍过的“地方”,所以今天可以亲自到这里来“旅游、观光”了,看看虚空到底存不存在。
现在正值国庆假期,有一群旅游者来到学院,他们说:“啊!这里的蓝天、白云多漂亮!我们昨天在其他地方也看见了这样蓝的天。”他们正在说的时候,恰好被我听到了。当时,我心里面对他们这种说法不太承认:不仅萨迦班智达这样的大智者不承许能看见虚空,而且佛陀在佛经里面也讲到“认为看见虚空的人是非常愚笨的,因为虚空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你们却偏偏认为虚空存在,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心里虽然不太承认,但是为了随顺别人,我还是对他们说:“对…
《第二十二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