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不會産生,如雪山中沒有草,有些人的頭上沒有頭發等(不要看我的頭發,否則我會不好意思的),這只不過是某法産生的因緣不具足而已,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實體的滅法存在。
最後,所謂的虛空只不過是沒有任何阻礙而已,這個部分,人們就稱之爲虛空;除此之外,它並沒有一個實體存在。
義總相和本無見有的二月等顛倒對境,我們在第一品中已經破析過,在這裏就沒有必要再講了。總之,上述五法根本不可能在外面以實體或者說以所取境的方式存在。
叁、遣除與世間共稱相違。
這樣一來,對方又認爲:石女兒和兔角等可以不存在,但是叁種無爲法和二種顛倒境如果不存在,就有與論典或者世間共稱相違的過失。
實際上,並沒有這種過失。因爲,我們如果通達了佛教的義理,即使口裏面經常說叁種無爲法和兩種顛倒境,也會了知它們並不存在真正的實體。那麼這種假立的總相,或者說這種虛假的成分存不存在呢?可以承許這些假立的東西存在,即使這樣也沒有什麼矛盾之處。按照有些論師的觀點來講:比如說虛空,心裏面想虛空時,就是空洞洞的,什麼東西都不存在,這樣一種總相,在分別念面前可以顯現,從這個角度而言,可以說虛空存在;但真正剖析起來,外面根本不存在虛空的實體,只是心裏的執著而已。雖然所執著的對境根本不可能存在實體,但你對虛空總相有沒有一種特殊的執著呢?這一點肯定是有的。因此,人們就是把這種特殊的執著稱之爲虛空,但是這並不能代表虛空真實存在;同樣的道理,抉擇滅、非抉擇滅和二倒境也是如此。所以,這五種對境在外境當中根本不可能成立,沒有成立的正量。
如果虛空等不存在,那會不會與世間共稱相違呢?不會的。《釋量論》第四品中,對與世間共稱相違的太過也有專門的破析。如果與世間共稱相違,在某些地方就會破壞、影響世間的規律、傳統,這樣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真正要以正量進行抉擇的時候,可能很多世間人都不會承認,不承認也沒關系,愚者的觀點不能堪爲正量,因爲愚者一無所知,他們自以爲是的觀點,我們沒有必要隨順。比如說我們要建立現量和比量時,不可能以牧童的認知爲標准,否則永遠也無法建立起來;或者問牧童:牦牛身體上的微塵是否成立?在這些問題上,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溝通。所以在抉擇正量時,沒有必要依靠世間共稱。但也應盡量避免世間的違害,否則在他們面前都講不過去的話,那我們就不能算是宣說因明法理的正量者。
頌詞當中是這樣講的:
若謂設使無虛空,則違世間及論典。
對方向我們提出辯論:如果你們說虛空不存在,那就與世間共稱相違,因爲世人經常講“虛空中的藍天、白雲”等等,所有知言解義的人共稱虛空是存在的。而且虛空不存在也與論典相違,法稱論師在論典裏宣講叁相推理中的異品喻時,也說“不是無常,不是所作,如同虛空”,此處明顯是以虛空作比喻的;《俱舍論》當中也說,種子依靠地水火風空五大的因緣才得以生長;並且,在有關的密宗論典當中也經常提起虛空,比如叁層虛空的比喻,或者講一切萬法的空性如同虛空等。如果虛空真的不存在,那這麼多的論典,不可能經常提到它;但不管是講密法還是講顯宗的論師,都經常以虛空爲喻,如果虛空真的不存在,那這些比喻不是都白用了嗎?這不合理吧?
對方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下面進行回答。
世人覺得自己很聰明,以爲這個問題十分尖銳,實際上他們背一部論典都很費勁,有些論典在字面上都解釋不過去;相反,具有無礙智慧的兩位理自在—法稱和陳那論師,肯定會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有時候我這樣想,學習因明對我們非常有必要。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他們平時自認爲:我是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佛教徒學得那麼簡單,每天只是念念阿彌陀佛、坐坐禅,這有什麼啊,我的智慧是誰也沒有辦法相比的!他們有很多錯誤的想法和傲慢心,但是真正讓他背誦因明或答寫因明的作業時,不要說能做到真正的破析,有時候連字面上在說什麼,都是暈頭轉向的搞不清楚。所以,我覺得這個因明,對有些人相續中存在的傲慢與邪見來講,是很好的一個對治方法,就像火上倒水一樣,可以馬上把傲慢心熄滅,因此學習因明是非常有必要的。法稱論師對虛空、因果等道理是非常通達的,並不像現在世人的小聰明,認爲在幾個辯論中獲勝過,就自認爲是很有辯才。以前,古印度的一些辯論場面是非常驚人的,在那種激烈的辯論場合中,法稱論師一一擊敗諸多外道的辯論對手,每次都使佛教獲得了勝利。因此,法稱論師所宣講的正理是不容質疑的。從漫漫的曆史長河來看,有很多的智者、學者都對其進行過觀察,但是誰也找不到一個瑕疵之處。應該說這一點不僅僅是在因明上,而是整個佛教的偉大之處,也是佛教的不共特點。所以我想因明的道理,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如果我們不學習因明,整天講一些勝義谛或者大圓滿的境界,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到底會不會這樣啊?佛教能不能解釋世界宇宙的奧秘啊?如果在分析名言中最簡單的事物時,佛法也能超勝世間的理論而有所差別,那世人對佛教的智慧就不得不承認、不得不佩服。我想,以理服人在世間當中,應該是一種最好的勝利。
總之,對方認爲:雖然你們說虛空不存在,但世人和論典裏面都認爲虛空是存在的,所以你們的觀點不合理。
下面薩迦班智達對此進行回答:
無自相故非現量,無相屬故無比量,
是故所謂有虛空,絕無能立之正量。
所謂虛空存在的說法是不合理的。當然,我們也承認虛空的名稱和分別念中執著的虛空存在,但這兩者都是假立的。真正的虛空是不存在的,人們只不過是把沒有任何阻礙的法稱之爲虛空,除此之外,虛空的實體是不可能依靠正量來成立的。
如果是有實體的法,那就可以用正量來成立,要麼是現量,要麼是比量。首先,虛空能否以現量來成立呢?不可能的,因爲意識現量和根識現量都不能證成虛空的存在。有些人認爲,自己的眼睛已經看見了虛空,但這是非常可笑的想法;並且,佛經中也早已破斥過這種觀點。也就是說,世人共許的虛空是不可能存在的,下面我們可以對此進行分析。虛空不成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爲它沒有自相的本體。如果虛空象柱子一樣,具有長圓的形色、紅的顯色等自相,那麼以五根識就可以現量取到它,但是虛空沒有自相的緣故,所以由根識現量無法成立它的存在;如果以根識現量不能證成虛空的存在,那是不是在自證現量面前可以成立呢?在自證前可以顯現虛空的一種虛假影像,但其實它就是識的本體,除此之外,根本不可能有虛空的實體存在。經過這樣詳詳細細地分析之後,我們就會了知,在現量面前虛空的本體是不能成立的。
虛空能否以比量來證實呢?以比量來證實,也就是通過“彼生相屬”和“同體相屬”來進行推理。如果是彼生相屬,則我們可以用果因進行推理,即以因和果之間的推理方法來證實,但是虛空跟任何一個法都沒有能生所生的關系。也就是說,虛空作爲真因産生其他法,或者虛空從其他法中産生,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存在的。若是同體相屬,則虛空與某法必須具有同體關系,這樣就可以依靠自性因來成立,但是舉不出任何一個例子說明,虛空跟某個法是同體關系。這樣一來,兩種關系都沒有,則通過比量也無法成立虛空的存在。這一點,我們在下面第六品當中還會再次講到。
總而言之,任何人也找不到能證成虛空存在的確鑿真因或依據。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假立的虛空,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找到虛空真實存在的理由。因此,大慈大悲的佛陀雖然在有關經典中以虛空爲喻,但這就像全知無垢光尊者所講的那樣,虛空的比喻僅僅是從某法不存在的角度來講的,並不是說虛空本身存在。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以虛空來比喻萬法不存在的實相,這一點,對于學習中觀者來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爲它可以讓人了解到,萬法就像虛空一樣是不存在的。爲什麼不存在呢?首先,我們很容易了知虛空不存在,而對諸法不存在則很難一下子通達,此時如果用虛空的比喻對諸法進行說明,我們就會逐漸了知此點。所以,佛陀經常用虛空來作比喻,這是具有非常甚深意義的,大家應該明白這個問題。
這樣以後,有些人可能會問:“虛空怎麼不存在呢?我明明已經看到藍天了,這個藍天就是虛空;還有物體中間沒有任何阻礙的孔隙部分,這也是虛空。虛空明明存在,沒有必要以現量、比量以及其他的依據來證實它存在。藍天是莊嚴虛空,空間是孔隙虛空,這就是虛空存在的依據。”
對方這種說法肯定是不合理的,因爲:
呈現藍色乃顯色,孔隙即未見色故,
莊嚴孔隙之虛空,非爲虛空之能立。
這些道理,在去年學習《中觀莊嚴論釋》的時候,也曾提及過。當時我說:“關于這方面的問題,在因明中分析得比較廣,以後講《量理寶藏論》的時候會遇到。”現在已經到了一年前曾經介紹過的“地方”,所以今天可以親自到這裏來“旅遊、觀光”了,看看虛空到底存不存在。
現在正值國慶假期,有一群旅遊者來到學院,他們說:“啊!這裏的藍天、白雲多漂亮!我們昨天在其他地方也看見了這樣藍的天。”他們正在說的時候,恰好被我聽到了。當時,我心裏面對他們這種說法不太承認:不僅薩迦班智達這樣的大智者不承許能看見虛空,而且佛陀在佛經裏面也講到“認爲看見虛空的人是非常愚笨的,因爲虛空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你們卻偏偏認爲虛空存在,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心裏雖然不太承認,但是爲了隨順別人,我還是對他們說:“對…
《第二十二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