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如果是跟着萨迦班知达的观点,稍微说一点,也可能不太要紧,就像有些胆子不太大的人,跟着一些英雄,说别人的一些过失;但如果完全是依靠自力来说的话,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我肯定不敢讲。所以,应该按照萨迦班知达的理论,对因明前派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宣说分别不取显现境之理。
分别心不取外境的显现,所谓外境的显现,是指自相法的各种特征不是用分别心来缘取,主要解释这个道理。
分别不取显现境之理分三:一、若显现则破立同时;二、一境之所有名称皆为异名;三、若以反体辨别则成遣余。
若显现则破立同时。
名分别以显现量,破立应成同时知。
如果按照对方的观点来说,以分别念或名称来取显现,即以显现的方式来衡量外境,则世间当中所有的破立、有无、是非等,全部都变成一体了。
在解释每一个颂词的过程当中,希望大家好好地谛听,即使是具有一定智慧的人,对于某些颂词也不一定第一次就能听懂。影响我们的原因很多,有时候我们的分别念散乱于外境,有时候身体不好,有时候心情不好等,所以第一次听的时候不一定懂;如果第一次不懂,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听,那即使开始不懂,最终肯定会懂的。我以前因明也学得不是很好,在学院当中因明学得非常好的这些论师们面前,我都不敢与他们辩论;虽然以前也去过辩论场,但辩得很差,而且现在人也老了,连因明的辩论场也不敢去了。
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自己的学习习惯还是很好的。因为不管是学因明、中观,还是学习俱舍等哪一部论典,有不懂的地方,我就一直研究,直到懂了为止;虽然别人已经讲闻完了,但是我知道这一段自己不懂,就是说这次辅导或别人讲的时候我还没有弄懂,那就过两天再看一遍,如果还不行过两天又看一遍,这样反反复复地对一个难题下很大的功夫。所以,学习因明虽然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但是现在看到有些偈颂的时候,当时很多的印象也会浮现在眼前,如当时我怎么样下功夫的,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想法是怎么样的,结果论典里面的内容是这样的……而我觉得有些道友并不是这样,好像简单的、好懂的内容不愿看;难一点的内容又看不懂,就这样放着。这样一来,整个论典与你相应的部分或者有利的地方就会很少,所以希望大家要注意听。
分别念或名称取外境的方式,是否定非他本身的名言。比如我们说“柱子”时,柱子以外的事物已经被全部否定了,在我们分别念当中,这样的名称或决定性的分别念就是“柱子”。我们以前也讲过,对总相的执着,根本不是以显现的方式来衡量外境的,应该是以遣余的方式来衡量的。
如果分别念或语言以显现的方式衡量外境,即外境自相上的任何特征,以显现的方式来衡量,就会漏洞百出,有非常多的过失。有什么样的过失呢?因为大家都知道, 在物质的本体上有无常、所作、颜色、形状等很多的反体,如果以显现的方式来衡量,则我心里面想某一个事物的时候,事物的全部反体就会在我的意识面前显现,这有很大的过失。比如说我想柱子的时候,那这根柱子的所有特征,包括所作、无常等,应该在我的内心中对其全部明白、通达;还有这根柱子的有无是非,以及它的生灭过程等,应该在我的心里全部浮现出来。如果这样,那我以心想“这是柱子”来建立柱子时,柱子上面所有的无常、所作等特征就已经全部建立了;我想“这不是柱子”时,非柱的所有特征也已经在我的心前全部建立了。同样的道理,如果语言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则世界上只要是能说“柱子”的人,就会通达柱子全部的特征,那这样,谁都不会有“柱子是所作,但它是不是无常”的怀疑了。因为只要会想、会说“柱子”的人,其心里面浮现柱子时,他早已通达了柱子无常的特性。
进一步说,因为一切诸法的本性是无常、痛苦的,如果分别念以显现的方式来衡量,那么每一个人只要想“一切诸法”的时候,在他的相续中,一切有漏诸法的四大本性——无常、苦、空、无我,会全部自然证悟。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绝对不是,因为分别念并非以显现的方式来取境。众生虽然会说、会想柱子,但是无常的观念,并不一定能在其相续中生起,所以在会说柱子的人面前,我们也经常用自性因来进行推理——“柱子无常,所作之故。”这说明我们的分别念、语言并不是如理如实地衡量或了知外境的所有特征,否则口里面一说“地狱”,地狱的所有的特征都会在我的口里面现前,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那谁都不敢说话了。
大家一定要明白,所谓的现量,如果从对境的角度来讲,则是“一法无有明不明”,即用显现来取境时,一法上没有明显与不明显的情况出现;如果从有境的角度来讲,则是“以显现取无轮番”,即以显现来取境时不会有轮番,这个显现、那个不显现的情况是没有的。因此,应该了知,衡量外境的时候,全部是我们的分别念在起功用;说外境的时候,全部是用语言大概地宣说,此二者都没有以显现的方式取境。
刚开始讲的时候,我也提醒过大家,显现和遣余这两个非常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的世间人,我始终觉得他们分不清楚这些道理,分不清的缘故,自己始终就处在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中,到底自己在说什么、想什么,根本搞不清楚。所以我自己经常有这种想法,虽然因明我们学得不是很好,但是学了以后,就有一种好像是从模模糊糊的云雾当中出来的感觉;在名言量衡量的过程当中,原来我说的是什么,我想的是什么,我们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候,通过什么样的迷乱方式进行的,这些全部都一目了然。因此,对闻思经论(出世间法)的人来讲,应该说学习因明是不可缺少的;而对于想学习一些世间正理的人来讲,学习因明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有时候这样想:“哎,现在世间上绞尽脑汁、一辈子当中专门研究一些世间哲理、文学的这些人,智慧也是非常不错的,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像我一样糊里糊涂的,但是因为他们没有遇到这样的正理,没有遇到这么殊胜论典的缘故,对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始终是搞不明白。”实际上,我们从国内外一些文学巨匠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即使他们白天、晚上一直不停地研究,但到了一定的时候,还是搞不清楚,最后怎么也找不到方向了;以前我放牦牛的时候,一直往前赶,最后不知道回来的路了,想回来特别地困难,只有坐在山顶上一直哭:“妈妈啊!你来接我啊!”现在有些世间人,一辈子当中把所有的精力和智慧都用在了对一些领域的探索上,但最后的结果……当然,这可能是部分人的情况。所以我想,如果世间上那些知名人士、文学家、科学家等能懂得因明的推理,那对什么事情都会判断得非常清楚、一目了然的。
下面说一境之所有名称皆为异名。
即一个外境所有的名称都成了异名,无法再表达不同的作用,会有这个过失。
一事纵取众多名,实是异名非不同。
如果说分别念和语言能以显现的方式取外境所有的现象,那这是不合理的。怎么不合理呢?“一事纵取众多名”,一个事物从分别念的角度来讲可以取很多不同的名称,如所作、无常等,而且它们都有不同的能力和作用;“实是异名非不同”,但如果按照你们所说的那样,分别念和语言能以显现的方式取外境所有的现象,那所作和无常这些全部就变成了只是不同的名称而已,也就是说,只是名称不同,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异。比如说一个事物有所作、无常两个名称,此二者只不过是名称不同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应该有这种过失。
这个道理应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平时衡量外境的时候,在分别念面前可以这样分:柱子的圆形、所作和无常。这三者在分别念面前有三种不同的作用,说“柱子”时,在我们的心里面就浮现出整个柱子的行相,即这根柱子的整体性完全显现;说“所作”时,依靠一些工匠的技术进行造作而形成的过程就会显现;说“无常”时,就会了知柱子在不停地刹那生灭,最终会彻底毁灭的。从分别念的角度来讲,这三种是柱子不同的侧面,并不是一体。首先,“所作”是指造作的过程,不是指毁灭,所以根本不会是无常;然后“无常”的反体也不会是整个柱子的本体,在我们的分别念面前,这些是分得清清楚楚的,每个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功能与名称,因此它们并不是一体。
但如果我们以分别念缘取外境的所有显现,那么在这个自相的本体当中,所作就成了瓶子,瓶子就成了无常,如是这三者就成了一味一体,无法再分。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差别全部隐没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瓶子”等时,那么除了不同名称以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了知的了。
如果这样承认,还会有其他的过失,我们平时依靠因、法、事这三者进行的推理就无法成立了。比如说“这个瓶子是无常的,因为是所作之故”,进行三相推理的时候,瓶子、无常、所作这三者在因明当中具有不同的名称,其中瓶子是所诤事,无常是立宗,所作为因,所以叫做因法事。如果从不同反体的角度,以瓶子、无常…
《第十九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