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量理宝藏论》第四品观建立遣余。前面宣讲了建立(或显现),现在开始讲遣余。
遣余分三:一、真实遣余;二、决定自性;三、遣除诤论。
首先宣讲真实遣余,即遣余的定义(法相)。
否直接违而缘取,许为遣余之有境。
什么叫做遣余呢?在颂词中讲了它的定义,所谓的遣余,就是以否定(或者遮破)与自己直接相违之分别念的途径,来缘取它自己的对境,这样的有境就承许为遣余。
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前面已经讲了,遣余是取境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分别念的心识,它能遣除与自己直接相违的所有违品,通过这样的分别念可以对事物产生决定性,这就是所谓的遣余。比如我们说“瓶子”和想“瓶子”的时候,当时与“瓶子”直接相违的所有非瓶的事物已全部排除,通过排除与它直接相违的方式来了知对境。
这种遣余的法相,实际上能遍于所有的遣余。遣余有名言遣余和心识遣余,此二者又可各自分为有实遣余和无实遣余,共分了四种。这四种遣余全部都具有这种法相,所以没有法相不遍的过失;其次,遣余是在分别识下安立的,不遍于无分别识,所以也没有过遍的过失;再者,遣余的法相也没有相违的过失。这种法相的安立没有不遍、过遍、相违的过失,所以说是所有遣余的法相,凡是遣余的有境全部具足了这种特点(法相)。
总之,以否定直接相违之分别念的途径来了知它自己的对境,这就是所谓的遣余,从法相上也可以看出遣余是一种心识分别念。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名言遣余毕竟是一种名相、声音,那它是不是不包括在遣余里面呢?”不会的,因为名言遣余实际上也依赖于分别念,即依赖于心识遣余。所以,按照萨迦班智达的观点,遣余的法相是安立得非常圆满的。当然,遣余也分为:心识上的遣余,外境的遣余,无遮的遣余等几种;如果按照其他论师的观点,对遣余的法相还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但我们暂时按照作者萨迦班知达的观点进行分析,即所有的遣余识都是在心识分别念上安立的,而在外境上没有真实的遣余,我们暂时持这种观点。对于遣余的法相,诸位一定要明白。
大家在闻思的过程当中,不但要了解法相的名词,而且还要通达它的意义,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在辅导或是讲考的时候,虽然讲得比较多,但总是抓不住真正的重点,如果从理解的角度而言,对自己的相续不会有多大的利益。所以大家在闻思时,有些词汇一定要按照它的这个说法来讲,讲的时候如此,理解的时候也要如此来理解;否则,我们虽然说了许多言词,但实际上没有抓到重点,这是不太合理的。因明学不像《现观庄严论》(1),或者中观等法门,这些都是直接宣讲般若空性的,因此超越了我们分别心的境界;而因明中的知识,只是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它的一些推理方式或理念,稍微有一点难懂的感觉,但你真正懂到了以后,就会发现这仅仅是以一种分别心识来分析对境的,因此不是特别的困难。大家务必要搞清楚这种思维的形式、推理的方式,如果没有搞清楚,那无论说什么,实际上与其本身的意义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在学习论典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词句和词句所表达的真正意义。
下面宣说决定自性分二:一、安立;二、细分。
安立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首先总说:
假立故遣无实境,颠倒取境即自相。
于自相之一异体,遣余缘取共有四。
所谓的遣余,实际上是以分别念来安立的,即以分别念假立的,它自己并没有真正的实质,或者说没有针对它的真实对境,就像镜子里面显现影像一样,镜子中并没有真正的外境色法,只不过是外境的影像显现在里面而已;并且,任何一个瓶子或柱子的总相显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时候,肯定已经遣除了它的违品,比如说我心中显现“瓶子”的时候,瓶子以外的事物全部都已经被遣除了,但是遣余自己有没有一个固定性的自相对境呢?的确是没有的,因为它毕竟是假立的。
有些人认为:“哦,既然是假立的,那遣余是否就不符合实际道理了呢?”并不是这样的,在分别思维中,人如果执著“有”,当时就有一种耽著有实法自相的义总相;人如果执著“无”,当时就有一种耽著无实法的义总相。因此,假立不一定就是虚伪的。
在这里,比如说我们认为柱子是无常的,在分别念当中无常毕竟是一种假立的行相,除此以外,真正无常的自性在我们的分别念当中是无法存在的。所以我们说遣余是假立的,也是分别念安立的,它确实不具有实质性的对境。如此一来,有人就会有这方面的怀疑:“它是不是得不到真实的自相呢?”不会的,因为它虽然是一种颠倒的分别念,但是可以将分别念的总相颠倒执著成外境的自相,即把总相误解成自相,或者说以总相自相误认为一体的方式来取境,最后的确也能得到外境的自相。如柱子的总相显现在你的面前,你把柱子的总相当作自相而对别人说“给我把柱子扛来”或者“把这个柱子扛过去”,实际上也能起到取舍自相对境的作用。
在《释量论》第一品中讲,所谓的遣余具有三种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耽著自相,虽然所有的遣余都没有自己真实的对境,但它耽著的是其所追随目标的自相,即把自相和总相误认为一体而取境。
第二个特点是无真实对境,即遣余没有真实的对境。如果它有真实的对境,它就只能执著这个对境,而无法取舍执著对境之外的其他事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遣余的分别念无论是柱子、瓶子、有的、无的什么都可以接纳,所以它并没有真实的对境。
第三个特点是具有现量种子。意思是什么呢?实际上所有的遣余是以前现量见到过、听到过的自相法在相续中种下的种子。比如说我们脑海中显现了柱子遣余的总相,实际上,我们肯定曾经在某一个地方看到过柱子的形象。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不仅我们现量见到的事物会产生现量种子的有境,而且欲界的众生听到别人说三十三天的无量宫、天人的无死甘露时,在他的脑海当中也会出现相似的遣余概念,虽然此人并没有到三十三天现量享受过甘露、看见过尊胜宫,但是看见过与尊胜宫相似的人间宫殿,享受过与甘露相似的液体,所以当别人说“天上的甘露如何,尊胜宫如何”时,在他心里面也会出现一种与以前现量所见的自相对境相似的总相。比如说对从来没有去过美国的人描述华盛顿的城市建设时,在他的脑海当中就会出现以前他所见城市建筑的总相。
遣余有这三种特点,这一点大家不要忘。以前,法王如意宝讲因明的时候说:“我们学习遣余的时候,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讲的这三种特点(实际上也是法称论师的观点)务必要了解,如果了解了就能知道所谓的遣余有境的主要特征,也即遣余需要具足这三种特征。”所以说遣余是假立的,它并没有真实的对境;之所以能取境,是因为它以颠倒误认的方式来取自相的对境,即把总相误认为自相,从而混合在一起而取境的。
虽然在事物的本体当中没有互相错乱的现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个物体不可能变成两个,两个物体也不可能变成一个,但是在众生的分别念面前,尤其在遣余的心识面前会出现四种情况:即把一体的事物执著为一体,他体的事物执著为他体,他体的事物执著为一体,一体的事物执著为他体。也就是说,虽然在自相上面不可能互相混杂、错乱,一体就是一体,他体就是他体,但是在执著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这四种分类,即我们执著自相上的一体为一体,自相上的他体为他体,自相上的一体为他体,自相上的他体为一体,以前讲中观的时候,我们也讲过这个道理。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判断或者运用因明推理的时候就会非常的方便。
以上遣余缘取对境方式总共有四种分类,其中前两者比较容易懂。对境当中一体的事物执著为一体,如本来柱子是一个东西,同样我也执著这是一根柱子;本来是他体东西,我们也执著为他体,如柱子和瓶子本来是他体的东西,我们把它们也执著为他体的事物。这些都比较好懂,所以在下面没有广说。而详细广说比较难的两个问题,即本来是他体的事物众生却执著为一体;本来是一体的事物众生却执著为他体,下面对此进行广讲。
别说(详细广说)分二:一、他体执为一体;二、一体执为他体。
他体执为一体分三:一、增益之缘由;二、识执著方式;三、其必要。
首先宣说增益之缘由。
作用法相同一性。
这个世间上的众生,具有把本来很多的东西执为一个的习气。比如说人们往往把东南西北不同的人执著为“人”,即在同一个时间当中,把不同形相、不同环境中的事物执著为一体。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有两种原因:第一个原因,他体法各自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是一样的,由于作用相同的原因,从而把不同事物执著为一体;第二个原因,本来不同的他体法,因为具有一个相同法相(特征)的缘故,从而把它们执著为一体。
举例说明,比如在世间上的各种火,无论是未来、现在、过去三时的火,还是东西南北四方的火,或者檀香木、沉香木及各种木柴的火等,它们全部都有燃烧的作用,由于作用相同的缘故,人们把这些不同时间、不同形相、不同环境所摄的火,都统统执著为火。又比如说我们乘的车,无…
《第二十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