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十一课

  

第二十一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所造的《量理宝藏论》,现在讲第四品中遣余中的详细分类。详细分类中,

  真实分类这个问题已经讲完了。真实分类中讲了遣余分有实遣余和无实遣余,有实遣余与无实遣余又各自分为名言的遣余和心识的遣余,总共有四种。

  前一段时间也给大家讲过,有关遣余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务必要搞清楚遣余的概念。因明中的遣余,就像我们学习《俱舍论》时得绳的概念一样是比较难懂的。在因明当中一个是推理比较难,第二个是遣余的道理比较难,如果没有懂遣余,因明的诸多要义就很难以通晓,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功夫学习。当然,我听说有个别的道友在我讲完之后,录音听了六、七次,而有些懈怠的人一次录音也不想听,与后者比较起来,应该说前者是比较精进的了。

  我们今天主要讲在外境当中不存在遣余的问题。

  破外境有遣余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理由。

  首先真实宣说。

  此即真实宣说破他宗。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萨迦班智达的自宗把遣余分有实遣余和无实遣余;当然,名言和心识遣余可以包括在有实遣余和无实遣余当中。如此一来,萨迦班智达自宗的遣余应该说可以分为两种或者四种。

  有关遣余的问题,有个别论师认为“在外境中也存在遣余”,也有这样的观点,我们下面就对这种观点进行破斥。

  

遣余乃识缘取式,无情外境无遣余。

  萨迦班智达在这里说得非常清楚,所谓的遣余就是分别念缘取外境总相的一种方式,它既不是外境,也不是有境,而是取境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于外境的柱、瓶等无情法上就不可能存在真实的遣余;当然,按照萨迦班智达的观点,外境遣余也是可以假立的,或者说它是一种遣余的概念,这和破外境遣余并没有什么矛盾,下面我们也可以对此进行剖析。

  按照萨迦班智达的观点,所谓的遣余就是分别念执著外境的一种方式,这一点应该说是非常明确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以分别念缘取外境的时候,外境的总相就会在分别念面前显现;显现之时,它不是以自相、清晰的方式,而是以总相、模糊的方式来显现,这就是遣余的概念。遣余的定义也是如此,从否定的角度而言,断除其自身的违品,这样取总相的一种方式叫做遣余。在这样的观点之下,不能承认有真实的外境遣余。

  那什么叫做外境遣余呢?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观点比较多。法王如意宝在讲因明的时候,也再三地说过:尤其是在遣余的问题上,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大德们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说是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以前年轻的时候,我也曾通过各种方式分析过这个问题,对它也是非常地重视。有时候,从黄昏开始一直到半夜三更,就是围绕“外境自相当中到底存不存在遣余”的主题进行辩论,这样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在几个月当中一直在这个问题上辩论。实际上在因明的历史上,不管是印度还是藏地,在“外境自相上存不存在遣余”的问题上,应该说是存在一些分歧。

  对外境自相中存在遣余的观点,萨迦班智达在下面会运用一些理由进行破斥。于此,我们应首先了知萨迦班智达自宗的遣余有两种:心识遣余和无遮遣余,此二者相当于前面所讲的有实遣余与无实遣余。心识遣余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执著瓶子的时候,瓶子的概念在我们的分别意识面前现前,这就是心识遣余或者说有实遣余。无遮遣余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执著瓶子的同时,也遣除了非瓶的柱子等违品,也即在瓶子的本体上,柱子等违品并不存在,这个不存在的反体就称之为无遮遣余。如果归纳起来,萨迦班智达自宗承认,实际上这两种遣余都是分别意识取外境的一种方式。

  这里萨迦班智达主要所破的是什么呢?就是外境自相的遣余,因为它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么谁承认外境存在自相的遣余呢?就是因明前派的章那巴·珠吉桑给,以前我们也提及过他的名字。章那巴等因明前派论师认为,不仅存在心识遣余、无实遣余,而且也存在外境中的遣余。他们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因为从瓶、柱等自身而言,实际上已经遣除了非其本体的事物。以瓶子为例,从其自相上就决定遣除了瓶子以外的柱子、雪山、狮子等事物;既然其自相已经排除了他法,那么在物质的自相上就应该存在遣余。

  对于这个问题,印度的静命论师在其所造的《量学正理论》(也称《量学真如论》)当中也讲了,所谓的遣余有三种:无遮遣余、心识遣余和自相遣余;后来,莲花戒论师为这部论典做了一个解释,即《量学真如论释》,其中也引用了许多的教证和理证宣说了所谓的遣余分无遮遣余、心识遣余和外境遣余这三种,但他们的观点与因明前派还是有所不同的。他们虽然承认外境自相的遣余,但这种遣余只不过是一种概念而已,实际上并非承认它有真正的自相实体存在。同时,印度还有一些论师,如天自在慧、解脱源等,也都承许所谓的遣余分三种,以上是承许遣余分三种的印度论师。而印度的胜法论师,据说是承许两种遣余。

  对藏地雪域来讲,最早的是萨迦班智达,他承认有两种遣余,即刚才前面所讲的有实遣余和无实遣余。

  之后,是格鲁派的克主杰尊者,他的观点与印度论师比较相似,也承认遣余分三种,即无遮遣余、心识遣余和自相遣余。但是其分类的方式与其他论师不太相同,他是从所作、作业、作者三方面来分的。作业是自相遣余,为什么叫自相遣余呢?因为自相排除了一切非自己本体的法,所以叫做自相遣余。所作是无遮遣余,因为执著某法的时候,其他法在此法上不存在,这个空的反体就叫做无遮遣余。作者实际上是心识遣余,也是最主要的遣余。在克主杰的《因明七论庄严疏除意暗论》(也可以说此论是因明七论的总说)当中已经说了,所有的遣余大体上可以分这三种,其中自相遣余是假立的,因为在事物自相上没办法进行破立的,所以说它是一种假立,无遮遣余也是假立的,主要的遣余就是心识遣余。

  萨迦派果仁巴尊者在解释《量理宝藏论》的时候,也承认遣余分无遮遣余、心识遣余和自相遣余。他承认无遮遣余是从对境角度来讲的,即是执著外境不存在的遣余。但心识遣余跟其他论师的观点稍微有点不同,其他论师的观点与萨迦班智达所承许的一样,它是分别念执著外境的一种方式,也即在我们脑海中显现的一种总相,这叫做分别念的遣余(心识遣余);但是果仁巴尊者通过分析之后说,所谓的心识遣余并不是外面的分别念(1),应该是心识自己的本体,即心识的自相。他也不承认外境的自相遣余是真正实有,而安立自相遣余的原因,只不过是在耽执对境的时候,倘若不存在对境的事物,就不可能把它执著为真正有自相的法。实际上每个真正的遣余都具足以下三种遣余的特征:一、无遮的遣余,因为在事物本体上不存在,这个空的反体就是无遮遣余;二、心识遣余,因为存在心识的总相之故;三、自相遣余,因为如果没有一个自相,也是不可能现前这个法的总相。

  真实的遣余具足这三种条件,而颠倒的遣余不一定具足。比如说我心里执著声音常有,它具足第一个条件无遮遣余,也具足第二个条件心识遣余,可是第三个条件自相遣余根本不具足,因为只是在分别念中执著声音常有,但是根本没有自相常有的声音,所以叫做颠倒的遣余。

  我们今天对这些遣余的观点稍微分析一下,如果不分析一下,可能有些道友无法搞清楚。按理来讲第一次学因明应该从字面上解释,如果各种不同观点都进行解释,恐怕有些个别刚学因明的人,这么多的遣余不一定装得下。但不管怎么样,我想我们以后不一定还有学习的机会,所以这些观点大概介绍一些,也许对诸位起到一定的利益。本来想节约时间,但是更不行,嘿嘿(这两天堪布仁波切边打点滴边讲课,此时点滴出了点问题)。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宣讲克主杰的《因明总说》时讲过,克主杰尊者专门对萨迦班智达遣余的观点发了很多的太过。对于这些问题,我在很长的时间当中专门学习过,所以心里面比较清楚,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在这里宣说了。

  总的来讲,在果仁巴大师的因明论疏当中,遣余分为三种,跟其他论师的观点基本上相同。

  而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其相关论典《智者入门》中讲到,所谓的遣余分两种,自相外境的遣余和心识的遣余;而在《释量论大疏》里面讲,遣余分为三种。这两种说法都承许自相的遣余,那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承认的自相遣余,会不会成为萨迦班智达此处遮破的对象呢?不会的。因为在《释量论大疏》中明确地讲到:这个自相遣余,在名言概念中务必要把它分出来。记得上师如意宝当时宣讲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他老人家在石渠求学,学习《释量论》的时候,托嘎如意宝的弟子中,有一个对因明非常精通的修行人叫喇智仁波切,当时他一再强调,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这里所说的名言概念就是指宣讲外境自相遣余时,这种自相遣余只是名言概念而已。这一点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了解到尊者观点的甚深含义。而且上师如意宝也再三地讲过,我们学习《量理宝藏论》和全知麦彭仁波切这个观点的时候,一定要了知全知麦彭仁波切也承认遣余主要是心识的一种判断(破立),它在真实的外境当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在我们宣说任何一个法的时候,这种外境自相的遣余是可以承认的。为什么要承认呢?比如说我们在判断瓶子的时候,从我们的分别念的角度来讲,自相的瓶子并不是外境中…

《第二十一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第二十二课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