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秋,堪布也没有了,阿旺秋扎也略了。你们到时看一下这个讲义就会知道的。
总而言之,这个推理希望大家一定要掌握,互相之间看怎么样推,为什么会有盲人断绝的过失,这个问题应该大家要了解。
各自安立分二:一、有实名言遣余和有实心识遣余合一而说;二、无实名言遣余和无实心识遣余合一而说。
有实名言遣余和有实心识遣余合一而说分二:一、法相;二、分类。
首先宣讲法相。
有实遣余除无实。
萨迦班智达自宗的遣余分为两个方面:有实遣余和无实遣余。其中有实遣余是指,我们的心里面执着有实法时,排除了不能起作用的无实法,即无实法全部都被摈除了。比如说我们执着瓶子的时候,从无实法的角度来讲,瓶子以外的事物全部都摈除了。这里并不是说执着瓶子的时候,柱子等成为无实法,而是从在瓶子上不存在的侧面叫做无实法。假若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的话,好像什么都变成了无实法,比如说我执着瓶子的时候,瓶子以外的事物全部都是无实法。这样是不是人、牦牛全部都变成无实法了?因为都是非瓶的缘故。不能这样讲,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非瓶并不是指牦牛等法,而是从牦牛等其他法在瓶子的本体上不存在的反体来安立的。从这个角度讲,有实遣余排除了这样的无实法。
有实法的遣余分两种,一种是对有实法总相的执着,这叫做有实法的心识遣余;一种是在名言上或者在口里面称呼瓶子、柱子等的语言,这种语言叫做有实法的名言遣余。我们前面也曾讲过名言和心识这两种遣余,其中名言遣余应该包括在心识遣余当中,因为声音、名言的自相不能排除他法,而是通过心识的遣余来排除他法,应该说声音、名言是心识的一种影象。以上宣讲了有实遣余总的概念,也即它的法相。
下面讲分类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首先总说。
由以显现不显现,对境而分有二类。
从对境显现和不显现的角度来讲,有实法的遣余可分为两类,即现前遣余和隐蔽遣余。
对境自相能显现的有实法遣余叫现前遣余;对境自相不能显现的,比较隐蔽的有实法的遣余叫隐蔽遣余。
然后别说分二:一、现前遣余;二、隐蔽遣余。
首先宣说现前遣余。
显现自身之法相,尽其所有决定识,
名言分别作剖析,故遣余成反体境。
这个颂词比较容易懂。
意思是什么呢?这里的显现主要是指自相,自相如果显现,这叫做现前遣余;自相如果一点都不显现,这叫做隐蔽遣余。那么什么是现前遣余呢?首先我们现量看见一个法的自相,然后用分别念进行分析:这是白色,这是黑色;这是蓝色,这是非蓝色;这是常有,这是非常有等,也即对这个自相法进行破立、取舍。我们前面讲已决识时,有一种随现量已决识,在这里叫做现前遣余。
现前遣余也分两类,比如说我见到了柱子的自相,然后对柱子分别“它是无常”或“它是常有”,这种分别念叫做分别的现前遣余;如果我用语言宣说“我刚才现量看见的柱子是无常的”或“它是常有的”,这种语言叫做名言的现前遣余。无论怎样,现前遣余实际上是判断事物反体的一种有境。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遣余,它可以把本来一个本体的法分为很多的侧面,也可以把很多的事物归纳在一个法当中;而现前遣余实际上是用分别念,将对境分成各种不同的反体,是这样的一种有境。但不管怎么样,只能是事物的总相在分别念面前显现。无论是你以前见过的自相法,还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自相法,从分别念自己本体的角度来讲,它从来没有了知过事物的自相,因为它的对境是事物的总相,所以,所有的分别念从未了知外境的真实自相。从这个角度而言,所有的分别念都是错乱性的,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也就是说,无论是否亲自看见过柱子,凡是这种分别念面前认为的柱子并不是自相,全部是遣余分别念面前的总相,大家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下面讲隐蔽遣余。
自之法相不显现,无论观待不待因,
皆为名言分别境,是故决定亦遣余。
隐蔽遣余在前面没有经过现量,它与现前遣余的差别就在这里,其他的基本上一样,即都是分别念的对境,也就是说,隐蔽遣余没有现量显现过外境的法相。
无论是依靠推理来了知某种事物,如以烟来了知火,还是不依靠推理来了知火,这种执着分别念实际上都是遣余,也是一种决定识。比如说我们以前没有见过或者几天前见过的事物,但是现在没有见到(是指无间刹那当中没有见过的意思)。如果我现在看见红色的柱子,并认为“这是红色”或“这不是红色”,这叫做现前遣余;在我判断一个事物,如看见山上有烟而推出有火,这就是隐蔽遣余。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当时这个刹那的前面并没有现量见过火。当然,以前肯定现量见过烟是由火而生的,但是我认为这种情况不包括在隐蔽遣余中,这里稍微有一点差别。
意思就是说,不管是观待因还是不观待因,凡是以分别念了知隐蔽的对境,这种分别念或语言就叫做隐蔽遣余。隐蔽遣余又可分为隐蔽的分别遣余和隐蔽的名言遣余。正因为遣余都是具有决定性的缘故,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它是无分别心识。
隐蔽遣余可以分三个方面。
真实非真及二边,分别取式有三种。
无论是观待推理,还是不观待推理,隐蔽遣余可以分为三种:真实的遣余、颠倒的遣余、犹豫识的遣余。
比如我想“这个古老的水井当中有水”,而水井里也确实有水,那么这种有水的分别念已经遣除不存在水的反体,这叫做真实的遣余,因为当时所想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或者说本来古老的井里面有水,但是却认为“这个古老的井里面肯定没有水”,所想的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是一种颠倒的遣余,因为认为没有水的分别念虽然遣除了有水的反体,但实际上不符合实际道理,所以叫做颠倒的遣余。还有一种是犹豫识的遣余,犹豫识的遣余是什么呢?“古老的水井里面有水呢?还是无水呢?”有一种模棱两可、三心二意的心态,那它怎么能遣除对境的违品呢?也是可以遣除的,为什么呢?因为有和无的分别念不可能是同一时间产生,第一个时间当中认为:“古老的水井当中应该有水吧?”应该有水,此时已经遣除了无水的部分;正在这个作用没有失去的情况下,又生起了“噢,可能没有水吧”的念头,这种念头产生的时候,就遣除了有水。所以,所谓的犹豫识实际上也是一种遣余识。因此,隐蔽遣余以取境的方式来讲,可以分为真实、颠倒、犹豫三种。
以上宣说了有实名言遣余和有实心识遣余合一而说。
下面宣说无实名言遣余和无实心识遣余合一而说分三:一、法相;二、分类;三、无实法非显现。
首先宣说法相。
无实遣余除有实。
无实法遣余的法相与有实法遣余的法相恰恰相反,刚才有实法遣余排除了无实法,现在无实法的遣余排除了有实法。刚才我们执着柱子、瓶子等有实法,已经遣除了在它上面属于无实的违品;现在则要反过来,所执着的就是不存在的事物,比如说我心里面执着无瓶,在没有瓶子的遣余识面前断除了瓶子的存在,这就叫做无实的遣余,它断除了有实法,是这样的一种增益。
然后宣说分类。
由有或无所破言,遣余亦可分二类。
从有所破和无所破的角度而言,无实遣余也可分为两类。
首先,第一类无实遣余的所破在所知法中是存在的,就像无瓶的所破是瓶子,而瓶子在所知法中是存在的一样,这是有所破的无实遣余。然后,第二类无实遣余的所破在所知法中不存在,如我们在执著石女儿、兔角、龟毛等时,这些法的所破在所知中是不存的;在世间当中,这些法的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事物,因此它们的所破法在所知中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这是无所破的无实遣余。
这种无所破的无实遣余,其自己的本体是不存在的,比如说我心里面想石女的儿子,实际上在世间的所知当中,石女儿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所破也是不存在的,这也是无实遣余的一种。那它遣除了什么呢?遣除了石女儿以外的法(这种被遣除的法是不会牵扯自相法的,因为它的所破法根本不存在)。而在所知当中存在的事物,如所谓的无瓶,即在世间中与瓶观待而安立的无瓶,这种无瓶能断除它的违品瓶子。
以上所说的无实遣余,如果用语言来说,就叫做名言的无实遣余;如果是心中的分别念,就叫做分别的无实遣余。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外面的分别念:指心识执着外境的状态。
《第二十一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