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十一課

  

第二十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所造的《量理寶藏論》,現在講第四品中遣余中的詳細分類。詳細分類中,

  真實分類這個問題已經講完了。真實分類中講了遣余分有實遣余和無實遣余,有實遣余與無實遣余又各自分爲名言的遣余和心識的遣余,總共有四種。

  前一段時間也給大家講過,有關遣余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務必要搞清楚遣余的概念。因明中的遣余,就像我們學習《俱舍論》時得繩的概念一樣是比較難懂的。在因明當中一個是推理比較難,第二個是遣余的道理比較難,如果沒有懂遣余,因明的諸多要義就很難以通曉,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功夫學習。當然,我聽說有個別的道友在我講完之後,錄音聽了六、七次,而有些懈怠的人一次錄音也不想聽,與後者比較起來,應該說前者是比較精進的了。

  我們今天主要講在外境當中不存在遣余的問題。

  破外境有遣余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彼之理由。

  首先真實宣說。

  此即真實宣說破他宗。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薩迦班智達的自宗把遣余分有實遣余和無實遣余;當然,名言和心識遣余可以包括在有實遣余和無實遣余當中。如此一來,薩迦班智達自宗的遣余應該說可以分爲兩種或者四種。

  有關遣余的問題,有個別論師認爲“在外境中也存在遣余”,也有這樣的觀點,我們下面就對這種觀點進行破斥。

  

遣余乃識緣取式,無情外境無遣余。

  薩迦班智達在這裏說得非常清楚,所謂的遣余就是分別念緣取外境總相的一種方式,它既不是外境,也不是有境,而是取境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于外境的柱、瓶等無情法上就不可能存在真實的遣余;當然,按照薩迦班智達的觀點,外境遣余也是可以假立的,或者說它是一種遣余的概念,這和破外境遣余並沒有什麼矛盾,下面我們也可以對此進行剖析。

  按照薩迦班智達的觀點,所謂的遣余就是分別念執著外境的一種方式,這一點應該說是非常明確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以分別念緣取外境的時候,外境的總相就會在分別念面前顯現;顯現之時,它不是以自相、清晰的方式,而是以總相、模糊的方式來顯現,這就是遣余的概念。遣余的定義也是如此,從否定的角度而言,斷除其自身的違品,這樣取總相的一種方式叫做遣余。在這樣的觀點之下,不能承認有真實的外境遣余。

  那什麼叫做外境遣余呢?當然,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觀點比較多。法王如意寶在講因明的時候,也再叁地說過:尤其是在遣余的問題上,藏傳佛教各教派的大德們也是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應該說是存在一些不同的觀點。以前年輕的時候,我也曾通過各種方式分析過這個問題,對它也是非常地重視。有時候,從黃昏開始一直到半夜叁更,就是圍繞“外境自相當中到底存不存在遣余”的主題進行辯論,這樣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在幾個月當中一直在這個問題上辯論。實際上在因明的曆史上,不管是印度還是藏地,在“外境自相上存不存在遣余”的問題上,應該說是存在一些分歧。

  對外境自相中存在遣余的觀點,薩迦班智達在下面會運用一些理由進行破斥。于此,我們應首先了知薩迦班智達自宗的遣余有兩種:心識遣余和無遮遣余,此二者相當于前面所講的有實遣余與無實遣余。心識遣余是什麼呢?比如說我們執著瓶子的時候,瓶子的概念在我們的分別意識面前現前,這就是心識遣余或者說有實遣余。無遮遣余是什麼呢?比如說我們執著瓶子的同時,也遣除了非瓶的柱子等違品,也即在瓶子的本體上,柱子等違品並不存在,這個不存在的反體就稱之爲無遮遣余。如果歸納起來,薩迦班智達自宗承認,實際上這兩種遣余都是分別意識取外境的一種方式。

  這裏薩迦班智達主要所破的是什麼呢?就是外境自相的遣余,因爲它是根本不存在的。那麼誰承認外境存在自相的遣余呢?就是因明前派的章那巴·珠吉桑給,以前我們也提及過他的名字。章那巴等因明前派論師認爲,不僅存在心識遣余、無實遣余,而且也存在外境中的遣余。他們爲什麼這麼認爲呢?因爲從瓶、柱等自身而言,實際上已經遣除了非其本體的事物。以瓶子爲例,從其自相上就決定遣除了瓶子以外的柱子、雪山、獅子等事物;既然其自相已經排除了他法,那麼在物質的自相上就應該存在遣余。

  對于這個問題,印度的靜命論師在其所造的《量學正理論》(也稱《量學真如論》)當中也講了,所謂的遣余有叁種:無遮遣余、心識遣余和自相遣余;後來,蓮花戒論師爲這部論典做了一個解釋,即《量學真如論釋》,其中也引用了許多的教證和理證宣說了所謂的遣余分無遮遣余、心識遣余和外境遣余這叁種,但他們的觀點與因明前派還是有所不同的。他們雖然承認外境自相的遣余,但這種遣余只不過是一種概念而已,實際上並非承認它有真正的自相實體存在。同時,印度還有一些論師,如天自在慧、解脫源等,也都承許所謂的遣余分叁種,以上是承許遣余分叁種的印度論師。而印度的勝法論師,據說是承許兩種遣余。

  對藏地雪域來講,最早的是薩迦班智達,他承認有兩種遣余,即剛才前面所講的有實遣余和無實遣余。

  之後,是格魯派的克主傑尊者,他的觀點與印度論師比較相似,也承認遣余分叁種,即無遮遣余、心識遣余和自相遣余。但是其分類的方式與其他論師不太相同,他是從所作、作業、作者叁方面來分的。作業是自相遣余,爲什麼叫自相遣余呢?因爲自相排除了一切非自己本體的法,所以叫做自相遣余。所作是無遮遣余,因爲執著某法的時候,其他法在此法上不存在,這個空的反體就叫做無遮遣余。作者實際上是心識遣余,也是最主要的遣余。在克主傑的《因明七論莊嚴疏除意暗論》(也可以說此論是因明七論的總說)當中已經說了,所有的遣余大體上可以分這叁種,其中自相遣余是假立的,因爲在事物自相上沒辦法進行破立的,所以說它是一種假立,無遮遣余也是假立的,主要的遣余就是心識遣余。

  薩迦派果仁巴尊者在解釋《量理寶藏論》的時候,也承認遣余分無遮遣余、心識遣余和自相遣余。他承認無遮遣余是從對境角度來講的,即是執著外境不存在的遣余。但心識遣余跟其他論師的觀點稍微有點不同,其他論師的觀點與薩迦班智達所承許的一樣,它是分別念執著外境的一種方式,也即在我們腦海中顯現的一種總相,這叫做分別念的遣余(心識遣余);但是果仁巴尊者通過分析之後說,所謂的心識遣余並不是外面的分別念(1),應該是心識自己的本體,即心識的自相。他也不承認外境的自相遣余是真正實有,而安立自相遣余的原因,只不過是在耽執對境的時候,倘若不存在對境的事物,就不可能把它執著爲真正有自相的法。實際上每個真正的遣余都具足以下叁種遣余的特征:一、無遮的遣余,因爲在事物本體上不存在,這個空的反體就是無遮遣余;二、心識遣余,因爲存在心識的總相之故;叁、自相遣余,因爲如果沒有一個自相,也是不可能現前這個法的總相。

  真實的遣余具足這叁種條件,而顛倒的遣余不一定具足。比如說我心裏執著聲音常有,它具足第一個條件無遮遣余,也具足第二個條件心識遣余,可是第叁個條件自相遣余根本不具足,因爲只是在分別念中執著聲音常有,但是根本沒有自相常有的聲音,所以叫做顛倒的遣余。

  我們今天對這些遣余的觀點稍微分析一下,如果不分析一下,可能有些道友無法搞清楚。按理來講第一次學因明應該從字面上解釋,如果各種不同觀點都進行解釋,恐怕有些個別剛學因明的人,這麼多的遣余不一定裝得下。但不管怎麼樣,我想我們以後不一定還有學習的機會,所以這些觀點大概介紹一些,也許對諸位起到一定的利益。本來想節約時間,但是更不行,嘿嘿(這兩天堪布仁波切邊打點滴邊講課,此時點滴出了點問題)。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宣講克主傑的《因明總說》時講過,克主傑尊者專門對薩迦班智達遣余的觀點發了很多的太過。對于這些問題,我在很長的時間當中專門學習過,所以心裏面比較清楚,但是由于時間關系就不在這裏宣說了。

  總的來講,在果仁巴大師的因明論疏當中,遣余分爲叁種,跟其他論師的觀點基本上相同。

  而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其相關論典《智者入門》中講到,所謂的遣余分兩種,自相外境的遣余和心識的遣余;而在《釋量論大疏》裏面講,遣余分爲叁種。這兩種說法都承許自相的遣余,那全知麥彭仁波切所承認的自相遣余,會不會成爲薩迦班智達此處遮破的對象呢?不會的。因爲在《釋量論大疏》中明確地講到:這個自相遣余,在名言概念中務必要把它分出來。記得上師如意寶當時宣講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他老人家在石渠求學,學習《釋量論》的時候,托嘎如意寶的弟子中,有一個對因明非常精通的修行人叫喇智仁波切,當時他一再強調,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這裏所說的名言概念就是指宣講外境自相遣余時,這種自相遣余只是名言概念而已。這一點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我們一定要了解到尊者觀點的甚深含義。而且上師如意寶也再叁地講過,我們學習《量理寶藏論》和全知麥彭仁波切這個觀點的時候,一定要了知全知麥彭仁波切也承認遣余主要是心識的一種判斷(破立),它在真實的外境當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在我們宣說任何一個法的時候,這種外境自相的遣余是可以承認的。爲什麼要承認呢?比如說我們在判斷瓶子的時候,從我們的分別念的角度來講,自相的瓶子並不是外境中…

《第二十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第二十二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