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湛江市佛学演讲▪P4

  ..续本文上一页走出迷途,趋向觉道,远离烦恼,出离生死,回归真如自性的故乡,故名皈依三宝。

  既皈依三宝,确定佛弟子的身份,就要坚定立场,巩固信念,不应见异思迁,转移信仰。所以皈依三宝的誓词是:归依佛,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可惜今日社会,很多自命信佛的人,根本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物?甚至神佛不分,鬼神莫辨。每以烧香叩头,求神许愿,便是信佛。殊不知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若不改过迁善,广积阴德,何来福寿?怎得平安?所以信佛,主要是皈依三宝,止恶行善,多闻佛法,如法修行,使自己从实践佛法的行动中,获得信佛学佛的利益。绝不是求神许愿这回事。

  三、何谓修行如何修行?

  修是修改,修习;行是行为,造作,包括人身口意三业的行为。人因不明真理,不懂因果,不知善恶报应,更迷于物质享受,身口意三业不是杀盗淫妄,就是贪嗔痴,导致种种不规则的罪恶行为,既损人又不利己。今既正信三宝,皈依三宝,就应凭借三宝的启示,理解佛法,修学佛法,以佛法来修改往昔不规则的思想与行为;立志改过自新,建立品德,利己利人,使自己与他人,共同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旅程,创造圆满无缺幸福快乐的佛道生命,便是修行。

  至于如何修行,我以为无论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修行的先决条件,该是多闻佛法,理解佛法。其次是受持五戒,奉行十善,最后是运用佛法,广度众生,利己利人。

  (一)多闻佛法理解佛法

  多闻,是学佛修行先决条件,无论是从佛处闻,从佛弟子处闻,或从经典中得闻佛法,皆应提高理智,思维分析,明辨真伪邪正,最后将所理解的佛法,付之实践。所谓“从闻思修”。若不多闻佛法,难免盲修,使正信的佛法,变为愚昧无知的行为,非常可惜。但若闻而不修,将流于空谈,如人说食数宝,难得实益。是以学佛,当深入了解佛法,使信仰与慧解,多闻与实践,融合为一,然后开始修行的旅程。

  (二)受持佛戒奉行十善

  戒能防非止恶,净化身心,是灭恶生善的根本,转凡入圣的初阶。璎珞本业经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佛制戒律,有在家弟子的五戒,八戒;有出家弟子的十戒,具足戒,及菩萨十重四十八经戒……等戒相不同,但皆以五戒为根本。无论在家出家弟子,都要戒杀、盗、淫、妄,犯之将被弃于佛法大海之外;生则沦为魔眷,死必堕落三涂。其罪极重,因名四根本戒。楞严经名之为诸佛如来四种清净明诲。

  戒杀生:即不得杀害一切生命,包括人畜。因为有命尽贪生,不分人与畜。人既爱护自己生命,亦应爱护一切人及一切动物的生命,不应蓄意杀害。佛教认为,无论是杀人,杀畜,或杀害自己,无论是亲手杀,派人杀,直接杀,或间接杀,是

  谋杀,或误杀,或堕胎,皆应禁止。勿业渔猎,勿贩卖刀枪,勿经营鱼网钓具等杀器。远离一切杀因、杀缘、杀法、杀业。内则长养慈悲心,外则关怀保护他人生命的安危。实行戒杀放生,爱物如己。当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佛弟子中薄拘罗尊者,因持不杀生戒,得五种不死,且健康长寿。据说尊者出世时,母生一肉围,以为怪物,放在锅中,煎之不死;又放在水中煮之,不死;投入水中,不死;为巨鱼所吞,不死;鱼为人捕杀,刀割不死。后出家修行,寿为时人一倍(一百六十岁)佛弟子中寿命第一。

  戒偷盗:又名不与不取。凡物各有主,非主人给予,擅自取之,皆属偷盗。包括一切强夺巧取,明抢暗偷,或贪赃枉法,或走私漏税,种种不义行为。此外,凡沽名钓誉,用不正当手段争取名闻利赛,或凭借职位,令他人馈赠等,皆属偷盗。

  偷盗之罪,最重是侵损佛门十方常住物。十方常住物,又名十方常住僧物。僧包括比丘、比丘尼众。常住僧物,可分四类:

  一是常住,常住僧物,限于某一僧团所共有之物,包括花果田园,厨房僧舍,库房食物等,永属此处常住僧所共有,不得与他寺共。意谓是此常住中常住僧之物。

  二是十方常住僧物。指某一常住用以日日供僧的食物,是十方僧之物。十方僧至,皆可进食共享。

  三是现前、现前僧物。指僧团中各别比丘或比丘尼个人私有之物,即现前僧的现前物。

  四是十方现前僧物。如亡僧的遗物,理应归十方僧所有,可分与十方僧众。但轻微遗物,可独施与现前僧众。

  根据此,出家人固不可以盗取常住物,而其死后私人遗产,亦归十方常住所有,不应由其徒众,或俗家眷属所承受。至于在家佛弟子,更不应侵损常住僧的一切饮食财物,更不应接受出家亲人的遗物。否则,皆犯盗戒中最重之罪,岂可不慎。

  戒邪淫:在家佛弟子,除夫妻关系,不得贪图色欲,另搅婚外情。出家佛弟子,则绝对戒淫。因为淫欲是生死根本,罪恶根源,所谓:“万恶淫为首”,属于性戒,非禁不可。沙弥或沙弥尼,尚且戒淫,况比丘、比丘尼。楞严经教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若六根不净,蓄妻生子,破根本大戒,死必堕阿鼻地狱。

  戒妄语:包括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皆属口之恶业,必需戒除。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传达情感、交换意见、维系公关的桥梁,对人影响既深且巨。故佛劝入说话要诚实,报导要正确,出言要友善,立论要中肯,不应妄言绮语,或挑拨离间,或恶口骂人。特别是出家人,更要善护口业,切莫自赞毁他,更不可妄言见神见鬼,蛊惑世人。或未证圣位,而妄言证圣,自说神通,迷惑信众,谋求世间名闻利赛,误己误人。楞严经言:“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己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可知妄语之罪不轻,亦是生死根本之一,故佛列为根本大戒。

  戒饮酒:酒能乱性,有损健康。普通人讲究卫生,爱惜前途,尚不饮酒,何况佛弟子,修学佛法,想保持头脑清醒,清心寡欲,自应戒饮酒。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因饮酒乱性,杀邻家之鸡,奸邻家之妇。佛因此禁止比丘不得饮酒。四分律说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现代科学,已证明饮酒有害身心,引生各种疾病。根据酒的麻醉及刺激性言,不饮酒,该包括不吸毒,以及不饮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饮品。

  人的心理,自无始时来,便蕴藏看贪嗔痴种种毛病;加以外界物质诱惑,色情迷惑,环境蛊惑,形成人性弱点,最容易侵犯别人。佛为使人克制自己,保障他人,因制五戒,敕命佛弟子,严持不犯。人不杀生,可以保障他人生命安全;人不邪淫,可以保障婚姻安全;出家人可以保障人格安全;人不妄语,可以保障彼此权益,维系公关;人不饮酒,可以保障健康,不荒弃正业,不造恶业。若然人皆不杀生而仁爱,社会何来残杀,世界怎会战争?人皆不偷盗而义利,则社会何来强盗与小偷?人皆不邪淫而礼节,人间何来非礼、强奸、通奸与家庭纠纷?人皆不妄语而诚信,自可杜绝人间奸诈欺骗,种种罪恶发生;人皆不饮酒而正智,社会上就没有人借酒行凶,更没有醉酒驾车闯祸种种意外发生。所以佛的五戒,何止净化人的身心,长养人的慈悲,培育人的德性,作为修心圣道的起点;还可净化社会,防止罪恶,保障人的生命财产,保障家庭的和谐与幸福,保障国家安宁,天下太平。

  在家佛弟子,受持五戒不犯,若能进而奉行十善,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言、绮语、不两舌、恶口;心不贪、不嗔、不痴。用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如法修行,受持佛的正法。无论念佛、参禅、或诵经、拜忏,只要每天定时进修,持之以恒,日久功深,必获感应,成就自利功德。至于出家佛弟子,除了严守杀、偷、淫、妄、四根本大戒,还要受持具足戒、菩萨戒。由戒而生定,从定而发慧,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外,在佛的无量法门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根性的,作一门深入,精勤策进,以断烦恼,了生死,获得修学佛法的利益,始不自负负人。

  (三)广度众生利己利人

  佛法是兼善非独善,佛教是共利非自利。特别是中国盛行的大乘佛教,更要自行化他,利己利人。是以出家佛弟子,固然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在家学佛修行的人,除了持戒修善外,亦要随份随力,随时随地,自行化他,鼓励别人,信佛学佛,共沐佛光,共沾法益,共证佛道。然若想达此目的,非学习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不可。

  其一是布施。布施即将自己拥有的一切,分布给别人,与别人共同分享自己所有;是一种舍己为人的情操,亦是爱心的流露。学佛修行的人,能以自己外在的财物援助他人,令人解除生活困苦,以内在生命器官,补给伤残人士的需要,或以世间知识学问,作育英才,以出世佛法,启示人的迷津,开发人的智慧,在种种实际行动中,取消人世间的忧悲苦恼,令人感恩接近,而受教化,名布施摄。

  其次是爱语,是一种令人喜欢接受的话。学佛的人,与人相处,除了态度诚恳,感情真切,还要善于运用语言,当人生病,或发生意外时,切勿幸灾乐祸,应用柔和语,慰喻语,来劝慰与鼓励,令对方获得友谊的慰藉,精神的鼓舞,而生感激。

  当人事业成功或喜庆临门,切莫心生妒忌,或设法破坏,应以随喜心,说庆贺语,赞叹语,令人精益求精;与人闲话家常,切勿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应用胜益语,清净语,宣说佛法,令人欢喜信受,去恶生善,谓之爱语。

  第三种是利行,是一种纯为利益他人的行为。学佛人应处处都为他人利益著想,在在都肯照顾别人。凡能令他人解决现实困苦,改善生活,远离邪恶,长养善根的事,例如:鼓励人出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利生事业,皆精进无畏的去做,名为利行。

  最后一种是同事。与人同事一行业,或与人共同分担一任务,谓之同事。学佛人为了弘扬佛法,对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士,应设法与之同…

《湛江市佛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